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阿q正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08

阿q正传读后感汇编。

根据您的要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拥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好的书籍对一个人的气质品格以及言谈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对待作者写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写读后感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阿q正传读后感【篇1】

话说阿Q仅被假子弹擦破了点皮,后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当上了村长,结果因挪用公款被判死刑;可侥幸再度被假货刮掉了一块肉,可是还活着。他又爬了出来,开了家公司,名曰“阿Q洗发水×限公司”,但因造假货,地皮被封,还罚了他几十万。阿Q天天抱怨为何同样是生产洗发水,阿Q他破产,而小K他的生意却越做越火(一天也许达到N十万的“阿堵物”),阿Q于是私下去询问小K。

小K道:“做人之本、生意之火,贵在诚信!”于是阿Q结合了诚信与天生的虚伪,心生一计,再三筹资,好容易弄到了百八十千个铜子儿。这次,为了重新做“人”,阿Q将“Q”字隐掉,“改”成“P”,公司名称为“阿P洗发水×限公司”。所谓的“计”——“心生一计”的“计”——是甚么呢?原来,是要先做几年的正版阿P洗发水,每个均是要等用一年后才缓慢生效的阿P“乌龟”洗发水;再做几批假货(当然主要成分还是那绿水、猪糠和香精,只不过加上一些绿色染料);再继续做些真货。阿Q于是生产了真正产品“阿P洗发水”几十万箱(每箱五十盒,每盒二十包),通过产品检查,申请了“国药准字HPQPQPQPQ”,便随之花了百八十万个铜钱请广告大人拍了一个广告:“阿P洗发水有限公司盛产的阿P超级洗发水,是国家一级草药大师某某某十年研究出的最新、最有效、负作用最小的产品,五日一包,快来使用呵!!”

广告的效果果然相当地惊人,首日便批出了一万箱,次日批出了三万箱,第三天又输出了五万箱,赚发了!就不断生产那些真品一年。而客户呢,连续使用一年之后,发色果然黑里透棕,棕里透黑,于是又继续购买阿Q的产品。这次,阿Q的生意特别红火,每日赚的钱竟然是小K的百倍!……

后来呢?生产正产品两年,阿Q打起小心眼来了,随即生产了数千万箱的假洗发水,却在几十天内卖光了。阿Q把该还的钱还了,还剩几百亿呢,成了世界首富,名气顶呱呱,全世界人(美国林“啃”,×本首相×泉也在内)都来使用该产品。阿Q的居所面积两公顷(比那著名盖茨的房子的占地面积还要大出十倍),装饰无比豪华,具有超速飞车,左手拿诺基亚手机,右手握摩托罗拉,好不气派!结果——各用户的头发不再香,颜色不再诱人,却都猪糠味满天飘,于是阿Q所说的绿头盔绿甲的警察把他缉拿归案,审查了十天十夜,产品也都被抽出十万包化验。经警方确认,阿Q后生产的产品100。0%假、0。0%真,有害成份100。0%、有益成分0。0%。阿Q的结局可想而知:公司被封,所有个人财产被没收、房子被卖、飞车被拍、手机被摔,所有政治权利被剥夺,枪绝,缓刑半年;林肯来批评他,×泉狠踩他,不把阿Q当做“人”,直到“阿‘屁’”够受的……临刑前,他默默地为自己祈祷并咒骂这个世界,还希望子弹是经人用面粉调包的。然而,对他来说,Anythingispossible本身就是错的。

子弹从他身边打过,虽然还是假货,也没打中,他却永远倒在虚伪的手下,永世不得翻身……

阿q正传读后感【篇2】

就在这几天,我阅读了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所著的《阿q正传》。他就是鲁迅。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到从医只是治疗人们的皮肉,而从文是医治人们的内心。由此,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像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阿q正传》就是其中之一。读完后,引发了我的深思。

《阿q正传》顾名思义,就是鲁迅先生为阿q所做的一副传记,它描绘了阿q凄惨悲凉的一生。阿q最擅长的就是精神胜利法了,他打架打不过别人,就对自己说:“老子给儿子打了。”当他被抓起来,要求在纸上画圈,他却画成了一个歪瓜时,他想:孙子才画的很圆。这让人看起来着实觉得非常可笑。像他这样是绝对不行的,总想着为自己找借口,不努力行动。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要学会像阿q这样,恰当的给予自己安慰与鼓励。

