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9

最新感动中国人读后感(系列15篇)。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

2016年1月末,张宝艳和秦艳友回到了位于通化的家中。

“这次入选感动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获得了一个影响力更大的荣誉。”秦艳友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更多人开始关注宝贝回家,开始关注被拐儿童。”

8年多过去了,从最开始几个月才能找到一个孩子,到如今每天至少找到一个孩子,张宝艳和秦艳友有了更大的目标:要在5年内帮助1000个家庭团圆。“目标是2014年底定下的,现在看来用不上3年就能完成。”秦艳友表示,仅是2015年,宝贝回家就帮助420个家庭团圆。

张宝艳说宝贝回家的最终目标是天下无拐。

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她坦言,“我希望网站影响力越来越大,能够帮更多的寻亲者找回亲人。但我更希望失散亲人的家庭越来越少,直到没有,那样就不需要我们了。”

8年多全身心的投入,张宝艳常年坐在电脑前,腰部和颈部会经常犯病;放下饭碗就上网,胃部经常不适。对此,秦艳友会经常要求甚至“胁迫”她离开电脑,去走一走或者休息一会儿。然而每当QQ群闪动,她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甚至家里停电上不了网的时候,她也会拿起手机,去处理各种事务。

没有报酬,甚至要自己搭钱,还要经常遭遇各种非议和谩骂威胁,是什么支撑这对夫妇走到今天呢?

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张宝艳笑着说,“一开始,我的愿望是能给寻亲者带来一些帮助。现在支撑我的,是找到亲人后,寻亲者脸上的笑容。”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2

何玥,12岁的广西桂林女孩,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2012年9月,她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间。这时,她做出决定,希望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2012年11月17日,何玥脑死亡,父亲按照女儿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献了出来。小何玥的事迹感动众人。

何玥走后,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并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接受肾脏移植手术后的索朗旺青情况稳定,在索朗旺青的西藏故乡,索朗旺青的家人将何玥视为亲人,日夜祈祷,为小何玥点上100盏酥油灯。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当一个12岁的生命逝去时,换来了3个生命的重生,这是人世间怎样的一种悲喜交加?

当2012“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揭晓,“何玥”这个名字再次被千万人记起,也必将被无数人铭记。正如央视给予她的颁奖词: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一个壮族小姑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惦记着“真善美”,向爸爸提出要捐献自己的器官去救别人。我们与其说她的思想境界有多高,还不如说:是人性的光芒,在生命最后时刻织就的人间彩虹。

就人的生命而言,12个春秋,确实太短太短。可是,从这个孩子纯真的童年,我们好像又解读到很多很多。在亲人的眼里,何玥是个懂事的孩子——她8岁那年,正赶上汶川大地震,这个天真的丫头硬“逼”着打工的爸爸捐出了一个月的血汗钱。在小伙伴们的心目中,何玥是他们的榜样和“主心骨”——她大方、稳重,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当别人向她求助,她总是倾力相帮。在救护她的医护人员眼中,她乐观坚强——当何玥清楚自己的病情,提出要捐献器官时,竟让眼前已对生离死别毫不陌生的“白衣天使”们备感意外和震惊。

就生命的价值而言,12个春秋已足够精彩。当死亡来临,何玥以“赠予他人”的方式让生命得以延续,还凝结起壮、藏民族的深情厚谊——当小何玥的肾脏移植给索朗旺青,他家人点亮了100盏酥油灯,祈愿孩子在天堂不要害怕。一句话,“何玥精神”释放的正能量又岂止是捐器官救人?!

小何玥,你来过,你不曾离开,愿你在天堂快乐无恙。

上面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感动中国人物何玥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3

那一年,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邱海波放弃了去病区外几公里的虹桥宾馆入住,选择留守病区。那一年,邱海波担任南京非典病区治疗专家组组长,带领医护人员创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记录。

五年后的2008年汶川地震,邱海波再一次走上战场。他和同事在帐篷里奋战十天十夜,230多个小时,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成功抢救300多人次。救援结束后,他还一直惦记着在地震里截肢的孩子们。

“有人觉得我们医生比较‘冷’,我们也是人,心里对这些孩子会有说不出来的感觉,会牵挂他们过得好不好。我们见与不见,都是家人。”邱海波曾对媒体说。

十多年间,他多次给当时在地震中截肢的高一女孩汇款,并附言“好好学习”。他记得截肢的7位孩子中每一位的名字,“这7个孩子都是当时伤情最重的。现在看到他们长大成人,有的读大学,有的参加工作,有的还创业当起老板。有的孩子开淘宝店卖唇膏和口红,我还偷偷买过几十只,送给科室的同事们”。

