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纪念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13

纪念读后感(精选12篇)。

纪念读后感 篇1

暑假期间,我和妈妈乘火车来到北京,第二天我们就来到天安门广场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很多。我们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来到展厅门前。

大门有两个通道,上面还挂着两个牌子,上面写着“肃静”二字。我们从其中一个通道进去,大堂内安安静静的,宏伟壮丽的北大厅中有一个毛主席的塑像,他翘着腿坐在沙发上,两手非开放置两边,那慈祥的眼神对着我们,好像想对我们说什么。妈妈告诉我:毛主席是我国的开国元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从资料中我了解到:198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青年时他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七—八月间,他作为湖南共产主义组织的代表之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参与了创建中国共产党。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瞻仰厅,毛主席遗体边站了四位军人,墙上还写着几行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我怀着对毛泽东爷爷的敬仰的心情,向毛泽东爷爷深深的鞠了一躬。接着转向南大厅。南大厅有六个革命业绩纪念室,分别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光辉业绩,先辈们的业绩令我十分佩服。

从纪念堂出来,我心里还回忆着妈妈对我说的那些话,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纪念读后感 篇2

九一八纪念馆观后感

九一八纪念馆>观后感(一)

20XX年XX月XX日在团委的组织下,我来到了'九一八纪念馆',使我这个没有机会去亲身经历这些事变的幸运儿,有机会去亲眼目睹革命先烈的不屈与侵略者的狰狞面孔。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全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举动令我折服,也使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

步入纪念馆,高大的'残历碑'映入眼帘。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那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别有一番意义:从东北的沦陷到日本禽兽对中国人的屠杀和细菌试验,整个展道呈下坡设计,越走越阴暗;然后从东北抗联抗日,直至日本战犯被审判,展道呈上坡设计,越走越明亮。在馆内,我们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及文物,还有一些场景的重现。一张张让人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幕幕重现场景穿越时光隧道追溯历史,让人深思。印象中最震憾的是从抚顺万人坑运过来的一片二三十米见方的万人坑土壤,里面有几十具尸骨,其中有两具头骨被小日本的枪支打的枪眼历历在目,隐隐感觉到当时屠杀现场的悲壮和凄惨。还有一对尸骨,是一男一女紧紧相依,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活埋了,他们身上带的手铐脚缭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到现在,仍然带在他们身上,向后人诉说日本人的惨无人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共产党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过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结尾,是关于原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展示。在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中国人民将战争魔鬼改造成人。1956年6月21日,我国政府释放第一批335名战俘,悔恨的泪水显示了人性的复归。

'那是为了将来,只有种下谅解、宽容的种子,人们才能好好相处。'这是一座由日本1450名战争遗孤自发捐(来自: 博文学习 网:纪念馆观后感)建的铜质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写着'感谢中国生父母碑',雕塑中一对中国农民夫妇,领着一个日本男孩,母亲慈爱地俯视着孩子,孩子依恋地仰望着母亲。这是一幅流淌着中日两国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实写照---战争中的日本遗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国农民的照料,后来大都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

走出展厅,抬头仰望'九·一八历史纪念馆'感想颇深,内心的愤怒已经不能在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想着日本鬼子当年对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丧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想起如今部分日本人回避这段侵华历史,大家的心情沉重无比。在愤慨中,我们更加怀念先烈们,一个个先烈的名字涌上心头,我们感激那些奋起反抗的人,我们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在这张序列中,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不仅仅代表他自己,每一个的名字后面都立着很多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着中国亿万儿女。感动,二字在一次的在心

中回荡,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便能够战胜一切,赢得世界的尊重。

九·一八不仅仅是国耻日,对于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奋进的日子,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发展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祖国的实力强大了,我们才能保证不让我们的祖国再次遭受到像80年前的那场灾难一样的磨难,我们中国人才能扬眉吐气。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80年了,但那段血的历史不容忘却。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纪念那场事变,就是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坚定意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决不让悲剧重演。九一八纪念馆观后感(二)

今年和去年差不多是同一时间,两次到沈阳公出,也有机会两次参观了918纪念日。中日关系,相信真是个难以一两句许解决的问题。我还想起在大学时,因天皇要到西安,学校早就通知学生不得搞反日宣传。后来,工作后,因山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经济互补性很强,所以对之有爱亦有恨。爱呢,是因为本地的经济受日本影响较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恨呢,想当年老家种植葫芦专供日本出口,前几年日本敞开收购,后者,日本就以种种手段提高了收购的门槛,导致家里许多葫芦条被烂掉,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市场经济的残酷。

我去沈阳必须参观918纪念馆。当看到日本兵穿过的军装真实地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当看到在日本统治下的中国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时,我的心在愤怒。我简直无法忍受!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我这样的感受!

