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17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集合十二篇。

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阅读作品的时候,很多人被他的细腻故事情节所感动。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请动动手指把它收藏起来!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1)

“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的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的出现…我把它们称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因为在这个人类难以企及不朽的时间黑夜里,它们宛若星辰,刺破了黑暗,放射出永恒的光芒!”怀着那份追逐星光的热切,茨威格提起手中的笔。大卫用石头打败了格利亚,但他只用墨水驱散历史的阴霾。当纸上的文字模糊时,作家不会想到他也创造了字迹的星星。

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如同枝头最后一瓣花落,凄美是血色中萦绕着新时代的曙光。玛丽思巴德恰似一团燃烧至尾声的火焰,熄灭后的灰烬圣洁又宁静。大洋彼岸的第一句话,不仅取决于电线,也取决于人们在深海所记录的毅力和勇气。

托尔斯泰的逝去哀而不伤,一位文学巨匠终于不再挣扎于尘世的泥泞,而是飞向梦想中的天堂。历史如戏,上帝是唯一的书写者。幸而有次威格,让他不再是唯一的观赏者。

在我眼中,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亨德尔的复活”。

这是一个一个强韧不输贝多芬的灵魂,同样是**家,贝多芬失去了听力,他却失去了整个右半身,这个曾强壮如雄狮一般的人,一夜之间仅剩半个能自主的躯壳和一个不屈服的大脑。52岁的他就着滚烫的泉水与中风斗争,冒着生命危险,一泡便是九个小时,终于又再度掌握了自己的生活。可人生的残酷不止如斯,痊愈后的亨德尔压榨自己的每一份精力写了数部歌剧却无人赏识,以至于负债累累为人讥笑,于其这般活着,尚不如半身瘫痪!

他在黑夜中徘徊,无声的怒吼。创作激情日益消散,生活的空虚与寒冷另他无力招架。倘若他当时有着艺术家惯有的软弱,便会干脆自我了断,逃避这喜怒无常的命运。

幸而他的信仰拯救了他,上帝借朋友之手为他送来了一份歌词并邀他谱曲。这是一部清唱剧,主题便是对神的赞美。一行行歌词奇迹般的抚慰了他的心灵。

一瞬间,亨德尔干涸的**才能再度汩汩流淌,奔腾万丈。他一遍又一遍地看歌词,灰蒙蒙的心情渐渐融化了。他的心胸豁然开朗,一时竟觉喜乐无比圣乐自发萦绕,似能上达天听。

从那时起亨德尔不再在乎白天或黑夜,一心专注于《弥赛亚》的创作,或许真有神灵的指引,他仅用了3个星期便完成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工作。当它终于响彻全世界的耳朵时,整个欧洲不禁为之震惊。一个人站起身来,于是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于是他的余身响彻“哈利路亚”的赞美。亨德尔于4月13日第一次中风,《米赛尔》亦于4月13日首演,而他同样病逝于4月13日——向着他歌颂的地方去了。巧合的是,那年的4月13日是复活节的前一天。

茨威格把亨德尔奇迹般的生命归功于上帝的旨意。自然,这其中有诸多神妙之处无法用科学来解答;自然,生而为人便永远无法否认神的存在。但我们不应忘记,它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即自由意志、人类精神。

我们无法永远只盼着神灵将我们推至高处,一味的空想只会让我们跌得更低。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才华出众,意志难以企及。他的谦卑使他把一切赞美献给神和他的信心。亨德尔是为**而生的,他的使命是将他的同情、勇气和意志注入**,以便将他的救赎转化为他人的救赎。

有多少人从这《弥赛亚》中获得力量与新生早已无从考证,它对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进行了洗礼永不停息地传递着喜乐,抚慰着众生。

亨德尔想必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在世时,《弥赛亚》的演出分文不取。他以这种方式尊崇上帝,谁又能说他的上帝不存在?