赵健告诉记者,家里至今还有当时邱海波从自主创业的孩子们那里买的肥皂。“知道他们过得好就好”。

对待病人,邱海波倾尽全力。对待家人,邱海波会“偶尔缺席”。在2003年非典疫情报道的一段视频中,隔着十几米远,邱海波在隔离门内远远地向远处的夫人和儿子挥手,那是他们多日未见后的一次珍贵“遥望”。

转眼间,年幼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得知父亲再次出征一线,他直言,“我知道,他肯定会去”。这是邱海波家人的特有“淡定”,“虽然也曾打趣他,‘我要帮你记一下,你一年不在家的时间究竟有多久’。但是我想说,我支持,并且以后会继续支持”,赵健说。

采访完的第二天,天下起了蒙蒙雨。记者进中大医院时发现,测量体温的工作人员正是昨天接受采访的邱海波夫人赵健。特殊时期,尽管她不是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也自愿报名承担了出入医院的人员监测体温等志愿服务。

或许这是家人和邱海波并肩的方式,那套蓝色的“防护服”在灰蒙蒙的天气里,闪闪发亮。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4

毛卓云,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宁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队民警。

12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__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落下帷幕,毛卓云作通过层层评选推荐,当选为CCTV20__年度法治人物。

12月4日是全国第6个“国家宪法日”和第15个法制宣传日,“CCTV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传递法治力量”这一主题,全面梳理20__年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领域的重大成果,对优秀法治人物进行表彰,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的法治进程进行特别回顾。

获得该奖项者,必要代表着“过去一年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领域法治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从不同角度展现和诠释出20__中国法治进程的脚步”。

20__年起,毛卓云一直从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管教工作。

据悉,毛卓云还作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赴北京参加了公安部的评选活动,接下来他很有希望再添一项全国级荣誉。下步,宁波公安将持续开展向毛卓云同志学习的活动,以此全面提振宁波公安队伍的精气神,进一步激发广大民警辅警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宁波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国梦,感染我们视觉,给我们心灵上的洗涤,精华我们的心灵。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我们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中国梦。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1.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精华版)

2.2016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3.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

4.感动中国2016颁奖晚会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6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连平在南京美国大使馆当勤杂工。在这期间,他学会了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美国大使馆关闭,叶连平暂时失业。1965年,经人介绍,叶连平来到安徽和县石跋河,在生产队当了近10年的猪倌。1978年11月24日,公社党委决定,让叶连平到和县卜陈中学当民办教师。

上任半年,叶连平接手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结果中考考取11个,创下当时县办中学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我省启动民办教师转正工程,叶连平老师被获准首批转正。从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至今,叶连平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先进个人、巢湖市“最感动的人”“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好人”。

“我这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赶上这个辉煌的新时代。”叶连平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把失去的23年追回来,为党和人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孩子。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7

二月八日晚上八点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正式开始,他们这些感动中国、感动全中国人民的人物 ,或垂垂老矣,或已远去天堂,或正值壮年,不管怎样,他们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这句诗用来概括孙家栋老人的一生再好不过了。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份子。当首枚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时,在场的人都激动万分,而他却悄悄背过镜头,抹去眼泪。对于这个举动,老人是这么解释的:“太激动了。”是啊,他一辈子都在为之奋斗着,当这个梦想实现了谁不为此激动得流行眼泪呢?孙家栋老人年近九旬,却依然坚守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平常人到了五、六十岁便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孙家栋老人没有,他要一辈子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守,不令人敬佩和感动吗?做一件事,人们往往只求做到,可孙家栋老人却用一生诠释着“做到底”这三个字。人这一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谁不想安然、快乐、无忧地走完余生呢?孙家栋老人是一个例外,他就是要将一生都献给国家的航天事业,这种爱国精神怎能不感动中国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个令全河南人骄傲的人—— 王锋。在熊熊烈火中,他奋不顾身,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换来了许多人的生命。他认为帮助他人是自己的责任,那么在面对生死时,他毅然选择了帮助他人。他远离了我们,一个英雄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支英雄。逝者已去,生者又该如何呢?我们应将他的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永存于心间,用行动证明他的离去是有意义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一个小小的山区里,几十年前,那里的学校破败不堪,十八岁的支月英来到了这个地方。而今天,这里却是一幢高高的,干净明亮的教学楼。支月英完全有机会离开这个,但她却毅然留下,做一名乡村的教师。她送走了匆匆来到又匆匆离开的许多老师,却没有动摇留在这里的心,一干就是三十六年。

一位乡村教师选择把自己最美的青春韶华留在大山里,就是为了能让那些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这异乎常人的决心无不令人敬佩。有些下乡支教的老师还没待几个星期,便受不了这里的交通、生活、饮食,最后收拾行囊回家了。这一对比,我们发现像支月英这样的人多么有毅力,有爱心呀!

