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25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本七篇)。

怎样让自己的读后感让人印象深刻呢?作品是作者埃尔热写的,读后很让人感动,令人感慨良多。 写读后感是一次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机会,“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是OK语录网编辑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战略规划和竞争优势!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

**:本站原创|作者:佚名2015/6/12 8:57:47

经开区财政局童亚文

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任何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这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你不必迷失在浩瀚而难以理解的经典中,就能清楚地了解我们景仰的圣人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以及他们后来是如何发展或是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因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因此,浓缩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不过分。这本书介绍了几乎所有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以及儒家,道教,佛教和禅宗。

前两章甚至还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和现代中国年轻人尤其有帮助。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勾勒出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家的理解。读冯友兰先生的书,常有顿悟的感觉。

他的很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如:

人们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愿望:在这一点上看到事物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和功利领域的人就是现在的人;道德和天地领域的人就是应该成为的人。前两个是自然的产物,后两个是精神的创造。最低的是自然境界,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具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具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之境也可以称为哲学之境,因为只有通过哲学,我们才能对宇宙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达到天地之境。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不仅仅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仅仅是养成某种道德习惯的人。

他必须在行动和生活中理解道德原则,而哲学的任务就是给予他这种理解。

通过对该书的认真阅读和认真思考总结,让我对廉政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识。首先,是以人为本。自从《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思想之后,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比较开明的统治者都能坚持民本与爱民的思想传统,并在统治制度与政策的设计上有所体现。

以人为本、爱民是中国廉政建设史上的优良传统,也是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是如何处理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经验。在中国政治史上,存在着德法并举、法制简单、无为而治、以的治国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较起来,还是儒法结合的“德法并举”模式更加符合统治阶级需要。

但廉政而言,无论是“德法并举”还是“德本法用”的想,对中国的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严明自律、不蒙蔽暗室、廉洁从政的官德政风,与任何时代执政党的道德素质和执政作风密不可分。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上是从哲学的角度归纳出关于廉政的一些想法,《中国哲学简史》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2)

迄今为止,阅读《中国哲学发展简史》我用时最长。目前看了两遍:第一遍虽用心,但有好多地方不懂,很影响进度,于是就大致略看下去;第二遍边看边想边划,每一章节后及时做笔记。每到理解、慨叹之时,就翻到,看看冯友兰的照片。他眼镜中的道道“圈圈”,好像是树轮,蕴含着他的思考和哲学,折射出他对人类的贡献。他长长白白的胡须,是那样的温和、儒雅和健寿……对于大师,尤其哲学大师,我实在找不出什么语言来表达出我对他的崇敬,我只知道我会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前方路清晰,坎坷中也会自然……什么对我来说好像都有了答案。事情分不出好坏了,因为好的会让我知道思考的正确,从而坚持;坏的会变为财富帮助我更快的成长……真不知道如何谈出我的收获,以下选择前天所看内容(第五六章),择其要义浅谈一点感受。

……看完孔子、墨子和杨朱部分之后,我突然感觉到古人和我们现人是一样的,当一件事物的真理出现之前,都是根据需要和自我认知,阐述自我之见,然后在互相认知和反驳中,在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发展中,慢慢缕清或者整合出新的理论!历史证明,发展和进步就是在否定和探索中见证从而前进的。

孔子的思想,正名(名实相符,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仁义(仁指一切德性的总和。义指事之宜,即应该。、忠恕(忠: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恕,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知命(知天命,努力后的顺其自然)……孔子强调“忠恕之道”,也就是“絮矩之道”,以本人自身的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强调内在修养。

孔子之后的墨子就第一个反对孔子!理由是: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儒者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把人们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子没有真正理解好孔子所说的命)。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兼爱”,“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的,无差别的爱别的一切人。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儒者几乎都是贵族阶级;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是武士,是平民。他们的社会背景不同。墨子实行“兼爱”,力求统一。他除了利用宗教的制裁(天志和明鬼),还利用政治制裁!要有国家和国君,是天地的意志来设立的,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墨子的名言“上同而不下比”,意思是说永远同意上面的,切莫依照下边的。墨子最早提出了国家的起源,主张统一,要不然人都会回到自然状态……

