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6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通用4篇)。

你是否还不知道怎么写作品读后感?作品是一本让人收获满满的好书。将读书时脑海中所想的宝贵思绪写在读后感里能让我们更好的学习知识,OK语录网编辑挑选出这篇优质的“行是知之始读后感”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篇1】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是知之始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夹着湍急的河流,则行动却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到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比萨斜塔上将中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可以看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识推想出来的知识。

目前,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闻知。从小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爸爸”“妈妈”“春眠不觉晓”一遍遍教孩子,幼儿虽不明白什么意思,但会模仿父母的口型、发音,孩子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小伙伴的交往的增多,孩子们获得的“知识”也与日俱增。孩子们会把学校里听到的,学到的表达出来,便“知”了。而学生真正“闻知”获得的时候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个时候,老师向学生大量的输入系统的知识,学生从声母韵母学到文言文,从乘法口诀学到函数证明,从英语字母学到各种语法,从语数英的学习到理化生、政史地的学习,学生知识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学生便会从书本上找的自己所需要内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老师那里传授或者从书本上得到。那么亲知便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自得来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风霜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头,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便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苦与甜便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学生亲自体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深刻,记忆时间更长,更牢固。

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拿现在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雪花,你再向他们传递雪花是白的,遇热便融化也无济于事。如果让学生用一些优美的句子来描述、形容雪景更是不可能。如果给学生看一些视频、图片,学生从视觉是看到雪,虽然可以描述雪的外形和样子,但依然说不清雪的温度。只有学生真切地见过雪、体会到雪,脑海中有了雪的形象,亲知产生了,老师再向学生传递关于雪的知识,学生的闻知便轻而易举地产生了。再如化学物理实验,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清晰生动,也不如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去试验一次。都说“嘴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亲自去动手,获得的知识才能永久、牢固地记在脑海中。

学生想要获得永久、牢固的.知识需要去亲自去尝试。作为老师,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学生做的事,老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老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老师要躬亲共守。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必须提前备课,提前了解重难点,再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做的试卷老师也要动手去做,不能把希望寄托到课堂的临时发挥或者答案上。老师必须要端正老师自己的行为,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教师自己的模范行为再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持之以恒,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教育累积,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没有行动,只是纸上谈兵,那最好的计划也会变成废物,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在教育中,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自己去躬亲实践,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行是知之成,强调的是学习中行动的重要性。是的,只有在行动中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才会真正解决问题的。所以,老师切实行动,提升自己,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在行动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其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亲自动手,勤于实践。从亲知中获得知识,才能更长久、牢固!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篇2】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有感

唐琴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他的教育理论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虽然研究了当时的教育,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在字里行间当中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从中学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我更体会感受到了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他所具有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情怀。

一、 生平简介: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来改变了他的知识和实践。(60页故事)1891年10月18日生于浙江绍兴,徽州涉县西乡黄潭源村一贫困教师之家。6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14岁入歙县**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到家乡参加革命运动。1914年,他总分第一。

1914年,他在美国学习,并从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政治硕士学位,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接受了教育,并在杜威(duwey)的领导下学习。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师范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等高校教授、院长。

1927年陶行知放弃了优厚的教授生活,谢绝了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的前身)和吉林大学校长的盛情邀请,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告别城市繁荣舒适的生活,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到农村去开展乡村教育运动。他想通过培养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以实现他的"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为三万万四千万农民烧心香"。同年,他创办了燕子矶第一所农村幼儿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9年7月,在四川省重庆市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建立了一所人才培养学校。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共常委。今年4月,我回到上海,立即参加了反对中国共产党、民主、内战与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里,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和广场发表了100多篇演讲。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不幸的是,他去逝世享年55岁。

二、教育主张

(一)关于“教学合一”

1、教学要合一的理由有三个:

(1) 陈先生的责任不是教书,而是教书和学习;