感动我的不只是他们,还有所有乐于奉献的人们,看了这个颁奖晚会,我对人生意义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人生苦短,为何不做些有意义的事,尽力使为整个社会注入一点正能量呢?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8

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可以看到这个团队的气质,干净利落、系统有序。办公区的右墙上贴满了国内外文献;左墙上则是团队在各个国内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身影,几乎每一张都有邱海波。

“从2003年非典疫情开始,中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都有邱教授的身影。因为任何大灾大难,都会有重症病人。只有重症医学的医生亲临现场,才有可能去临床观察,提升整个团队的救治水平”,杨毅说,“他是我的硕导、博导,也是我共事20多年的同事,在他的身上,我体会最多的就是责任:医生的责任、老师的责任和学科建设的责任”。

邱海波对团队成员近乎严苛,“冷酷”地追求极致。滕皋军又将此形容为“魔鬼训练”,“他在工作中是个‘嫉恶如仇’的人。每周例会,(团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绝对不会容忍,一定会讲出来。他们(团队)还会做质量控制查房,只要一个细节没到位,就会当众出丑”。滕皋军感叹,“能够留下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延续他那种雷厉风行的风格。有其师必有其徒,他的女弟子黄英姿和杨毅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风格”。

不过,就连风格和邱海波相似的杨毅,在谈到导师时,也会开玩笑道,“他是我们的‘凶神’。他对我们是真凶,比爹妈还凶,像家长一样,觉得你可以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不过我们说他凶,更多的是一种敬佩”。杨毅尤其提到曾有一次去“探望”导师反而被“骂”的经历,“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了,我去看他,他特别生气地跟我说,‘你不要来看我,赶紧去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杨毅笑言,“如果此刻他知道我在接受采访,马上又要骂我不好好干活了”。

夫人赵健曾经“旁敲侧击”地为学生“求情”,“你对他们会不会要求太高了?”邱海波冷峻回复,“如果不对他们高要求,他们怎么能做一个好医生呢?”

这种严格到近乎苛刻的“冷”风格也让整个团队迅速成长。“20多年前,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多年努力,邱海波建设的学科团队,已经是国内最顶端的学科之一,成为中大医院一张闪亮的名片”。滕皋军评价,“邱海波团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冷静果断地做判断。这离不开他们平时积淀的文献材料,也离不开他们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在大局上,邱海波和他的团队一丝不苟地执行国家的临床标准和规则;在个体中,他们细致观察每个病人的病情,强调盯出来的临床经验”。

这也是杨毅对邱海波的评价,“他能够把握全局,但也专注细节,事必躬亲。往上有大局,往下有落实。我觉得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令杨毅记忆犹新的是,十多年前,年轻的邱海波已是团队leader。当时做动物实验,需要去安徽的农场买动物。“邱教授就跟我们一起坐车去,一起到安徽把动物拉回来”。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9

和所有的小男孩一样,小时候我眼中的父亲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虽然由于军人的身份,他在家时间不多,但每次回家都会带给我小礼物,带我出门玩耍。儿时,用子弹壳做成的挂坠或是飞机,是我在小伙伴中炫耀的最大资本,而那一抹军绿也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因为我的调皮捣蛋而发脾气,会有诸多无法排遣的烦心事,也会遇到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和困惑。

我读大学那会儿,父亲差不多一学期会给我写一到两封信。我不解的是,通讯便捷的时代,父亲为何要采用几近原始的写信方式呢?对我的疑问,父亲并没直接回答,而是给我讲了一个“传家”的故事:父亲是参军入伍后在部队考取的军校,在军校就读时,我的爷爷也是这样给他写信的。这是一种传承。

父亲在业余生活中,更像是一个文化人。他爱好书法,爱好阅读,喜欢和文化人交朋友,得着空闲就会挥毫泼墨写上几幅。练字,能使人专注和静心,能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而且,从事公安这份职业,面对和接触的,更多是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如何在充满负能量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内心的一份静气和正气,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改初心,有一份文化艺术的寄托,实在是很受用很有效的,这也是父亲教给我的。