他创造了自己的上帝,一个属于他的纯洁而美丽的世界。在自己忍受痛苦的历练后带给大众无尽的欢乐。

正因如此,亨德尔必将复活。不是在天堂里,是在每一个听过《弥赛亚》之人的心中。闭上眼睛,想想**,他的痛苦和快乐。

他的容颜栩栩如生,他的灵魂永不腐朽。这便是艺术的魔力,亦是茨威格的魔力。他们或他们与我的共鸣比我学到的要多得多。

毕竟,有些经验不亲身经历永远无法获取,可人性是互通的无论平凡如我还是伟大如他,历经百年终得以平等交流。我窥见了浩瀚,借以丰富自己的浅薄;我窥见了广礴,使思想得以开阔。罗曼·罗兰认为这是在“登上高峰,呼吸新鲜空气”,我更愿将他与亨德尔的心愿连系——一次“复活”。

对我而言一次不那么伟大,但确乎存在的“复活”。

“历史本身的设计就非常完美,无须任何后来的帮手。历史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和剧作家,人和作家都无法超越它。”是的,历史的奇迹远超乎人们的幻想,它的真实性更为它安上了无比宝贵的装饰。

读一读历史吧,它所承载的厚重,将使你的生活更为真实,将使你的生命平添价值。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2)

这是一场精彩的斗争;自从盘古开放世界以来,弱者一直在为食物而战,国王也失去了敌人。阿米什和尚和斯科特一起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胜负不一。他们的实力相当,却是斯科特的计划有误。

他们的“竞争”中,出现困难,面临困难,并解决困难。“人员过多”“天气寒冷”“环境恶劣”。斯科特的队伍突破了,他们输给了另一队。

这次胜败不是一般的胜败,而是与两国有关的。关系到英国与挪威!这张国旗代表了很多:

荣誉,喜悦,胜利……

尽管斯科特的团队失败了,我仍然钦佩他们。斯科特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正直。团结、坚持、勇敢。

面对谎言和事实,他选择向其他国王证明自己国家的胜利。这种决心不是常人所具备的,这种忍耐不是大众所具有的!

奥茨,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他没有拖累大家,执着地向死神走去……天哪!有多少人能像他如此坚强啊!像他如此勇敢呢啊!

这五个人果然是那30个人中最出类拔萃的5个人,这种人格无人能及。他们已经战胜了自己,突破了极限——脚趾被冻掉,光着脚板坚持行走。我不忍联想到那个画面, 一根根脚趾活生生地被凛冽的寒风吹落。

也许,那时他已失去了知觉,对于肉体上的疼痛,已经不及心灵所噪声的疼痛来得突然。那个在艰苦环境下,仍然背着“是外人眼里不起眼的十六公斤重的岩石继续行走的博士”……

他们承受了太多,终获得了死亡的终结。但他们的世纪永远在人们心中,英国人民也永远记住他们!尽管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

英国的骑士精神,探索精神,从斯科特的政党,我明白,我明白。什么是勇士和英雄?那是斯科特的团队!

《人类群星闪耀时刻》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

我读了文中的作者介绍中是这样写道:文学大师讲述最不可思议的历史转折《人类群星闪耀时刻》。“传记文学之王”斯蒂芬·茨威格。

这本书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世界历史的贡献。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中世纪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美洲大陆的故事,其中许多是可恨和可笑的。

一开始“发现太平洋”就写了哥伦布发现一个岛屿上大量的**,他用丰富的想象力极力地吹捧着,其实他发现的小岛屿上并没有多少金子。只是他自己的想象,吹牛罢了。

因为哥伦布的“现身说法”,许多西班牙人和全国四面八方奔来的人都参加了第二次远航,其中有的是真正的探险家和达官贵人,但更多的是穷人、盗贼和强盗。就这样组成了一支队伍。

但是,当他们到达那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发现金子。于是他们开始从印第安人手中抢夺金锭等等。后来他们成为了一群“赌民”,将剩余的时间耗在了赌场上,很快便背上了沉重的赌债。

形势变得越来越混乱。后来又人说别的地方有宝藏。又开始了寻找。而那些“赌民”因债务缠身而被留了下来。

当我读到“对这些债务缠身的人来说,死并不是最可怕的,他们真正害怕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偿还高山似的重债。”时,我对他们的命运。

所以他们只能是穷人,赌民。他们的命运不会改变,因为他们只想过没有工作的生活。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

在我们试图试图复原历史或回望历史的过程中,知识转变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字。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另一类是关于动物世界的。