阿q的一生十分艰苦,没有一个人待见他,而他连自己的名字也搞不清楚。但当他被别人打了后,就会欺负不如他的人。不过就算生活过不去,他也想着加入革命党,最后还因此被枪决了。可能阿q本性是一个善良的人,由于社会生活的压力,才展现出自己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这样看来的话,阿q是一个可怜一生,都无法出人头地的穷小子。

读完了《阿q正传》,我从中了解到了从前的那个黑暗无比,摇摇欲坠的动荡时代;看到了那个时代人心的叵测;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希望中国人民觉醒的决心。《阿q正传》写的不单单是阿q,而批判的是,那时许许多多像阿q一样不思进取的人们和封建的清王朝。因此我懂得了,不能不切实际的空想,要付诸实际行动,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不甘于落伍,要学会给予自己鼓励还有,对自己要有信心。

阿q正传读后感【篇3】

《阿Q正传》2000字读后感

《阿Q正传》被公认为鲁迅最优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国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阿Q正传》的”来形容《阿Q正传》的影响力的。而我本人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在我上高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一年一共讲了一篇文章,其他时间都用在总复习上了,而他所讲的那篇课文,就是《阿Q正传》,《阿Q正传》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在谈我读《阿Q正传》的体会之前,我想先谈谈鲁迅其人及其《阿Q正传》的问世历程。

鲁迅,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入三味书屋学习时改为豫才,在他1898年时,只身去南京求学,同时取学名为周树人。今天我们所如雷贯耳的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出身于大户人家,父亲的祖父都是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的封建士大夫。而鲁迅的母亲虽是“乡下人”,但也是乡下大户人家的闺女。但当鲁迅少年时,家道已经没落了,他便一下子由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因此也深深领略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但这并没有吓倒鲁迅,他依旧刻苦的读书,先是去了南京求学,后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起初在东京进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前往仙台医专学医,因在此之间在电影里看见一个中国人被日军砍头时周围一群看热闹的中国人却表情麻木时,他受到了深深的刺激,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在的中国人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写下了无数篇永载史册的文章,成就了一生的传奇。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从小说总体结构上说《阿Q正传》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种平面的横向的性格介绍和举例1。从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开始,鲁迅开始就着手将阿Q的精神特征放在一连串连贯的纵向生活细节中加以具体展现2。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刻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性,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作品发表的当时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对号入座”,以为鲁迅在骂他。3

在《阿Q正传》整篇文章中,留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常常用过去的和未来的来掩饰他现在的不幸,比如他常这样夸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我儿子会阔多啦”可是当他说这句话时,连老婆还没有着落。他能用自轻自贱来获取心理的满足。在被别人打败后,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并以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开安慰自己,并说,我这是第一,状元不就是第一吗,那我就是状元来“狠狠地”赞美自己一翻。他用祖传的法宝“忘却”来掩饰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后,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传法宝,将屈辱抛到九霄云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个大觉。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恶当作是炫耀的资本,当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确自傲地认为别人“还不配”。总而言之,“精神胜利法”所带给阿Q的,在阿Q自身看来,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是别人都没有而惟独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来学习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而鲁迅想要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中国人之所以会成为东亚病夫,就是由于这个软肋在作怪。中国人向来以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国,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附属国,并且当英国大炮已经炸开中国的大门上,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面积有多少,与中国是否接壤。当一次英国军官邀请清朝大将福康安去参观英国大炮,福大将军却抛出这样一句话:“这玩意儿,想来没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当时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对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顾一屑,照样我行我素,自以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错了地方,在我看来,煞是好笑。