当年,父亲决定接手艾滋病犯监管工作时,我与母亲并不知情。直到一天吃晚饭时,母亲拿着一份报纸质问父亲,问那个照片上的背影、那个报道里的毛警官是不是他的时候,父亲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才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慢慢道出原委、说出实情……母亲慢慢地接受了父亲选择的工作,只是不时地叮嘱他在与艾滋病看管对象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那几天晚上,我总想起一个以身饲虎的佛教故事,父亲的选择虽然没有故事中的王子这么壮烈,但我觉得,他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勇气和善意。这令我有一种源于亲情的骄傲感。

父亲为了更好地做好监管工作,在与在押人员接触时,不戴口罩和手套,不穿防护服,监室里发生的种.种危险情况,他从不告诉我和母亲,这无非是不想让我们担心。他的云淡风轻,是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是另一种爱的方式。现在,作为儿子,也作为警察,我想我可以而且开始深深地理解他了。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0

初心范文材料网编辑整理了2020感动中国人物毛卓云事迹观后感范文材料4篇,欢迎借鉴参考。

2020感动中国人物毛卓云事迹观后感范文材料一

毛卓云,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宁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队民警。

12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9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落下帷幕,毛卓云作通过层层评选推荐,当选为CCTV2019年度法治人物。

12月4日是全国第6个“国家宪法日”和第15个法制宣传日,“CCTV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传递法治力量”这一主题,全面梳理2019年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领域的重大成果,对优秀法治人物进行表彰,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的法治进程进行特别回顾。

获得该奖项者,必要代表着“过去一年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领域法治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从不同角度展现和诠释出2019中国法治进程的脚步”。

2007年起,毛卓云一直从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管教工作。

据悉,毛卓云还作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赴北京参加了公安部的评选活动,接下来他很有希望再添一项全国级荣誉。下步,宁波公安将持续开展向毛卓云同志学习的活动,以此全面提振宁波公安队伍的精气神,进一步激发广大民警辅警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宁波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0感动中国人物毛卓云事迹观后感范文材料二

12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9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落下帷幕,宁波市看守所民警毛卓云作通过层层评选推荐,当选为CCTV2019年度法治人物。

12月5日,由省公安厅组织,市公安局承办的毛卓云同志媒体座谈会在市公安局召开。

会上,毛卓云向省市各级媒体记者分享了他参评的所见所闻和获奖党员个人材料。宁波市司法系统代表、市看守所“毛卓云工作室”民警、艾滋病防治医疗系统代表、派出所基层民警等人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毛卓云,如何用法律、温情关爱艾滋病在押人员,如何用实际行动书写宪法精神、传递法治力量。

一谈起毛卓云,许多身边的同事、朋友都感慨“非常不容易”。

“能拿奖非常不容易,全国有280多万民警。” 省公安厅宣传处副处长俞涛说。

市司法局冯群敏处长也感慨道:“法治宁波建设十三年,毛卓云是第一位全国法治人物,荣誉背后,离不开他自身的咬牙坚持和家人的全力支持。”

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裘敏华列举了一串数据,全市民警1万多名,其中监管民警600多人,平均年龄40多岁,像毛卓云这样工作20至30年的监管民警有70多人。

而毛卓云从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管教工作,是监管工作中风险最大的一环。

“不容易。按在押人员的说法,他们判的是有期徒期,几年就出去了,但许多像老毛一样的监管民警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是‘无期徒刑’。”

裘敏华说,许多艾滋病在押人员出去后给毛卓云写信,前后有几百封,很多人称呼毛卓云“毛爸爸”“毛老师”“毛领导”。他还建了微信群,给他们介绍最新的治疗信息,鼓励他们重新做人,“他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逸留给别人,令人尊敬。”

宁波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医生李怀亮和毛卓云认识十多年,他说多年前宁波曾出现过艾滋病小偷,因为过去没有集中关押场所,经常是被抓后没多久又回来了。

后来设置了集中关押场所,总得有人去干,毛卓云主动去做这件事。“艾滋病跟普通传染病不一样,它不能治愈,谁都怕有个万一。我很佩服他。”

而后,市看守所的两位年轻民警易招、戴亚洲也表示,自己从事管教工作时间不长,毛卓云老师的事迹增强了他们的工作信心,他们立志用行动来传承毛卓云老师勇于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2020感动中国人物毛卓云事迹观后感范文材料三