然而,只有人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才能用自己的思想点燃生活,创造新的世界。

人类有思想,其中就有思想精英,使人类思想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号称“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选取了十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拜占庭的陷落、亨德尔的精神复活、滑铁卢的一秒钟、**国的发现······铁血杀伐与一世枭雄、永恒悲音与帝国陨落等让人心灵震撼的历史场景中,一个个历史上的思想精英们登上了舞台。

这本书里写的伟人,体现出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形象,而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或在某种特定环境**现出崇高的人性,完美的品质和性格,或干脆只有一件惊世之举。在我看来,作者正是将拍电影时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些人们所做之事,无论大小,作者都将其淋漓尽致的描写,称作“历史特写”。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与名人传记或正统历史书的关系:它是两者的结合。既然是历史的特写,就一定有一个人(伟人)作为这段历史的奠基人或推动者。

而从他们缔造或推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既能窥见当时社会现状的一角,又能看出美好或丑陋的人性在影响着这个历史事件。有些人彼此有关系。这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我觉得这种写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两全其美,又与史实紧密照应,又写出了鲜活的人物。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我那先前朦朦胧胧的历史框架在读完这本书后了然清晰了起来,在感叹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时,我赫然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学好历史!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3)

这一学期,我在爸爸的建议下,阅读了小说《狼图腾》。读完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与惋惜。

本文作者姜戎,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大草原上插队。在这里,他与牧人一起放牧,一起欣赏草原美景。经过不断的摸索、学习,他知道了狼是蒙古人心中的神,是不可侵犯的。于是,他亲自到狼窝中去掏狼崽,甚至养了一条小狼。他在这些年的研究中,领悟到了狼作战的英明,真正做到了“与狼共舞”的境界。读到这里时,我心中充满了向往:内蒙古大草原一定像童话一般美吧!牛羊们自在地吃着草,大山深处活动着充满智慧的狼。这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美丽的画面啊!

正当我陶醉其中时,文中的一些片段使我愤怒起来:一些外来人员大量放牧、杀狼、吃天鹅肉,偷动物们的崽,无恶不作。没过几年,小动物们死的死、逃得逃,内蒙古竟看不到狼的踪影了!美丽的草原一去不复返,最后只剩下了几个蒙古包与一片茫茫大漠……

看到这些,泪水涌出了我的眼睛。人们为什么要放牧,为得是自己挣更多的钱;人们为什么要猎杀动物,还是为了钱!那些人们脑中只留下了一个“钱”字。但是,他们却没有关心他人,关心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了这一环境界与动物界的悲剧。

同学们,抬头看看我们中国的的地图吧!你会看到,内蒙古地区有大大小小许多许多沙漠,这些足以说明我们国家的环境正在走向一个不良好的状况。据老人描述,过去的内蒙古到处都是草原,牛儿羊儿们悠闲自得地享受着阳光与美草,别提有多美了!可是如今,草原迅速减少,那是因为牧民们越放牧越穷,越穷越放牧,导致我们的生态环境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不让沙漠覆盖我们可爱的家园,为了复原美丽的大草原,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4)

(一)20世纪初的世界,几乎已无秘密可言,所有之前地球上未曾被人类染指的地方,陆地或海洋,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地球的两极。几千年来,地球一直绕着两极旋转。人们对它们很好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只有些许可能,也会有一些勇士,踏上探索地球“**地”的征程。北极被征服了,接下来,轮到了南极。

1911年,英国海军上尉斯科特开始了他的旅程,他的目的地是南极。当时,他们似乎已经准备好了几乎所有的东西,从衣服到食物,再到拉雪橇的西伯利亚小马,一切似乎都在控之之中。在经过近半年的等待之后,出发的日子终于来临。

这时,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并不是唯一一支试图征服南极的队伍。在离他们1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挪威人也计划向南极进军。他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阿蒙森。国家的荣誉、个人的使命和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斯科特和他的团队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但此时此刻,他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一切都那么顺利,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但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顺利都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困难,随着斯科特的开拔,马上扑面而来。先是西伯利亚矮种马不适宜南极的冰天雪地,在走到比尔兹摩尔冰川时随着最后一匹马的死亡,他们不得不使用人力,拉着沉重的雪橇继续前行;接着是天气突然转变,冬季风的提前来临,让本来松软的雪变成了坚硬的“三角铁”;可最大的困难总是被留在最后,当他们以为战胜了一切困难终于要迎来最后的胜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南极点的团队时,他们绝望的发现,在南极点上,已经飘扬着挪威的国旗,阿蒙森已经提前到达了这里。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只能记住第一,第二会被无情地抛弃。