出馆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我们中国人太善忘记了,许多人现在成了哈日族。等有机会一定要带孩子也来看看,因为有些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牢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九一八纪念馆观后感(三)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就是84年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为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残历碑',1999年又扩建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随着导游姐姐的讲解,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照片上我们好多的老百姓被杀害,日本人真残忍。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的居民被无原无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队的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被折腾的血痕累累。东北人民抗战十四年,终于结束了抗战,赶走了日本鬼子,结束了这些可怕的生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共产党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过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纪念读后感 篇3

说实话,对于这篇*,我是稀里糊涂的读完的。甚至于连结尾都没有反应过来,哦,原来结尾了啊。我不知道爱米丽是否在她父亲的强大影响下生活在一种抑郁的状态中。

这篇**的作者是美国的福克纳的名作之一。我不会说它的社会意义。在网上有很多阅读后的感觉。我只想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爱米丽属于贵族阶级。她有一个家族等级观念深固的父亲。她活在她父亲的掌控之下。

当爱米丽的父亲死后,**是这样描述镇上人的感觉的“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最后,他们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为什么小镇上的人们会感到高兴?

因为人们觉得拥有贵族身份、高贵象征的爱米丽终于有可怜的、需要别人同情的时候了。不是吗?爱米丽终于有比那些处在下层的人们有不足之处了。

小镇上的人们此刻的心理终于有了一丝“平衡”了。而因此在全篇**在出现最频繁的字句就是“可怜的爱米丽”。

爱米丽爱上了一个男人,叫荷默。**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多,所以当爱米丽知道她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杀死这个男人,这样这个男人就永远属于她了。很惊讶,她居然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爱的尊严。

我不知道爱米丽是否真的爱上了荷马。

“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这是小镇上的人们对爱米丽的描述。我认为,爱米丽更像是一只优雅的刺猬。全身长满刺,但却还优雅地迈着舞步。

纪念读后感 篇4

这天,我和爸爸一齐去参观了位于延陵路上的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被誉为常州三杰之一,是常州的骄傲。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心,我瞻仰了瞿秋白故居和纪念馆。

站在故居门口,首先看到的是由著名作家茅盾爷爷题写的瞿秋白同志故居七个大字,屏住气走进瞿秋白纪念馆,一股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瞿秋白的名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映入眼帘。的确他做到了,他的一生所作所为都是为人民着想的。

来到瞿秋白的书房,整齐的桌椅让人觉得书香盎然、古朴雅致。各种山水画及毛笔作品,展示出了伟人多才多艺的另一面。

他的寝室,书桌整齐,一尘不染,透出阵阵书香。各种物口摆放有序,宽敞明亮。木制的床,还蒙上薄薄的纱巾。就是在这间平凡的书房中,瞿秋白在里面造就了出了许多神奇。瞿秋白,一位伟大的革命的先驱,他用36岁的生命点燃了青春,为祖国和人民付出了所有,先烈的付出我们永远铭记,先烈的精神我们承接。我们要好好学习,强大自已,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加一分力!