尽管在艾滋病监区工作,可毛卓云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手套,面对面与在押人员谈话、交流,有时还免不了发生身体接触……举动看似“另类”,实则大有深意。

因为毛卓云发现,这些艾滋病在押人员内心很敏感、脆弱,情绪也极不稳定,他们害怕被冷漠和歧视,渴望被关爱。聊聊天、拍拍肩、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对在押人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安慰。

有一次,一名在押人员得知自己的判决后,情绪失控,在监室内自伤自残。“当时他脸色发白,双手冰凉,对人生充满了失望、怨愤。”毛卓云用了很多办法安抚,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冒着被攻击,甚至被传染的风险,毛卓云走上前去,把他拥入怀中,才令他的情绪渐渐平复。

毛卓云还想方设法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引导他们重拾自我;向他们传授病理学等知识,帮助在押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并为他们申请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教导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曾经的一位在押人员陈某回忆:“自从我得艾滋病后,连亲朋好友都躲着我,可毛警官却像父亲一样教育我,我怎能不认罪悔过,好好改造?”

善意,温暖了冰封的内心,感化了盼归的心灵。12年来,毛卓云的监区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2020感动中国人物毛卓云事迹观后感范文材料四

“老毛胆大心细、有责任心,工作专挑‘硬骨头’。”在同事眼中,毛卓云是一名英勇的战士。

2007年,宁波市看守所设立艾滋病监区,承担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员的羁押任务。这些人多数与犯罪有关,因吸毒感染上艾滋病的他们脾气暴躁,抵抗心理强烈。

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面对职业暴露的高风险,很多人顾虑重重。谁来接手这个“烫手山芋”,看守所领导犯了难。毛卓云却主动站了出来,还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给我半年时间,管得好,让我干;管不好,我主动退下来。”

“老实说,没有思想斗争,那是不可能的。”回忆起第一次进入监室的情形,毛卓云坦言,自己的内心是发怵的。因为害怕被感染,那时他常常自费去做HIV检测,却连检验报告都不敢去拿。“可风险再大,也总得有人干,何况我是党员,应该冲锋在前。”

为了克服恐惧,干好这份工作,毛卓云下了狠功夫,不仅自学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还学习心理学、病理学,掌握了疏导艾滋病患者心理的办法。渐渐地,毛卓云成了这一领域的“行家里手”。


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1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19颁奖典礼》终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昨晚一共有十位英雄。他们都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做出奉献的人。

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的伟大。有的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事情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坚守自己的岗位。机智的化险为夷。有的为了保护队友,宁愿自己受伤...在这十名作出奉献的人之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杜富国了。他的故事令我非常的感动。

2018年10月11日的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雷场开展扫雷作业。27岁的杜富国和他的战友艾岩,沿山坡搜排时,发现了威力巨大的手榴弹。当杜付国发现了这个威力巨大的手榴弹时,对他的战友艾岩说:你离我远一点。由我来检查。当杜富国轻轻的剥开手榴弹周围的伪装层时,轰的一声,现场发生了爆炸。杜富国下意识的往艾岩一侧倒下。据他身后仅有两米多远的艾岩,仅面部受了轻微擦伤。杜富国炸成重伤。

连身上的防护服都成了碎片。经过两天的抢救,杜富国终于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他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不关心自己,还问他的战友艾岩怎么样。当战友们说艾岩只受了轻微的擦伤时,杜富国的心才放下来。杜富国得知要开展第三次大规模扫雷。他主动报名要求去最前线。为了挽救杜富国的生命,医生不得不把他的眼球和双手截肢。杜富国当时并不知道他要接受这么残酷的现实。他还说能不能不截肢我还想继续扫雷。杜富国不但自己不抱怨,还安慰自己的亲人战友。

2018年11月16日下午。已扫雷场的移交仪式上。杜富国的战友们手牵着手,唱着军歌,以此向老百姓表示脚下的每一寸地图都是安全的,当战友们告诉杜富国的时候,杜富国的心就放下了。虽然说他现在再也无法用眼睛看到最后一块儿雷场移交。但他和战友们几年来征服的雷区也是让他成为军人而感到的自豪,喜悦。他和他的父亲来到了节目现场。虽说他看不见,可是他的父亲给他描绘了奖杯的形状,他一定也能想到。听完这个故事我真的是特别感动,他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意让两个人都受伤,还不如一个人受伤呢。愿意把所有的苦都让一