梦想的破灭,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任务还得完成,因为这是他们的使命,虽然这份使命已被别人“践踏”。为了收集岩石数据和观测气候数据,最痛苦的是情是,他们应该拿出阿蒙森离开南极点的证据,证明他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一封写给挪威国王的信。他们疲惫不堪,踏上了归途。这时,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虽然天气并不比来的糟糕,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因为他们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现在又以失败者的身份回来了。

但上帝没有给他们多一点怜悯,因为他们是失败者,困难仍然接踵而至。寒冷的天气,持续的零下40度低温,使他们肢体麻木,用冻掉脚趾的脚挪动着;在冰天雪地里迷失方向,找不到补给储备点;在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储备点之后,才发现储备的煤油过少,不足以提供他们迫切需求的热量。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苦难。

大自然终于用它无情的手段打破了这支勇敢的队伍最后的希望。先是有人受苦疯了,后来有一天早上,一个受伤的队友为了别人的生存,脱下衣服走进冰雪中。悲壮,催人泪下的悲壮。

最后三个不走运。当他们在受苦之后看不到未来,他们不得不放弃,在睡袋里等待死亡。

他们真的放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在一系列灾难之后放弃了生命。这是他们的权利,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使命。这是他们的责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责任。斯科特用冰冻的手和笔写下了这次冒险失败的原因,这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证明他每一个伙伴的家庭都是战士的证词;给他的妻子和儿子留下了自己的安慰和希望。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但惟独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甚至是一份遗嘱。

伟大莫过于此!

以勇气挑战梦想,用生命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找不出理由不去尊敬和纪念。

历史是公平的。这一次,它不仅记录了第一位到达南极的阿蒙森,而且为后人留下了足够多的纪念碑来书写他的伟大。让我们记住斯科特。

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很幸运读到了历史上的英雄,伟大的斯科特。向英雄致敬,为梦想致敬,更为责任致敬!

(二)若要读史,在图书馆泛黄的史料中跋涉是一种方式,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枯燥的任务。人人噤声屏息,生怕那扬起的灰尘会将自己活活掩埋,如此,读书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了。

另一种方法是读一些现代人写的历史书。在我看来,这实一种比前者好几千倍的快乐。手里拿着一本装订精美的书,领略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我仿佛面对着宝山,心中的激动只有同样的好人才能解决。

这些作家,往往文笔不算得华丽,却有着智者的头脑。原本艰深晦涩的时间、地点、人物,在他们的笔下拥有了鲜活的灵魂,有着自己的故事,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文章亦修亦谐,故事体的叙述方式可以令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忽而重临温泉关炼狱般的战场,忽而迎着腥咸海风向着新大陆扬帆。

这样的作家不多,但都很有名。西有房龙,东有黄仁宇。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作者茨威格,自然也是其中翘楚。

《人》一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作,书中截取了十数个足以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瞬间,如拿破仑由于麾下将领一念之差兵败滑铁卢,韩德尔一气呵成谱就神曲《弥赛亚》,东君士坦丁堡在炮火中的陷落等,进行艺术加工,完美地再现了那些令世界轨迹为之改变的事件。

在他笔下,那一个个抉择,一个个有如神助的灵感火花被无限的放大了。某个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拥有了撬动世界的力量。

人类的历史有如繁星遍布的夜空,无数个生命的光辉在苍穹之上温和、恒久地照耀着,一切仿佛从亘古起就不曾改变。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每一颗恒星都以这样一种扁平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但总有一些时刻,会有一些不甘寂寞的生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命运恶作剧地把世界的方向盘放在一个小小的凡人手里,有的人牢牢地抓住时间的脉搏,而有的人,在这股巨大的力量面前瑟瑟发抖,被它的重量压垮。

而命运之神,不会垂青一个人两次。

是被世界抛弃的失败者,还是站在海格肩上震撼大地的勇士?