纪念读后感 篇5


乌兰夫,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乌兰夫纪念馆应运而生。


乌兰夫纪念馆位于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当我走进乌兰夫纪念馆时,我被馆内陈列的各种展品所吸引。第一件展品就是乌兰夫的生平事迹展,通过照片、文字和音频等形式,详细介绍了乌兰夫的成长历程和他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展品之一是乌兰夫年轻时的照片,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无限热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乌兰夫的家书和手写信,这些文物将乌兰夫的家庭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乌兰夫的字迹简洁而有力,透露出他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个性。特别是乌兰夫写给亲人的信件中,他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让我深感他是一个有情有义、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


除了展示乌兰夫的个人事迹外,乌兰夫纪念馆还有一个专门展示乌兰夫军事理念和外交思想的区域。我在这里看到了大量关于乌兰夫军事思想的文献和图片,这些展品生动地表达了乌兰夫治军严谨、作战勇敢的精神风貌。乌兰夫注重军事训练,坚持军事与政治相结合,号召部队要保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力,为保家卫国、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乌兰夫的外交思想也是他卓越才智的体现。他主张要创造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环境,积极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争取他国的支持和帮助。乌兰夫的外交手段独到而灵活,他善于把握国际形势,不断为我国争取最大的国际战略利益。这种远见卓识、巧妙灵活的外交策略,使我深深钦佩乌兰夫的智慧和勇气。


乌兰夫纪念馆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乌兰夫晚年生活的展示。我在这里看到了乌兰夫晚年的照片,他的面容虽然显现出岁月的痕迹,却依然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度。乌兰夫晚年退隐山林,过上了简朴而充实的生活。他著书立说,满怀激情地回顾中国革命的进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遗产。


乌兰夫纪念馆的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乌兰夫的生平事迹,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伟大的人物,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乌兰夫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我相信,无论是乌兰夫纪念馆这个建筑,还是乌兰夫的形象和思想,都将成为永恒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纪念读后感 篇6

今天我有幸参观了周邓纪念馆,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整个馆内分为多个展厅,展示了周恩来和邓小平两位伟人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刚进入纪念馆,我看到了一面高耸的革命红旗和镶嵌有周恩来和邓小平头像的大型雕塑。这个雕塑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两位伟人的威严和智慧。走近一看,这个雕塑原来是由用碎玻璃拼接而成,充满了艺术的气息。这种独特的雕塑形式让人感到震撼,也让我思考了艺术与历史的关系。

在进入第一个展厅之前,我首先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墨镜形状的雕塑,上面刻着邓小平的名言:“摘掉墨镜,让人民看见!”这句名言是邓小平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为人民谦逊的一面。进入展厅后,我看到了周恩来的多幅珍贵照片和他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的场景,这使我更加敬佩这位伟大的首相。而在邓小平的展厅中,我看到了他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的照片,这让我对他的亲民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接下来,我进入了关于周恩来的主题展厅。展厅中陈列着周恩来各个不同时期的珍贵物品、手稿草稿和工作场景。看着那些一笔一划的字迹和珍贵的笔记本,我仿佛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而在展厅的墙上,展示了周恩来生平事迹的文字和照片,其中一句“为人民的利益,而毅然行之”的标语深深震撼了我。周恩来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一生,他的无私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走出周恩来的展厅,我进入了邓小平的展厅。这个展厅很大,展示了邓小平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我看到了邓小平革命年代的照片,在那些照片中,他英俊威武,充满革命斗志。此外,邓小平与人民群众亲切交流的场景也让我非常钦佩。在展厅中,还有许多邓小平书写的重要文件和他的手迹复制品,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邓小平的纪念品展示区也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邓小平佩戴的一顶蓝色帽子,这顶帽子非常简朴,但却承载了伟人的智慧和勤劳。

在参观周邓纪念馆的过程中,我被两位伟人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谦逊令人敬佩。这个纪念馆不仅是两位伟人的纪念场所,更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通过参观这个纪念馆,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庄严和厚重,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我将永远铭记这次难忘的参观经历,将两位伟人的品德和奉献精神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

纪念读后感 篇7

林语堂,第一次读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全书按议题来简述如何过生活,人生短短数十载,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好好享受生活吧。

对于如何快乐这主题,作者的观点刷新下我的认知,以前我一直以为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吧,其实是理解得一半一半。作者说的很好,感官上的感知是快乐的来源,视、听、嗅,味,触细微的感知更快乐。回想《瓦尔登湖》梭罗远离尘暄,回归自然,找到了心中的宁静,他所描述的场景很细腻,很真实,细微到一阵风吹过手臂上毛的感知,正是把感知器官拉回到了此情此景,才有如此深刻的感悟,送给喧闹麻木的人一片宁静和活着的感觉。我们莫须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莫惘然,且行且感受。