(2)、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

(3)、教的法子、学的法子、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一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这样的联络,先生学生都能自理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新理。

我的经验是:节目好不好,看观众喜不喜欢;教学是否好,取决于学生受益多少。所以,观众是上帝学生是主人。

关于“教学做合一”

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2、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二)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标准

一流的教育家应该具备两个素质:一是敢于探索尚未发明的新理论;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两种精神实际上是两种精神——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创造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教育家当然要有创造精神。

(三)关于“新教育”

1、教育是什么: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2。新教育的目的:第一对自然世界,使学生有能力运用它;第二是谋共同的幸福。概括起来是自主、自立、自动,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三。新的教育方法:a.达到目的。b.

依据经验。c.共同生活。

d.积极设施。e.

注重启发。f.鼓励自治。

g.全部发育。h.

唤起兴味。i.责成效率。

我觉得这很有科学道理。教育的科学性是最重要的。

四。新学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须把社会上的事,选择主要的,一件件在学校里举行起来,要让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都是一个人,不能造就一个与世隔绝的学校,让学校成为一个微社会。

这是大教育观。

5.新学生:新学生应该自己学习,而不是坐下来教别人,学习生活方式,追求高尚的生活,完美的生活和永久的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担任这个职务。

6。新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有信念和坚定的信念:教育是国家和人民的大好事情。

第二,要有责任心,十年树,百年人,无心,无教。第三是共和的精神。要放下架子,不搞师道尊严。

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其中,共和精神在今天的民主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教育环境。

7号。新课程:陶公当时提到新课程,现在又有新课程的实施。

8个。新教材:陶公对教材提出了适应性要求。

(四)关于“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 陶公提出了“自动化”:智力教育要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实际上,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

(2)、学生自治是什么?a、指全校同学,有团体意思。b、自己管理自己。

c、 实践自治: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而是共同治理。这不是大小规则,而是守法立法。

不是放任自流,乃是练习自治。陶公这一观点,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自主、合作、**的思想。我们的教育思想似乎是继承和发展的。

(五)关于“学生的精神”

1、学生求学要有科学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发展观;

2。要改造社会,就要有委婉语的精神——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应对环境,必须有坚强的人格和永不回归的精神——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六)关于“学做一个人”

一个完整的人有三个要素: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

其实,陶公的观点启发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个体魄健全、有思想的劳动者。

(七)关于“我之学校观”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在学校,人格应该互相影响,习惯应该互相养成,知道学生的沟通和影响。如果办学就像治水,就必须以指导的方式来处理。只有把握好形势,才能做到和谐、完美。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要有社交能力,首先要愿意社交。这是具体讲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要把学校放在阳光下,接受各界人士的批评和指正。陶公的学校观其实透出他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同社会联系起来,必须是开放的、阳光的、高尚的。

(八)关于“我们的信条”

我们深信,教育是我国百年的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人生的起点,也就是教育的起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他们成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该把抵制环境变成帮助。

我们深信教学合一。

我们坚信,师生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为了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在学习和教学上孜孜不倦。

我们相信,教师应该用困难来发展自己的思想和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该是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生命的无价之宝,金钱是买不到的。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陶公如诗的语言,哲学家的思想归纳了教育发展目标和办法,表达了自己事业的高尚追求,如灯塔一样,照亮我们的前进方向;就像舵手一样,他带领我们走向光辉的彼岸。

(9)关于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三个标准:1。我们要看这本书是否有引导人们行动的力量,是否有引导人们一个接一个行动的力量;2。有没有引导人们思考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们思考和思考的力量;3、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99页,举例)

(十)什么是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系,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以此类推,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11)关于儿童科学教育

应当用科学养生,不当用科学来杀生。

(十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去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一起合同网 hC179.CoM]

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课本为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样的书。“用书如用刀,不快便须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

(13) 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第204页)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3、解放小孩子的嘴

4、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5、解放儿童的时间

两种对心理有害的儿童:(213页)