这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力量——智慧、勇气和前进的决心。

当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希望我可以微笑。因为,只有自信的微笑才能如星般闪耀。

(三)斯蒂芬·茨威格用敏捷的慧眼捕捉到了历史最独特的角度:历史的转折点,然后用生花的妙笔、满腔的热情完成了这部杰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在序言中,作者谈了写这本书的意图:“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而去。

然而,一旦发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它将决定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的确,成功和失败往往只差一步。在这一步中,时间显得如此吝啬,人性显得如此充实,这超出了我的预料。《在滑铁卢的一分钟》一章中,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拿破仑,一个有名的人,不可能想到他的命运掌握在一个平庸和行为端正的格鲁希元帅手中。拿破仑对格鲁施的命令是:一定要率领三分之一的军队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队。

然而滑铁卢战役提前开始了,一切都变了。普法军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到滑铁卢,而怯弱的格鲁希带着大队人马游魂般的在战场外追击不存在的普军。更可悲的是格鲁希听到战场上传来的隆隆炮声,才明白战役开始了,将士们纷纷恳求支持前线,格鲁希考虑了一下,只考虑了一秒钟,然而就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世界的命运甚至整个十九世纪的命运。

滑铁卢战役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我认为这悲壮不仅体现在**的人数上、战役的激烈程度上,更主要是体现在那戏剧般的不可思议的而又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上。

这本包含12个重要时刻的历史特写中有拿破仑、托尔斯泰、列宁等伟大人物;也有本来微不足道,但借了茨威格的笔而闻名于世的人物:如谱写《马赛曲》的“一夜天才”鲁热,创作清唱剧《弥赛尔》的韩德尔,黄金国加利福尼亚的发现者苏特尔等等。

书中处处洋溢着人文主义温情。因为茨威格本人就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一生都在为和平奔波。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最丑恶最黑暗的现实。

1942年,就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茨威格与妻子双双自寻离世。在遗书中他写道:“我向我所有的友人致意!

原他们度过漫长的黑夜之后能见到曙光!而我,一个格外焦急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茨威格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温婉的、深刻的、动人的文字。他本人也像流星一样优美地滑过天际,耀眼的光辉慰籍着地球上一代又一代困顿的人们。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5)

刚读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趁热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读完了。情节比较简单,一个女人从13岁开始暗恋邻居作家,后来数次以身相许,甚至有了作家的孩子,自己卖身养育孩子,却一直没有被作家认出来,直到去世。刚读完,自己的理性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在真是世界中发生,或许这是作家作为大男子主义的意淫。

后来读了写书评,有了新的理解。或许作者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卑微而又畸形的暗恋关系来表达任何事情在爱情里都是可能发生的,而陌生女人为爱执着甚至不惜放弃一切的态度也令人思考或者称赞。

去年和一帮朋友去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听了一路周杰伦的歌。彩虹里有一句歌词,没有地球,太阳还是会绕。同车的哥们不知道歌词的意思。当时的我却已经能够理解,说他大概没有卑微爱过的经历。在苦恋或者暗恋的过程中,自己就像地球,对方就像太阳,不管有没有地球,太阳还是会依旧自转。后来卑微的爱过就成了整个旅途里的一个梗。

想起自己青涩的年纪,有过苦恋的感情经历却依然相信爱情,而如今的自己理性而又现实,却不再相信爱情的美好和甜蜜了,这就是所谓成长吧。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6)

最近读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此书又译为《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

三十多年前,曾经读过他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斯汤达、托尔斯泰等人写的传记,可惜几乎都没读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从外孙女的书架上看到的。说来惭愧,我小学六年,除了教科书,几乎没接触过课外书;到初中,也只读过很少几本书,如《薛仁贵征东》《七侠五义》《珍珠塔》《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之类。可外孙女刚进初中,读过的书比我进大学之前读书的总和还要多。她书架上放着的许多书,我至今也没读过,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了不起的盖茨比》《苏菲日记》《明朝那些事儿》、《中国通史》、《可怕的哲学》、《目送》等等。

多年来,读书养成一些习惯,比如从序言或前言读起,一篇一篇往后读,很少“跳”着读;还有一旦拿起一本书,无论喜欢与否,都会从头读到尾,即使不喜欢的或读得很困难的书,也会硬着头皮往下读。这样的习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可既成习惯,想改也难了。