至于谈到唯心和唯物这两个主义,作者认为精神和身体的快乐是不可分离的,比较偏向于唯物,猪肉和诗歌摆在面前,二者不可得兼,舍诗而取肉者也,哈哈哈,观点令人神往。不过想想,还是很认同,啥事都好,吃饱了再说。吃顿好的,睡个好觉,生理上满足了,精神才能更上一层楼。所以人常说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好的生活习惯。上层建筑更须下层基础。

有个悠闲的时间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吧,在动物之中,人是最悲哀的一个物种,大多数人终日碌碌其中,在社会中求一生存,一但停止工作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所以呢?财务自由很重要。但财务自由不容易吖,理财投资吧,打造一个会下金蛋的鹅,到那时就可以有点悠闲的时间。财务自由?醒醒吧,还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搞搞自己喜欢的事情更重要。

一个人的思维时常的回忆并不长,应该就是最近日子里面发生的事或人,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这是真的,短期记忆并不是很长,在一段时间里程递减性消失,但在这段时间里偶尔画面会跳跃到思维当中。其实这也无形中给人的思维建立了一个牢狱,可以称之为潜意识。荣格层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指导你的一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命运!!好了,怎么跳出这命运呢?除了与有学识的人交谈,唯有读书,后者更容易获得,和作者交谈。离开思维牢狱,翱翔于书海之中,此不快哉。读书归读书,博朗群书的同时更需形成自己的主见,我们在书海游历之时,只是道听途说,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故思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很重要。

好了,为进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该喝就喝,该睡就睡。

纪念读后感 篇8

今天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学校的“第二课堂”开课了。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将走出校园,参观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寅初纪念馆。

在启动仪式上,我很荣幸成为四年级的旗手。当我庄严地从校长手中接过过旗时,我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来到纪念馆,迎面看见的是一尊高大的雕像,他面带微笑,目视远方,手握书卷,仪表非凡,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新人口论”先驱――马寅初老爷爷。

走进纪念馆,马寅初爷爷的生活像一幅画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寅初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经历了三次两个世纪。他既是教育家又是经济学家。

他的一生可歌可泣,让人充满了无限敬仰之情,缅怀之意和佩服之心。他一生严谨治学、坚持真理、崇尚科学、不畏权势,让我感到由衷地敬佩,他宠辱不惊的精神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期间,马寅初老爷爷因其“新人口论”蒙冤获罪,遭到专横无理的批判,终被革职。

当他的儿子把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的儿子告诉他被xx的喜讯,马寅初老爷爷也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他这一份对荣辱的淡定气魄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

参观结束后,我走出了纪念堂。回首望事,马寅初祖父的塑像在夕阳下显得很高很慈祥,他的表情是那么的平静和坚决。我有很多想法。马寅初爷爷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仍然坚持真理,不怕权力,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使我终生受益。

我们必须象他那样学习,象他那样行动,继续传承他的精神,成为对人类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支柱。

纪念读后感 篇9

七月的一天,我们在台风下艰难地去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小学生要不忘历史,珍惜今天。

我们先去革命烈士纪念馆吧。很安静,几乎没有声音。我在书中看到了很多知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逃亡地是浙江。

接下来,我们没有一个人再欢声笑语了。我看到一块石碑上写着:解放战场的勇士。

这块石碑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好奇心驱使我往下看。内容: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全面发动内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读到这里,我的心一直在赞美这些中国人。我继续往下看——1949年5月3日,浙江杭州解放!

许多浙江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为革命献出了头颅和鲜血,牺牲了生命!读完这些,我忍不住流下了两行眼泪。

今天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所以我们要缅怀他们,珍惜今天,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参观党史纪念地观后感范文篇二参观青岛党史纪念馆心得体会中秋节这一天,我和xx一起来到了位于海岸路的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参观。一进展厅,我就被大量的详细介绍所吸引。我来到了一处展板前,上面写着“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所写的。

从这篇介绍中,我知道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应当时党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批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

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倾向吓倒了,不敢支持已经兴起并正在进行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的农**动,写成了《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毛泽东的这篇《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看着看着,我又来到了第二块展板前。吸引我的是青岛党组织的抗日斗争的故事。