个人咽下去。你退后,让我来形象地说明了他当时自告奋勇的精神。杜富国的颁奖辞是: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几句颁奖词说明了杜富国遇到危险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危险不让艾岩受伤。哪怕自己。受严重的伤,无法给妈妈一个拥抱。在看见妻子的笑脸,但是看到老百姓们的平安,他也如足了。

这就是我观看《感动中国》的感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帮不了大忙也能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的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友善,讲文明,懂礼仪的文明国家。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2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张桂梅,但对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张桂梅却是改变她们命运的人。20_年,张桂梅创办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免费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坚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也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

张桂梅的坚守,源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源于对教育扶贫的信念。华坪女子高中的办学成绩,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贫困地区孩子缺的不是天赋,不是智慧,而是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像张桂梅这样呕心沥血付出的优秀教师。当他们遇到像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兴趣被点燃、潜力被释放,也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而且,发展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具有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所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国家共识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乡村教育仍面临人才下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国家达到45.5%。

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教师自身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也需要给乡村教师一份坚实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只有让乡村教师的腰杆更直、钱包更鼓,切实为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解决收入、住房、医疗保障、职业发展等问题,让他们可以为乡村孩子付出的同时更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此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乡村教师职业发展、职业供给、地位待遇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瞄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痛点,也反映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心声。希望各级政府落实政策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善待乡村教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更是一件大事。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适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对上学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但张桂梅,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行动让1645名贫困女孩迈向了大学之路,实现了华丽转身,她就是人间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对张桂梅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为贫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劳,为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面对旁人的不解、质疑甚至是谩骂,她都不予理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担,为改变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她四处奔走,拉赞助,搞募捐,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费女子高中成立了,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无数贫困女孩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学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张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再到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这一个个身份的转变和叠加,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对当地组织的关心和照顾,都化作了她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努力贡献的动力,她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只为让每一位贫困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贫困孩子未来的天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过的努力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行动向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课,是用行动让贫困女孩华丽转身的“天使”。

偶然间在微信朋友圈刷到一篇记录张桂梅事迹的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我被深深的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支持这位看起来饱经沧桑女士愿意为了山里的女孩们能够上学付出自己的一切。同时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创建了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且让1600多名女孩成功走进了大学,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其中不乏全国顶级的大学,有浙大、武大、川大等。

事迹的来源是央视的《面对面》,在节目中主持人对张桂梅做了采访。先来看一下张桂梅其人(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女,满族,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院长,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这些内容是她众多人生经历中的一小部分,但这是最令我感动的历程。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是全国惟一一家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这里招收的学生全部是华坪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据公开资料显示,20_年,全校共有118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有10人,一本上线48人,本科以上有109人,综合上线率达100%。建校以来,有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出了大山,多名毕业生进入名牌大学。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成绩,但每一个伟大的成绩背后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张桂梅在华坪中学任教过程中,时不时就会有女孩在课堂上消失,在家访之后她发现,这些十几岁的女孩都被家里嫁人了。20_年张桂梅担任儿童福利院院长,她发现一些健康的女孩被丢弃在福利院门口。这些经历让她萌生了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因为帮助一个女孩可以挽救三代人。于是从开始她四处奔走,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四处募捐,然而社会往往是现实的,用了5年时间仅筹到了1万元。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_年作为党的17大代表参加党代会期间,一名记者在她裤子的破洞上发现了她的愿望,发表了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从此她想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愿望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出资200万元创办了华坪女子高中。高中创办之后也不是一番风顺,条件艰苦,师资落后,多名老师因无法接受这个工作条件而辞职。剩下的老师在张桂梅的带领下,凭着作为共产党员的信念才坚持下来,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任何伟大的事业背后的过程都是艰难的,张桂梅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她说:“也不是不想有自己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忘了,把生活忘了”。是什么支撑张桂梅走了下来?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道:“您觉得您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张桂梅回答:“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面走的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我在这句话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她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是使命的力量支撑她坚持下来,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做到了这一切。

使命是什么,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使命、愿景、价值观是经常被提到的三个词汇,企业的使命就是你的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个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找到自己使命的人和一个没有使命的人,能够做到的程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张桂梅就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有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她可以不记荣辱,不记得失,真心诚意的为自己的使命去奋斗,进而取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绩。

张桂梅的事迹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20_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疫情肆虐,国际形式波谲云诡,但所有的危机又都是机遇,从此时此刻起认真的梳理自己,挖掘自己的人生使命,并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奋斗。

