OK语录网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6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6篇。

怎么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阅读作品后,相信我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倾诉和宣泄,为了方便您我整理了以下信息:“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我相信这篇文章能够激发您的创造力!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篇1

心理学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为是一门流行且有用的学科外,也跟心理学自身太过复杂,可验证性的标准较难清晰有关。社会心理学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读这本书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为忽然发现某个现象原来并不是表面那样简单,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就像我们虽然可以熟练操作并使用电脑,但对电路板、硬件、操作系统之间的互动往往一窍不通。

这本书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个都能带人走进一扇新的大门,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列举概念是个好方法,但活学活用或许更有趣,下面就试着用案例来分析一下,不一定准确,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点点进步吧。

情景概述:

闹钟响第一次,这是前一晚小红特意怕迟到提早设置的闹钟,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闹钟后并没有及时起来,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风格嘛,再重复响铃时候起床也还来得及。于是她睡着了,第二遍响铃重复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时候,忽然发现已经比平时晚了20分钟,铁定会迟到了。于是她坐起来又躺下了,反正也迟到了,干脆请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于是她发微信给领导编了个谎言说自己有点难受,想要请假,领导过了一阵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发现自己真的有点难受,她感觉自己请假请的非常正确。她看了一会儿宫斗剧,半道单位有同事打电话问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气,认为对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于是很不爽。

她明天会参加一个小考试,今天空出一天来,正好应该背书。但她觉得时间还早,所以开始追剧刷手机。到了晚上她发现时间过去了,感觉很懊恼,但想了想,算了还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学一半也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整整一天一眼书都没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总觉得别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所以她开始做出一副忙碌并且理直气壮的样子开始工作,并且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使用特别斩钉截铁的态度。于是在一个项目风险预判中,她做了一个鲁莽的判断认为自己可以HOLD住。当团队成员对此提出异议的时候,她坚信自己是对的并且认为对方挑战了她的权威,所以态度很不好。但一个小时后,小红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参加了考试,有一些题不会,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过不了,即使看书也不会看到这些题目的。

分析与思考:

1、小红没有起床,是因为她自己非常懒惰。这个判断对吗?

判断小红没有起床上班,是由于懒惰,这是内部归因,也是人们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断。但忽略了外部归因,首先小红因为要面对考试和项目管理,可能有很大压力导致了失眠。其次小红很久在长时间的压力状态下工作,连续几个礼拜加班,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给别人定性,要学会内外因一同分析。

2、小红撒谎后对同事正常电话沟通的抵触情绪是哪里来的?

当时小红是在看宫斗剧的中途发生,宫斗剧基本都是在各种阴谋,笑里藏刀,挖坑之类的情节中打转。小红本身请假就有一些心虚,对于同事的来电有本能的防御心态。而且环境对于她的判断有很微妙的影响,这样就让小红在当时的情形下,变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电话想象成了一种试探。

3、小红对于考试没过认为看书也不行是什么心理现象?

这是一种认知失调。小红由于没有时间准备考试,对考试存在畏惧感。越畏惧,就越想逃避,以便后续失败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找到借口。对努力可以带来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认识,就是不努力就会失败,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是客观条件导致的,那么这种失败就不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4、小红为什么撒完谎后真的感觉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小红认为自己有积极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谎这件事会让她感受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积极正面,所以她的身体开始自我觉知,试图将行为合理化。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比较神奇的情况发生。

5、小红当时为什么激烈的坚持自己的观点?

外显态度是小红与同事的判断意见不同。但内隐态度是小红来上班后,由于耽误了一天的工作,有着强自尊心态的她,开始用一种防卫的姿态对待同事的意见,这属于内隐态度。所以本来是工作的讨论,升级成为印象管理,小红产生了固着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和对人的分别。但小红通过内省调整了自我认知,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调整了心态用客观的角度来面对建议。也就是说,她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个行为的基本归因错误。

那么,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给小红提出一些建议:

1、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通过客观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红不想去工作,那么完全可以正视自己的这个念头,头一天晚上就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休息,这样能避免后续很多不妥当的行为发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对事不对人的客观态度,避免因为高自尊对行为错误归因,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

3、正确评价自己,不能因为休息了一天就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响太多,要维持自己基本的判断和信念。怀疑时,仔细分析自己周围是不是有什么隐性因素在影响自己的判断,多用同理心去沟通。

最近事情太多,这篇读书笔记质量并不那么高。(这一句可以划掉,因为这种原因的定义属于外部归因,其实应该使用内部归因认识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松懈态度)。忽然感觉心理学是让人无所遁形的照妖镜,能逼出骨子里的小我来,真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件事啊。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篇2

终于把买的《社会心理学》四件套读完了。

一、幡动还是心动?

读完的感受:到底是幡动还是心动?到底是唯心还是唯物?以前觉得“唯心”主义明显就是错误的啊,为什么有这么多愚昧的人呢?看完以后,发现,这是我的认知偏差,是我的易得性偏差,是我的刻版印象在作怪。

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牛顿、爱因斯坦晚年都会信仰神学。宇宙真的很奇妙,人真的很奇妙。宇宙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我们对宇宙的哪些特性描述是准确的呢?你的认知难道就是对的?