这次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也是这样。全书两篇序(一篇是作者序,一篇是译者序),12篇正文。读过两篇序,兴趣甚浓,再读正文,前两篇是《不朽的逃亡者》《拜占庭的陷落》。读完这两篇,心里有点嘀咕:似乎不怎么样嘛。第一篇写的是逃亡者,第二篇写的是入侵者,赞扬歌颂这样的人,作者是怎样的历史观呢?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从第三篇《亨德尔的复活》起,渐渐地被吸引住了,渐渐地激动起来了,渐渐地有点儿懂作者了,渐渐地欲罢不能、难以释手了。

这几年读书,纯为“消遣”,再无功利。过去或为长些知识,或为传道授业,读书的目的性很强;如今退休了,读书就是为兴趣,为消闲,或者说就是一种习惯。可既然读过了,就会有些感受,有些想法,也算是“消遣”之外的别样收获。这次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它能这样吸引我,以至兴奋激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选材。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值得书写的何其多,可作者选中这“12幅历史袖珍画”,主旨很明确。作者认为:“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样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戏剧性的时刻”正是作者选中这些事件的原因,如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祖特尔发现黄金国,都是这样。正如译者所言:“仅仅想到能有幸一窥世界史上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伟人名家传奇一生中极具戏剧性的插曲,便足以令人怦然心跳”。这本书,就是容易让人“心跳”。

其次是别具一格的写法。它不是传记,却如传记一样真实;它不是小说,却比一般小说更加扣人心弦;它特别擅长运用渲染、铺垫、对比、反衬等手法,加速读者的心跳。《亨德尔的复活》写的是世界名曲《弥赛亚》创作诞生的过程,写的是一个音乐家肉体与心灵复活的经历。濒临死亡的亨德尔又从地狱归来了,心如槁木、灰心绝望的亨德尔又完成了不可言说的壮举。“被点燃的灵魂又一次成就了意志的奇迹,一如先前瘫痪的躯体成就了复活的奇迹。”从绝望的深谷,又回到高山之巅,反差之大,几乎令读者窒息,谁能抗拒它的魅力呢?《封闭的列车》写革命家列宁十月革命前夕潜回俄国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开头一节标题是“修鞋匠家中的房客”,瑞士这座和平小岛复杂、喧闹、紧张、危机四伏的场景,与修鞋匠家中平静、冷落、没人注意的气氛形成极大的反差,充分表现出列宁革命家的睿智、气度、沉着和勇敢。

最后是极富表现力语言。据说,当年这本书出版之后,一时洛阳纸贵,德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语言具有极大的魅力。《一夜天才》写的是鲁日上尉创作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经过。“鲁日奋笔疾书歌词、乐谱,越写越快,犹如笔录别人的口授——一场他那狭隘的市民心灵从未经历过的风暴已经向他袭来。一种极度兴奋,一种本非他所有的激情,而是凝聚于唯一的一秒钟的魔幻伟力,把这可怜的业余作者千百倍地拔高,把他像一枚火箭似的射出去,直抵星辰,刹那间闪耀着灿烂的光华和火焰。鲁日上尉一夜之间跻身于不朽人物行列:街头和报刊最初的呼声被吸收、被借用,形成创造性的歌词,并升华为一诗节,其词永世长存,一如曲调不朽。”这类激动人心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只要你翻开它,你就一定会被他形象、热烈、华丽、煽情的语言所打动、所吸引、所感动,欲罢不能。

也许我读得太马虎了,读后的感觉不是很清晰的,甚至有点儿模糊,很难确切地说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动人之处,本文的立论与举例可能不尽恰当,也许会贻笑大方。可我相信,我的总体感觉是不会错的,这本书尽管是“旧书”新版,可对没有读过它的人来说,绝对值得一读,你读过它以后,也一定不会后悔的。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7)

对于我来说,看外文著作最头疼的就是人物的名字国家以及翻译后可能会存在读不通顺的情景,看第一章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投入进来,故事对我来说慢慢才开始变得流畅。

1、遁入不朽:巴尔沃亚是第一个横穿美洲到达太平洋东岸的人。他为了躲债前往美洲,是一个胆大的人,能够率领190人前往探险也是一个很有领导本事的人。能够侵略不值得被赞颂,即使是在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就像原文那句:在即将名垂青史的前夜,这场大屠杀令巴尔沃亚一生蒙羞。