在疫情之下,我们的党和政府表现出了强大的执政能力,以极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是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唯一能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珍惜当下的大好环境,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努力奋斗。张桂梅在采访中也提到:“我希望她们出来不需要感谢张桂梅,不需要感谢女子高中,我希望她们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就足够了”。这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

张桂梅同志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张桂梅同志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是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珍视教师职业荣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的先进典型代表。我们要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学习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学习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要大力弘扬她矢志不渝跟党走、痴心执着为教育、无私无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

学校要以党建引领,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将学习活动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与身边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全国优秀模范教师代表、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代表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把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让自己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有方。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张桂梅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莫过于教师——他们用心灵陪伴心灵,用青春点燃青春,用梦想照亮梦想。

每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师者都值得我们尊重,授业传道成了他们生命的选择,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一个人,她不仅为师为表、传道授业、解惑答疑,她还是136个孤儿的“妈妈”,19年来在她的呵护下,一个个孤儿健康成长,走进学堂;她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免费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照亮了贫困山区1645名女孩迈向大学之路。她叫张桂梅,是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也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她,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人间大爱,为孤儿、也为祖国,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命运无情,人间有爱。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孩子,却用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怀抱,温暖了136名孤儿的生命。“孩子,别怕!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一句简单的话,却是最伟大的承诺,是最坚强的担当。她用瘦弱多病的肩膀,为孤儿们建起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为他们托起了命运的未来。

桃李春风,师恩难忘。张桂梅,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总是把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心头。她深刻认识到贫困山区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为解决孩子读书费用问题,她四处筹资、多年奔走,20_年成功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办有理想信念的教育,来,女子高中改变了1645个农村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1600多个农村家庭的命运。

传道授业的光辉崇高,兴家庇幼的大爱伟大,张桂梅,用瘦弱的身躯为我们留下了顶天立地的精神光华。我们虽不在教师的岗位,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传递爱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本分。我们应当学习她的崇高精神,舍己为人民,大爱暖人间,把自己深埋在心底,时刻温暖别人,用真情为他人托起明天的太阳。

“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群众对我的支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一腔热血情洒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创办了华坪女子高中,圆了山区女孩的读书梦,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出新的 篇章。

张桂梅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岭楷模”等荣誉。

初秋的华坪县城凉意沁人。凌晨5点,天空还一片漆黑,位于华坪县“儿童之家”孤儿院内,张桂梅宿舍的窗子已经发出微弱的灯光。20余分钟后,灯光熄灭,随着一声关门声响,她匆匆出门,前往相隔几里远的华坪女子高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十几年来,无论严寒与酷暑,张桂梅的这一习惯始终未曾改变。

15岁时,张桂梅随支边的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随后在丽江教育学院(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与丈夫一起到大理任教。丈夫突然病故后,她孤身一人来到华坪县民族中学,成为一名普通老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张桂梅渐渐发现,当地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有一次,她去家访的途中,认识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由于家里贫困,女孩想继续求学,但父母却打算让她嫁人。

听了小女孩的话,张桂梅心如刀绞。“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承担。”“不行,彩礼钱我们收了,再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吗?”张桂梅的努力劝说并没有打动孩子的父母,这件事成了她的心病。此后,她萌生了创办女子学校的想法。张桂梅说,她想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要创办学校十分艰难。回顾学校成立之初的场景,华坪女子高中老师罗梦华至今难忘。据罗梦华介绍,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块四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这就是最初的华坪女子高中。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曾经身患重病的张桂梅,每到寒暑假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四处募捐。有一次,她去企业募捐,人家就放狗追她。筹集资金建学校的过程中,张桂梅常常委屈地哭,但哭完了又继续咬牙坚持。

20_年,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女子高中终于建了起来,教学楼的墙上贴满了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学生的课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费的,张桂梅的愿望得以实现。

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作为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心中有“大家”,唯独没有自己。

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疾病,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几次晕倒在讲台上,可从来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十几年来,她做了两次大手术,但当她额头前的包块需要做手术时,她怕影响记忆无法工作而拒绝了。

“县长,我想求您一件事可以吗?”20_年,生病住院的张桂梅躺在病床上,对前来探望她的华坪县县长庞新秀问道,“您能不能先把我的安葬费提前批给我?我要在活着的时候,看着这些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张桂梅的请求让庞新秀鼻子直发酸。

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老来无子,张桂梅孑然一身,笑对自己的一切不幸,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为了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她毅然将自己获“兴滇人才奖”所得的30万元奖金捐出;她把自己的工资卡交给学校财务,让财务在学校支出方面该怎么花就怎么花。在她的感染带动下,女高老师们也纷纷效仿,学校放假时,他们自愿护送偏远山区的学生平安回家……