卢沟桥事变后,青岛党组织尚未恢复。以山大为中心的青岛民先组织自觉地担负起发动民众、抗日救亡的重任。1937年8月,中共青岛特支成立。

此后,在党的领导下,青岛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分局、胶东区委和青岛市区附近各级党组织不断派出党员干部到青岛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自1939年至1944年……

参观党史纪念地观后感范文篇三9月29日,我们小组加入了去红色纪念地参观的队伍。经过讨论,我们小组决定参观鲁迅纪念堂。鲁迅,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学者和革命者;他的一生曲折波动但他却从未放弃;他用他的**,那支生了锈的笔,唤醒了中国多少的爱国青年;而他也有温情的一面,与最爱相伴一生婉转动人;他是一名值得我们学***秀的共产党员。

于是我们一群便踏上了去鲁迅纪念馆的路。

很快,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只见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还有特地从绍兴移此的石井栏、乌篷船等。 走进纪念馆,一楼是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李曼专门收藏了鲁迅的**、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看行去就像每个人的书房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唐朝等16人的特殊库房,也从中折射出鲁迅的光辉。他们和我们一样。接着我们来到了二楼,二楼陈列了鲁迅先生生平的一些遗物,有他喜欢用的金不换毛笔和文房四宝、先生穿过的毛衣、长衫,用过的油灯、烛台、怀表、辞典、老花眼镜,参加杨铨追悼会时用的雨伞,阅读过的马克思著作《史的唯物论》等。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

鲁迅留下的是曾经血淋淋、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他的文章字字玑珠,句句深刻,他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精神的永生,他告诉我们什么叫长存于世……是的,可以永生,长存于世的就是那种不会消逝的为人民服务,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能力和毅力。曾经的伟大今天依旧留着,伟人是不同凡响的,不仅仅是他们本身,更是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的情感。

鲁迅,伟人,我们铭记于心!

最后,我们在鲁迅先生的《大达》*和大门前合影,标志着这次红色之旅的结束。

纪念读后感 篇10

春日溶溶时,我总喜欢用行囊装着《诗》来到明澈的小河边,或绿意盎然的草坪上,呼吸新鲜清晰的花粉气味。坐着或躺着,小心翼翼拿出《诗》,就像小心拿出贵重的水晶品。翻开书页,《诗》中全是文学巨人徐志摩的点点情怀:夜幕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的多情友;风扬扬,柳飘飘,榆钱斗牛,是长相忆的歌喉。那细腻的文笔,真挚的感情,使我忘却人世的虚伪,丑恶,顿时幻化成天空中的一片云或是在半空中潇洒的雪花,在幻想的似有若无的空间里插上翅膀翱翔。

我的哀思焉能电花似的飞驰,感动你天日遥远的灵魂;我泪洒向长风遥送,问何时能戡破生死之门?《志摩的诗》犹如志摩的一生,实在太丰富。

每当万籁俱寂,星斗纵横,我总喜欢抱着《志摩的诗》,在月华一泻千里下,在繁星点缀的庭院的灯光下,翻开《诗》,便是志摩在康桥写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月儿,休学新娘羞,把云遮住你的光艳首;我焉能不为他的才学而佩服,这时传来晓风的音讯《志摩的诗》便成了慈爱的安琪儿,他安祥的望着我,挈着我的手,引领我在星云间穿梭,我可以与志摩的诗,噢!不,我可以与追求自由美丽的安琪儿乘风远去,访天堂之美丽。

志摩的诗意韵很深,常把我带到另外的世界,但也催促我不能忘记世间的险恶,只剩下一片焦黄的花蕊,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志摩就是用他的笔,像鲁迅的敏锐,又带着李白的几分酒醉,把人间疾苦谱成诗篇。

《志摩的诗》一直伴我成长,它教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豁达,鼓励我走出思想的千山万水:这里是古英雄的乡国,白云里投出不朽的灵光何必这无端的凄清、怆惶?