1、忽视

2、期望太切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自己的教育。多年来,我从事教学工作,早知道陶行知其人,不过,对他的教育思想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不够全。作为一名教师,陶行知先生的作品应该被阅读。

他所提出的教育学说,不但强调现实功能,而且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符合国情,又面向未来,陶行知八十年前的理论到现在还好用,他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继承和发展。“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是多么准确,直击我们的内心。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篇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反驳阳明先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我,亦赞同先生所言。

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先生所说的“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就是前人所总结好的知识。然而,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也充分说明“行是知之始”。

我是一名农村出来的孩子,在之前,我总是会自卑,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差距,他人身上那种自带的优越感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一样,需要时时隐藏自己,害怕让别人看到我“土”的一面。渐渐地,我开始感谢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自己。我的爷爷奶奶之前是承包菜地的,所以对于常见的家常菜我很了解他们的样子,生长习性,当一同吃饭时周边的人问:“这是什么菜?”的时候,我可以很自豪地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我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也见到过外面的生活,一步步缩小着自身与他人间的差距时,这一切似乎有反过来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乡村游,回到村子里看一看古老的建筑,尝一尝农家的饭菜,试一试农村的生活。只有看过,摸过,尝过,才能知道一棵菜如何经历育种、发芽、开花、结果,才知道什么野菜可以作为食物,才知道白菜要在冬天腌成酸菜才能保存整个冬天。我感激生活让我经历过这些,我更感激生活教会我这些。

在班里,有一个不太喜欢学习的学生。他总是在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发出“我不想学、我不想写、我不想看、我想回家”这样一些抱怨。我问过他:在家有没有下过地?有没有体验过挖红薯?本意我是想让他知道生活不易,从而能够激起他学习的斗志。可是他没有去过,也没有干过,他怎么会知道其中的艰辛呢?

我总是感叹:现在的学生被家庭、学校保护得太好。基本上家里都有一个专门的人来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没有做家务的机会,没有下地体验农种的机会,可如今,我们一直在强调劳动技术教育,他们的生产经验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作为教师,肩上的责任会更重,但也会更有意义。尤其是针对我们当下的寄宿生,不仅仅教会他们间接经验,更需要交给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个人卫生,如何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如何熟练地叠好自己的被套,床单。从每一次示范开始:如何扫地、拖地;如何擦窗户;如何整理内务。只要我们一步一步教,他们就会一点一点学,他们就会从这些点滴行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有了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见解知识。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篇4】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有感触地认同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行是知之始”,正是告诫我们在前往知识的道路上,必须要有实践的环节,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找出不足,再进一步去求证。只有去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学习的知识。

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说的便是行与知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我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人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知识的视野等。先行后知,知行合一,让我们理性思考和合理行动之间实现协调,并从中悟出更多智慧。

良好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有效地理解世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更加科学地决策和前进。但是在知识零散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有全面的认识,更难以理解知识所在的背景和融入到其他知识点中去。这个时候,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实践使我们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我们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帮助我们去理解知识结构,为我们的未来产生了更加有力的基础。

首先,实践可以完善我们的认识。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时,我们必须要去尝试亲身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学的内容,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实践也可以增加我们的经验。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掌握更多的经验,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可以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撑点。

另外,实践还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在实践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的现象和事物,通过对它们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会得到从其他角度去理解所学知识的更多思路和灵感。这些思路和灵感往往会打破既有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理解学习的过程中,这些灵感和思路是十分有价值的。

此外,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化我们的思考。当我们实践时,不仅仅是践行我们所学的知识,更要不断地去思考它们可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和引导。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到的知识,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慢慢地提升我们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对我来说,深入实践是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关键。我们必须努力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从中汲取更多教训。通过实践,我们会逐渐发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行是知之始。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去深化自己的理解,准确地把握知识,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新知识,打破思维的瓶颈和局限,才能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