阿Q的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他对革命的态度问题上。起初,阿Q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他对革命的态度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但当他听说“革命”使城里的举人老爷都害怕,未庄里的男男女女又是如此的慌张之后,阿Q又产生了要投降革命的愿望。因此,在鲁迅的小说中,阿Q成为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并要“投身”革命的人。但是,在阿Q的革命思维中,革命无非就是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来推翻清政府,简单地说就是反清复明罢了。因此,“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因为他对革命的认识是十分幼稚、糊涂、错误的。”4他之所以神往革命,并不是希望推翻地主豪绅,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希望,去拿别人的一些东西罢了,从而成为“要有什么就有什么”的人,革命以后,他可以随意地去拿原本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东西,可以抬高自己的阶级地位,成为当年的赵太爷、钱太爷们,从而奴役现在和他一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D、王胡们。这种观念,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赐予”的,可能也是只有在中国当年这个封建时代才会出现的极度充满幻想并且狭隘的小农意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带给人们是绝对的权利概念,君与臣的关系是绝对的。在清朝中期,有一位洋人运了一批货物到中国沿海港口,他就让附近的渔民上船去搬下货物,可当他带着渔民走向甲板舱的时候,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他震惊了,渔民们齐刷刷的跪下了,并高呼着“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向前一看,原来墙上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像。在古代的中国,如果是一个下层老百姓,对君权是绝对服从的,除非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会起来反抗,而这反抗,也不会是实质上的改变,仅仅是改朝换代罢了。这样,阿Q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纵观阿Q,其实就是一个鲁迅概念中的一个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乡村农民的典型形象,是鲁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国农民的种种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个人身上,让阿Q成为中国当时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而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更谈不上是熟悉。而他对于阿Q这种“乡村小户人家”,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所见许的推理与想象”。总的说来,鲁迅在乡下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当然称不上是乡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实也就是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民的典型。

阿Q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相当深刻的。但在当时,他所起的作用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大吗?“在鲁迅时代的稍后时期,当时还是山西省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学生的赵树理就尝试将鲁迅的小说读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听的实验,结果却遭到惨痛失败——这就与鲁迅本人所期待的结果能通过他的作品开出反省的道路6的目标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落差。”而在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在当时主要是给城市新式学生和知识分子看的,试想当时,在农村,识字的人有多少,能读得懂文章并能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人又有多少。因此鲁迅的文章在农村石沉大海的结局在意料之中。但是这并不能妨碍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的惊醒价值,起码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阿Q的教训早以牢记,我们不会再度迷茫,历史不会重演,这其实也是阿Q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影响。

阿q正传读后感【篇4】

读《阿q正传》有感

----鲁迅先生笔下的现实

读罢其书,掩卷长叹。仿佛从此书中读了人间疾苦,又好似从此书中看得世间百态。便有万分思绪,想从笔尖喷涌出。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中国千万贫困农民的缩影。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突显了社会压力下扭曲的心灵和人生观。先生的文章充满对社会的批判性。

一个又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对封建主义的呼喊和指责。鲁迅以笔为刀,独自和社会的黑暗战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生用笔“画”出了一生凄苦的祥林嫂,“画”出了**妄想症的“狂人”,“画”出了讨人可怜的孔乙己。这些人物无一不是即可怜,又可恨,又可笑。以至于有人每读一遍便哈哈大笑,有人每读一遍便泪流满面。

他作品中的现实是由人物创造和批判的。读人,便是读过去。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这种“现实”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无论认为它凄惨也好,灰色也罢,总之那是不幸福的,该被批判的现实。其中,有来自上层阶级的欺凌,有来自**的剥削,有来自他人的压迫,有来自命运的无奈。

从先生的字里行间就可看出对那时社会的不满,就能看出那些“彷徨”人们发自心底的“呐喊”。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那时人们所需要的“药”,在“端午节”回到了“故乡”,那“鸭的喜剧”终究还是不能忘。“头发的故事”上演“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抱着“兔和猫”看着“白光”。

“孔乙己”在“风波”中嗤笑着那“狂人日记”。“社戏”依然是锣鼓声响。“补天奔月”“大禹理水”“老子出关”困难重重。

放了青牛,依了“非攻”,“铸剑”之仇还是不能报。“起死”回生的人呐,点起那黑暗中的“长明灯”吧。“伤逝”的“兄弟”啊,不要再做一个“孤独者”了,“采薇”之心并非人皆有之。

不食周粟,不顾红尘。“高老夫子”的牌风还是不顺。眼见着“离婚”的“协议示了众”。

心中蓦然明白,我竟在书里。

“笑贫不笑娼”是中国人的痼疾,其实人们的劣根性是很难去克服的。因为我们受惯了懦家思想的束缚,脑子里充满了过于平和甚至懦弱的思想,以至于在社会重压下,我们不敢展现自己,不敢去做第一个“吃蟹的人”。“不屑于”承认自己不如他人。