我喜欢《志摩的诗》,等同喜欢志摩的情怀!我在茫茫人海中还要撑一支橹,驶向有灯塔的地方:我与《志摩的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纪念读后感 篇11

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言人之所不敢言者,更难,在强权和铺天盖地的大批判面前,更不用说了。“碎身粉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面对艰难的选择,八十高龄的马寅初先生,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名誉地位,单身匹马,严正立场,深刻地展现了一位学术宗师坚持真理、无畏无惧的学术力量和知识分子不畏强权的崇高气节。

————前言

2016年3月26日,我们来到马寅初纪念馆,更好地了解历史。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敬意来到了马寅初纪念堂。马寅初纪念馆是马寅初故居,位于杭州市庆春路210号。门外矗立着一尊身着长袍的马寅初铜像。他高大的身材在阳光下特别耀眼。他那双挺直而坚定的眼睛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是一座三层中西式砖木结构花园别墅,地方不大,面对着喧嚣的马路,却显得格外清幽与别致。竹“虚心劲节、宁折不屈”,先生生前喜竹,而竹的那种刚正不屈的风骨,也正映衬出了先生的崇高气节,因而三楼阳台上镌刻着“竹屋”二字。

走进纪念馆的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先生的塑像,他坐在椅子上,从容的看着书,身后则是几个耀眼的文字:“民族瑰宝——马寅初1882——1982”再往里走,一幅幅彩图,**,娟秀的书法字等,见证着这位伟人的历史,顺着他的生命足迹,我们走进了他的生命中,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我们对他的了解又上了个层次,马寅初先生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嵊州,1982年5月10日走完了悲壮绚丽的百年人生。

那时的马寅初坚持“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人生准则,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抗战时期,马寅初一身正气,针针见血的演讲使国民党的腐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丑恶无处藏身,他抨击了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事实,对此,蒋介石恼恨交加,先采取拉拢的办法,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封官、批给外汇,统统遭到严辞拒绝。即使后来马老被抓进了牢房。

但他仍然没有屈服。出狱后,他仍发表文章,批评时政,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也正是先生这种坚持,执着,文豪郭沫若曾经这样称赞:“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

尽管他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面对各种**势力的压迫,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说敢做,从不动摇。

马老一生辛苦,在《民族瑰宝马寅初》这一书中提到马老童年并不幸福,求学也并不顺利尽管如此,他却毕生都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仅是中国当代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人口理论更是闻名中外,在多学科、众领域皆有建树。

马寅初年轻时曾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通过科学地比较中国和西方,他可以用更敏锐的眼光看待中国。当时的马寅初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主张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虽然因此蒙受冤屈与不公正待遇,但事实证明“新人口论”是相当伟大的远见卓识。为表彰他在人口学领域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1993年8月19日,首届“中华人口奖遴选委员会”授予已故的马寅初先生特别荣誉奖。

当时的公布意义重大,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仍有指导作用。

马老不仅是个铁打实的汉子,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把民族之荣辱当成自己为之奋斗的信念,同时马老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勤俭节约的人,他不会去随随便便的浪费,从他的身上我真真正正的看到了坦荡和真实,他不注重外表不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有记载就谈到马老青年时期学***刻苦,生活也很清贫。白天上课,晚上还要挑灯读书。他用不起电灯,油灯用的是相对便宜的菜油做燃料。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他的宿舍,发现光线很暗,所以他给他点了两个灯芯。马发现后,立刻把其中一根熄灭,歉意地对朋友说:“我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别见笑!

”还有就是1936年马寅初住在杭州时,经常带着他的儿子去澡堂洗澡,因此与澡堂里的服务员混得很熟。服务员见马氏父子夏天穿的背心总是有洞,冬天穿的长袍也很破旧,忍不住疑惑地对马寅初说:“马先生是省府委员、经济学博士,还穿这么破旧的衣服?