所以这也是“英雄”的结局:“他高兴地迎上去拥抱他的长官、多年的战友、发现南海的陪同,他信任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然而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紧紧地按住了他的肩膀,宣布了他的拘捕令。因为皮萨罗也渴望不朽,渴望征战黄金国,所以他或许窃喜能除掉这位放肆的先驱。

2、拜占庭的沦陷

茨维格的文笔真的太好了,尤其是描述破灭的前一夜,那种绝望和死寂让我看着的时候也揪了一把心。完完全全没想到沦陷仅仅是那一闪忘记关掉的门,前方战士的热血和皇帝的坚守最终没有抵过那个小小的失误。战后被掠夺的一切不由让人觉得万分讽刺。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8)

选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这些选择通常对我们的影响很小。这些感觉常常让我们觉得自己只是历史的尘埃,宇宙中的蚂蚁。

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不是的。

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南美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会拍动翅膀,两周后会在德克萨斯州引发龙卷风。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蝴蝶足以引发一场灾难。

但这次龙卷风不是蝴蝶引起的。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气流通过无数的发射器,如蝴蝶,最后在一个地方会聚而成。在这过程中,少了任何一道气流或传递者,都会改变龙卷风的形式、级别、位置和移向。

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通过别人的手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缺乏行动将影响历史的发展。就像君士坦丁堡战役一样,所有的大门都必须关闭,以保持罗马帝国的余晖。

因为小凯尔卡门是开放的,苏丹卫兵得以进入,千年拜占庭陷落。鲁日上尉在谱写《马赛曲》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这首曲子日后会成为共和国的国歌,帮助他们抵御外敌,击溃反法联盟。斯科特队长在他的“南极温暖之家”里享受生活的时候,亦不会想到挪威的阿蒙德森已经出发,自己的英国国旗只能斜着插在挪威国旗旁。

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历史的能力,不难把它发挥出来,只要做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如果我们能确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问心无愧,那么历史一定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9)

7年11班 李宁宁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历史上杰出的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传世之作,他截取了14位伟人的历史性时刻,捧读精彩的片段,读者无一不心潮澎湃。

“一幕幕不起眼的事件,一个个震荡世界的瞬间,当历史的车轮注定细雨,他们一念之间,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或是被狠狠的嘲弄,但必然擦出炽热的火花,照亮整个人类文明的天空。”这句话正是对《人类群星闪耀时》最精准的概括。

在《亨德尔的复活》中,那个中风病人的奇迹般复活使我震惊,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亨德尔生理的因素还是心理的因素,但我知道,亨德尔的内心是无与伦比的强大。当一个人的内心强大到已经可以战胜一切,战胜自己的心理时,那么他就一定是一位胜利者。在面对质疑,面对那些足以击垮你的不利因素时,努力做好自己更为重要!亨德尔做到了,因此也就创造了奇迹!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当每一次成绩考差了的时候,总会一蹶不振,饭菜也不香,独自坐在房间里发呆;然后总是想着想着,就莫名奇妙地哭了——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爸妈……语文考试考砸了,带着负能量的我看到了这篇文章。亨德尔的涅槃重生感动了我,我也试着反省自己。人们总说:“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让你变得更强大。”在亨德尔的世界中,他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最终战胜自己!而我也想尝试着,在自己陷入低谷时,努力挣扎,成功地做一回胜利者!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如勇敢果断的列宁,从容赴死的斯科特,还有涅槃重生的亨德尔……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个个永不磨灭的传奇!他们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10)

这周末,我读了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他异常擅于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他比较喜欢描述戏剧化的情节。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对《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和《马里恩巴德哀歌》印象最深。在《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中,作者几乎没有怎样描述两军的交战,而是重点地写了法国的骑兵元帅:格鲁希——这场战役的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自我没有主见,即使已经意识到追击敌军似乎是个错误的决定,可仍然没有胆量对皇帝的命令提出疑惑,结果造成法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被牵制住的严重后果。同时,它又告诉我们不能小看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就是因为拿破仑下命令时那走神的一秒钟,导致整个十九世纪的历史彻底改变。

《马里恩巴德哀歌》讲的是歌德在失恋的情景下,写了一首诗,诗十分动人。为此,他得了一种怪病,他的朋友每一天都到医院为他读这首诗,他的病竟然好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同一样事物,或许,这事就没那么糟了。

这本书记载了人类19世纪的伟大事件,提议你也来读一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11)