虽一直疾病缠身,可是张桂梅依然坚持家访。来,她走遍了丽江市的一区四县,行程近10万公里,探访了768名学生的家庭。常年走在艰险的山路上,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险些掉下悬崖,也有次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在家访过程中,张桂梅还多次将自己的衣服、钱物送给学生家长,并向山区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学生安心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一名党员,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对女高的每一名学生负责。我送出去一个女高学生就是实现了一次教育扶贫。”张桂梅说。

在华坪女子高中的校园里,到处充满着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顶天立地代代相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各种口号标语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样做主要是让老师和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张桂梅解释。不仅如此,学校每周还组织老师和学生开展一次重温入党和入团誓词。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张桂梅始终把教学生做人和品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华坪女子高中的教学中占很大的比例。张桂梅告诉记者,学校就是要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自从两个女儿当上教师以后,家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届女高学生周云丽姐妹,同时考上了大学并圆了教师梦。周云丽父亲说,孩子如今自立了还可以贴补家里,家里生活也变得好起来。

尽管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但张桂梅从不允许毕业生回学校看望。“我不要她们对我和学校感恩,她们要感恩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的责任,我尽到这个阶段的培养责任就行。”张桂梅说。

在张桂梅以及女高所有老师的艰辛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捷报频传。20_年6月,首届参加高考的96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综合上线率达100%,在丽江市当年的高考综合成绩中排名第一。此后,华坪女子高中的教学成绩更是大幅提升。20_年高考取得了本科上线率99%、综合上线率100%的好成绩,最近3年全市排名始终保持在第1名。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3

近日,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党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恰如其时,更能充分发挥革命老前辈先锋模范引领作用。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要以“真学、善学、实学”为基。

要“真学”以提升素质。张富清同志桌上有一本,在书的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他写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张富清同志扎实学习的精神,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摆在首位,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精神,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抓好自身教育,作出表率。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同应对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防止“两张皮”,进一步修身正心,以“严”促“实”。

要“善学”以掌控根本。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认真学-主义思想,弘扬张富清、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树榜样、立标杆、作表率,带头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反对拉帮结派的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地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汲取以全局谋划事业、提高履责能力的革命智慧。

要“实学”以学有所成。张富清同志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通过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干好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强化学习成果转化。要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使工作不僵化、不停滞,为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孔子曰:“下学而上达”。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典礼于2017年2月8日晚8:00在**一套播出,十大人物事迹涉及科技、教育、医学、法律等领域,他们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他们在岗位上几十年的坚守,对初踏入工作是的那份初心的坚持、他们是中国14亿人民学***样,是中国正能量的传递者。

奋不顾身走向世界的英雄王峰、坚持山区教育36年的教师支月英、为艾滋病儿童创办的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为脊柱病人开启折叠生活的医生梁益建。他们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使我的眼睛湿润了好几次,这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感动。

当主持人讲到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老师时,带给我的思索更多,这是我第一次深深的感受到对老师这个称谓的敬重,曾经的自己也是一名教师,回首这十年的教书生涯,感觉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说自己没有恪尽职守,于支月英老师相比,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在那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一干就是36年,扎根在大山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我为山区的孩子们能碰到这样一位良师而感到庆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精神在支月英老师的执教生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她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当孩子们说老师的爱就是幸福!

支月英老师落下了幸福的眼泪。谈到自己的女儿时,心中却是满满的亏欠,女儿的一句话妈妈,您是一位好老师,却不是我的好妈妈。让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让我们向这位燃烧了自己,奉献给他人的人民教师致敬!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礼”,其中林俊德院士最令我感动。他从小就想为祖国做贡献,一直到2012年当上院士。他平时十分努力研究核实验。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接了一个重大任务,但身患癌症,身体实在虚弱只能住院。可他仍然坚持坐着休息,他说“我要坐着休息,躺下就起不来了。”他每天顽强地坐在电脑前整理工作成果。医生劝他做化疗,动手术,可他每一次都求大家让他工作,直到把工作完了才肯躺下,可是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林俊德为了工作,向死神讨时间,而我拥有大好时光,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好好珍惜,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我天天过得不充实,虚度年华,真感到羞愧。林院士十分渴求时间,勇敢地放弃治疗,而我却抛弃时间,平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懂抓紧,做事拖拉。我应该像林俊德院士一样抓紧时间,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物,把握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