”马寅初风趣地说:“夏天背心的破洞穿着很凉快。”又说:

“衣服的作用在于保暖,新旧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穿就行,不必讲究!”的确,在现在注重物质和精神追求的现实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抛弃世俗的眼光,抛弃那些虚荣与自私,但是从马老的例子我们要相信那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很难。所以说马老给了我们这些后辈们的不只是他事业上的成就,更多的我们可以学***做人方面的事情。

走上纪念馆的二楼,我们看到马寅初先生用过的一些家具,其中一张高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高凳的说明是这样写的:1968年马寅初右腿行走不便,每天早晨起来后,他就用双手扶着这个高凳,咬紧牙关,在院里非常吃力地挪着步转圈。为了帮助数数,他在上衣口袋里放了50个蚕豆。每转一圈,他就拿出一个放在另一个口袋里。直到他们全部被除掉,演习才停止。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漫长而坎坷的境遇中,马寅初先生依然可以享受他漫长的一生。一方面得益于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不断锻炼身体的方法。

在纪念馆中看到得一切都让马老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位乐观旷达的老人,那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那更是一位勇于批判的勇士。所以现在在北京的中华世纪论坛上,有40尊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名人铜像。马寅初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纵观马寅初先生的一生,无论在哪个朝代,任何时候,他关注的都是****、国计民生。为了国家和民族,他大声疾呼,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不畏强权,为了捍卫真理,他“决不向专以力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这就是我们敬仰的马寅初,马老。一个身躯已逝,感情和精神永存的国宝,一座指引我们用灵魂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光明灯塔。

两小时的访问使我们受益非浅。马寅初先生的爱国主义、高尚人格、坚持真理的不屈意志和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感动和钦佩我们。纪念馆里陈列了很多马寅初先生的黑白**及其亲笔书写,字迹清俊有力,让我们不禁联想当时是怎样波涛汹涌的情怀才能书写出这些字字珠玑。静静地看着这些遗迹,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动荡。

怎样的挣扎,才创造出了这位伟人?

参观完后,我还特意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攀谈了一下,更是对先生的人生经历相当佩服。马寅初先生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嵊州,1982年5月10日去世,先生一生坚持真理,严谨治学,才华盖世,品格高洁,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庆龄曾称马寅初先生“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瑰宝”。作为我国赴美研***学并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坚持“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人生准则,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

抗日战争时期,他痛斥四大家族赚了大钱,得罪了蒋介石,坐牢好几年,但他没有屈服。出狱后,他仍发表文章,批评时政,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1957年,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马寅初先生以超人的胆识,提出了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新人口论”,1958年、1959年,先生的“新人口论”遭到了全国规模的大批判,马寅初先生被横加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国的马尔萨斯”、“反党***主义”等帽子和罪名。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言人之所不敢言者,更难。

何况,在强权和铺天盖地的大批判面前,那就难上加难了。“碎身粉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八十高龄的马寅初先生,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名誉地位,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的严正立场,深刻地展现了一位学术宗师坚持真理、无畏无惧的学术力量和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

我们走着想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在马寅初先生的故居待了良久,感觉到了浓浓的名人的气息,有些东西在我们心底萌芽,我们应该要行动了,身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做党的后补军,要尽己所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我们相信,我们可以!

纪念读后感 篇12


渡江纪念馆是位于中国南京的一座纪念馆,旨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并被其中所展示的历史故事和珍贵文物深深地触动。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壮观的油画,它们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12月以南京为中心的三大战役的历史画面。每一幅画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战场的激烈与残酷。画面上的英勇战士们,挺枪冲锋的姿态,以及矗立在战场上的毛泽东等伟人形象,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和不可战胜的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震撼我的是一把折刀和一个破碎的铁盘。这把折刀是毛泽东总司令亲自赠送给赵述岩将军的,它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沿着长江奋力拼搏的艰辛历程。而那个破碎的铁盘则是当时解放军强渡长江后,重装部队的一片祝酒盘。破碎的铁盘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告诉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在大厅中央,有一块醒目的铜牌,上面刻着“渡江纪念馆”四个大字。周围展示着解放军的各种武器、制服和荣誉勋章。观看这些展品,我对中国军队的伟大实力以及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付出的辛勤努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让我更加自豪地认同自己的国家。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还有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各个关键节点,让参观者可以逐一回顾整个战役的过程。照片中的战士们各个英姿飒爽,威武不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前景。


除了展品和图片,纪念馆还有各种多媒体展示装置,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比如,在一间仿制的战争指挥所中,我穿上了虚拟现实装备,仿佛亲临现场,体验了战争指挥的紧张和考验。这种交互式的参观方式给了我难忘的体验。


通过参观渡江纪念馆,我不仅对渡江战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和伟大。这座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激励着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为我国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