这也是中国人的痼疾。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如果不去争求,就谟同于死亡。先生的书中“刻”出了许多人们的心灵痼疾,以至“医药不能救中国人”。

这亦是现实的悲哀。“不蒸馒头争口气”只有冲破旧思想的束缚,挣脱那些封建糟粕,才能拯救“我们自己”。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是鲁迅对于时代最深切的呼唤。救救孩子,救救“现实”。

阿q正传读后感【篇5】

鲁迅先生虽然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世界,但他对人的理解却有自己独有的一方面。当然,这也与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局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决定写的是读《阿Q正传》的报告。为什么选这篇文章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①文章长,可以有更多的素材去寻找、发挥

②好理解。对于我来说,这篇文章是除了那些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以外,理解的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至少我看完了。其实也还有其它的原因,不过我想有这两条,应该就足够了。

文章主要讲述了,在一个思想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里,有一个身心受到严重残害的落后的典型农民——阿Q。他既无家无地位,也无固定劳动职业,只能以出场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的地位,却从“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人们的典型性格,处在当时社会,革命是一定的,而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封建地主枪毙示众,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篇文章是在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的时候写的,鲁迅先生用他自己的方法对这个社会的腐朽、人们思想的落后、精神的迷茫,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而对于阿Q的一生,却是感到悲哀和惋惜。鲁迅先生用他的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时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阿Q一文共有九章,而第一章的序则是对阿Q性格的一个大体概括,以及《阿Q正传》的来源,为什么要写《阿Q正传》。只是对于后面的内容,终究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身处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心情吧。当然也没有鲁迅先生那样深厚的文学功底。那么,下面就简单描述一下我的理解。

在读过序之后,我对后面的内容倒产生了一些兴趣,阿Q是一个过分自尊的人,他头上的癞疮疤,不准别人提,甚至近于“赖”的音都不行,从这里是可以看出的,而每次人们都爱与阿Q打趣,然后便是一场恶战,不管是口角还是直接动手,最后总是会有阿Q被拽住辫子往墙上撞的一幕,看到这里,我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阿Q头上会不会是这样来的?真是一个可悲的人。阿Q每次被碰头后,便会使用他的“精神胜利法”重复着“儿子打老子,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读到这里,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是应该嘲笑他呢,还是同情他呢?心里五味杂陈,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的优胜心理,倒是让他省下不少心思,可是“精神胜利法”也不是万能的。比如遇到了王胡,和他打了起来。虽然结果还是一样的被撞墙,但阿Q着实感觉到了屈辱,在他的心里,王胡不配和自己动手,这也说明精神胜利法的失败。

下面提到了关于当时最重要的一个话题了,那说是剪辫子。鲁迅先生在前面早就写过一篇文章“头发的故事”,具体说明了在当时社会有辫子不行,没辫子也不行的尴尬情境。阿Q因进过几次城,所以感觉自己见了世面,但是在他眼里,辫子是中国人的标志,没有辫子那便是“假洋鬼子”,于是乎,因为这个他遇到了第二件屈辱的事,他又被打了,还是被他最看不上眼的假洋鬼子打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又起了作用,到了酒店门口,他已然忘却了。在酒店门口遇到小尼姑的事儿,让阿Q觉得自己应该找个女人了。可是,因为这个他又开始了一段悲惨的故事,到了赵家做工,他看上了吴妈,结果让人打得落花流水,还把自己的破布衫丢了。鲁迅先生用他的文笔,描写了阿Q对女性态度上不干净的思想,以及他封建思想的毒素。

小D,一个不具体的名字,抢了阿Q的饭碗。他没了谋生的能力,只能到菜园里偷东西,还被黑狗追。最后进了城。进城后的阿Q有了短暂的中兴,也短时的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然后好景不长,随着阿Q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又由对他的“敬而远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说明了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

对于后面的革命部分,确实没有看的太懂。阿Q的革命要求是模糊而幼稚的,最后,阿Q被枪毙示众这样的悲剧结束。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扭曲,精神麻木。鲁迅先生看到中国人的病因不在于医人,而在于医心,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用他那无形的笔去唤醒中国大众的心,来共同抵抗外来侵越者,让中国大众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