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去。在这些关键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按顺序发生的事,都会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个时刻对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名族的存亡甚至全人类的命运。

今天我有幸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写了——渔夫桑迪亚哥连续84天都没打到鱼,前40天还有个孩子跟着,后来,孩子的父亲嫌老人“背运”,就让孩子去了别的渔船。

在该剧的第二个场景中,茨威格详细描述了作家与爱妻之间的对话——内心世界的无奈冲突。明晰了列夫·托尔斯泰逃向苍天的最后的决定:读着他逃跑前的每一举动一言行,我竟忍不住被逗笑了……尽管这种感受到的东西让你忍俊不禁,但是它是多么的充满无限的感喟与忧伤啊……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

这是一场精彩的斗争;自从盘古开放世界以来,弱者一直在为食物而战,国王也失去了敌人。阿盟僧和斯科特,共同面对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却一胜一败。他们的实力相当,却是斯科特的计划有误。

他们的“竞争”中,出现困难,面临困难,并解决困难。“人员过多”“天气寒冷”“环境恶劣”。斯科特的队伍突破了,他们输给了另一队。

这次胜败不是一般的胜败,而是与两国有关的。关系到英国与挪威!这张国旗代表了很多:

荣誉,喜悦,胜利……

这本书中值得一提的是,茨威格并没有对那些利用战争建立政权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帝王将相们****,他通过巴尔扎克的嘴表达了自己对于暴力的厌恶,他笔下的人物具有执着的精神,以良知对抗暴力,对于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西塞罗,他以崇高的敬意。

《人》一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作,书中截取了十数个足以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霎时,如拿破仑由于麾下将领一念之差兵败滑铁卢,韩德尔趁热打铁谱就神曲《弥赛亚》,东君士坦丁堡在炮火中的陷落等,进行艺术加工,完满地再现了那些令世界轨迹为之改变的事件。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12)

当我第一次得到这本书时,我对它没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本简洁的书,没有过多的矫饰,书的封面上只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人类群星闪耀时》。

群星闪耀,这一定是描写那些已经为人所熟知,传颂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

可当我真正的进入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我错的离谱。书中记传的不全是那些被尊为神般的人,还有一些更接近于小人物心态而又因为种种原因留下了一些辉煌或者不凡的人。真正的人性不能像宣纸一样白,也不能像墨水一样黑。

在书中,人与人性被完整而立体地展现出来,给人一触动。就像托尔斯泰在书中不是一个位大的作家,而是一个饱受理想与现实矛盾、对妻子的执着追求的老人。

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发生于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从上午十一点开始,战争以最残酷而猛烈的方式进行,天黑时分,以拿破仑溃不成军以至他二十年来所建立的全部功勋全部被摧毁告终,而决定这一切的并不是拿破仑,而是他的一位将军——格鲁希,这一位听话的将军在听到后方的炮声后,毅然决然的决定听从命令,向前前进,就在这短短的1秒钟,决定的不只是格鲁希超凡还是平庸,拿破仑的命运,更是整个欧洲的命运走向。一眨眼的决定是个人的意志,还是黑暗中决定的命运,令人深思。

世界上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星光灿烂的时刻,必然伴随着漫长的无意义的流逝。然而,一旦发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它将决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所以,探寻这电光火石般的一刻是极有趣而有意义的。

闻名世界的《马赛曲》伴随过法国的大革命,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但歌曲的作者却不像聂耳,冼星海一样为人所熟知。年轻的上尉鲁日在一次聚会后应朋友邀请写一首歌,回家后鬼使神差般一气写成一首歌后昏然睡去。第二天醒来看到桌上的手稿,连他自己都觉得陌生。

这以后作品在聚会里被唱了一二次,即不再被提起,以至作者本人都快忘了。两个月后,马赛的士兵们找到了它,并以它作为自己的战歌,人们始称之为《马赛曲》;又一二个月,它成了全民之歌,全国之歌;一七九五年《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更多的人开始传唱……而作者鲁日,在他潦倒的后半生中再也没有人把他和《马赛曲》联系在一起,他也没有从中获得任何收益或激励,但那个夜晚,那个为世界带来《马赛曲》的夜晚,却的确是属于他。

星光闪烁也许只是一道闪光,但它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无形中改变了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