二、山没动,认知动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山一直没动,动的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认知,我们脑海中世界的折射。

王国维说,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见山是山,不解山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见山不是山,混沌初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见山是山,顿悟得道。

三、谁在作妖呢?

世界很怪,很怪。世人很怪,很怪。总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们,很多时候却是我们不理解别人,不理解自我。

谁在作妖呢?是被神明下的蛊还是一直活在幻影中?或者没有工业革命、没有科学技术、没有产业革命,我们都生活在牢笼,深睡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清醒只是我们睡觉时梦中的影像?

混乱了!彻底的,彻彻底底的。社会认知由“自我看到的,他人评价的,客观存在的”构成,核心还是“自我感觉到的”。

活在感觉中,活在感觉里,活着感觉外……你觉得到底谁在动?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篇3

1、小红没有起床,是因为她自己非常懒惰。这个判断对吗?

判断小红没有起床上班,是由于懒惰,这是内部归因,也是人们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断。但忽略了外部归因,首先小红因为要面对考试和项目管理,可能有很大压力导致了失眠。其次小红很久在长时间的压力状态下工作,连续几个礼拜加班,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给别人定性,要学会内外因一同分析。

2、小红撒谎后对同事正常电话沟通的抵触情绪是哪里来的?

当时小红是在看宫斗剧的中途发生,宫斗剧基本都是在各种阴谋,笑里藏刀,挖坑之类的情节中打转。小红本身请假就有一些心虚,对于同事的来电有本能的防御心态。而且环境对于她的判断有很微妙的影响,这样就让小红在当时的情形下,变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电话想象成了一种试探。

3、小红对于考试没过认为看书也不行是什么心理现象?

这是一种认知失调。小红由于没有时间准备考试,对考试存在畏惧感。越畏惧,就越想逃避,以便后续失败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找到借口。对努力可以带来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认识,就是不努力就会失败,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是客观条件导致的,那么这种失败就不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4、小红为什么撒完谎后真的感觉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小红认为自己有积极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谎这件事会让她感受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积极正面,所以她的身体开始自我觉知,试图将行为合理化。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比较神奇的情况发生。

5、小红当时为什么激烈的坚持自己的观点?

外显态度是小红与同事的判断意见不同。但内隐态度是小红来上班后,由于耽误了一天的工作,有着强自尊心态的她,开始用一种防卫的姿态对待同事的意见,这属于内隐态度。所以本来是工作的讨论,升级成为印象管理,小红产生了固着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和对人的分别。但小红通过内省调整了自我认知,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调整了心态用客观的角度来面对建议。也就是说,她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个行为的基本归因错误。

那么,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给小红提出一些建议:

1、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通过客观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红不想去工作,那么完全可以正视自己的这个念头,头一天晚上就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休息,这样能避免后续很多不妥当的行为发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对事不对人的客观态度,避免因为高自尊对行为错误归因,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

3、正确评价自己,不能因为休息了一天就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响太多,要维持自己基本的判断和信念。怀疑时,仔细分析自己周围是不是有什么隐性因素在影响自己的判断,多用同理心去沟通。

最近事情太多,这篇读书笔记质量并不那么高。(这一句可以划掉,因为这种原因的定义属于外部归因,其实应该使用内部归因认识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松懈态度)。忽然感觉心理学是让人无所遁形的照妖镜,能逼出骨子里的小我来,真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件事啊。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篇4

像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仍然没有一个被所有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但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原因。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与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总是受到他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存在的影响。

学***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我们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它也属于自己的党,主要包括:一般党和专门党,以及具体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如观察、心理测试、档案研究等。

看到这儿,我心里不觉得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这些名噪一时的电影直到现在也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沉默的羔羊》中的**心理学家,食人魔汉尼拔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女警探办案;《美丽心灵》中疯狂的数学家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和学术上的歧视而产生幻觉。

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心理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现在我甚至有那么一点感觉,研究心理学有的时候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也被称为人格,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

人格是身体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她决定了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

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被动性,以及一些相对独立性。看到这一点,我想到了很多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似乎与这些功能有关。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苟不教,性乃迁。

”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现在谈论的自我可能就是死亡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我们不得不说态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关心的问题。态度不仅决定着人们内心活动的方向和强度,而且控制着外在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一个人的态度可以影响他的行为;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

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现在在我们的社会里,偏见越来越多。所谓偏见实际上是社会态度的一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偏见很可怕!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消除成见、偏见,树立良好的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篇5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

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篇6

与学生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沟通和交往都需要一种双向的互动,就像交往中你不但要经常帮助别人,为了维持这种交往,需要互动,即你也要适当地、“艺术化”地求得别人的帮助,尽管有时你并不是那么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不然,交往就无法很好地继续。有时候,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前示弱,这样对于教师跟学生的交往或许很有好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闲聊过程中,向他讲述自己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甚至可以向他诉说烦恼,把自己碰到的麻烦和盘托出,告诉学生你的体会、你的想法、你分析这件事的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阻碍、你的情绪等等,只要是你感受到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教师应该知道,与学生分享你的感受,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展示你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构建良好的崇尚沟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