墨子之后杨朱,生于墨子和孟子之间,是道家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人,他又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他的基本观念是“为我”“轻物重生”!……再之后的孟子很厉害,他提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四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和政治哲学(人是政治动物,只有圣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王。王道注重内德,霸道注重外力)。孟子高于孔子的地方,是将个人修养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看到“孟子”部分,我很激动,似乎有曾经看到西方哲学史中读到“康德”的部分……阅读我国哲学发展史,目及所至,在彼此的冲突中,到孟子阶段时,使我仿佛见到黎明时的曙光,前进发展了一大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3)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最近花了些时间读了这本书,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说不清的感慨,不能说读懂读透这本书,但从书中能有所收获,下面是我自己在这本书中的感想。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最直接的收获便是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个整体印象。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跟中国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在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西汉史学家司马谈曾将百家大致分成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随后史学家刘歆在六家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这本书以司马谈六家说为基础,简略地描述了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的起源、发展,并在第二十、二十一章描述佛家在中国的发展。详写道儒两家,略写其他五家。

儒道两家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两个流派。儒家由孔子创立,提倡仁与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孟子开创了儒家理想主义流派,而荀子则开创了儒家现实主义流派。这两大分支在儒家后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大分支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家思想一度衰落,在西汉董仲舒的努力之下,与道家、法家、阴阳家相结合,取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之际,由于战乱,儒家再度衰落。虽隋唐开科取士,得到官方支持,但其影响力却不如佛道两家。经过唐宋文人的努力,加上吸收佛道两家思想,儒家再度焕发新的活力,并逐渐分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分支。清末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儒家逐渐衰落。

道家由老子创立,提倡自然和无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中多处指出要注意区分道家和道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道家虽由老子创立,但其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却是杨朱,直到后来由老子创立道家,再到庄子发扬光大。西汉初年道家因顺应统治需要,显著一时,后儒家取得正统地位后逐渐衰落。魏晋南北朝之际,社会**,道家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加之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重新形成被冯友兰先生所称的“新道家”思想,追求率性风流、强调自然自由。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因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产生了中国特有且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禅宗。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对中外哲学都有所涉猎和研究,因此善于用整体的眼光去研究哲学问题。在介绍中国某一流派的哲学思想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观点,常常借助于西方的相似或相近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说,从而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哲学思想的理解,也使得全书具有世界眼光。全书最后一章,既指出中国哲学缺少明晰思考这一缺点,又指出西方哲学看不见负的方法的充分发展这一缺点。因此,他希望中西哲学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创造发展了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十六章和第二十七章,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人历来是以文化差异,而不是民族差异来区分自身与外族。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不是来自政治。”既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非自政治,所以汉文化在国内的推广便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哲学简史》还让我学到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发现乐趣,体会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从而超脱万物,达到圣人之境界。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来颇多收获的书,其中很多观点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依然受用。

冯友兰先生在全书的末尾写道:“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这句话十分值得品读。修养性,沉淀心,人人可为圣。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4)

闲暇之余,翻看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总是感觉它过于高深。没想到,从这本书中,我却寻到了对生活的感悟——中庸之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一直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我认为这对每个人乃至社会生活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这个略显浮躁的现实社会,我们更需要“中庸”——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然而,要实现“中庸之道”并非易事。

从书中,我真正认识了“中庸”的深意。“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中庸》中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指到的情感最适用于欲望。一旦人们的欲望产生,就很难控制。在当今社会,权力和欲望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干扰。如何让它达到中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带给我们的,有苦亦有甜。有苦难的陪衬,幸福才显得无比珍贵。曾经的汶川起义给无数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许多幸福曾经瞬间消失。

这一切令我们痛心的同时也应给我们这些事外人更多理性的思考……

中,就是既不纵欲,也不禁欲;中,就是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中,就是发了财不要为富不仁,受了穷也不要人穷志短……只有这样,内心才能达到和谐。经历世事的**,才能真正明白童年的快乐与珍贵,只有自己将世事看透,才能放眼天下,洒脱自然。

“庸”的意思是普通或平常。每个人每天都要吃要喝。这是人类共通而平凡的活动,但它虽然平凡而平凡,却非常重要。没有人可以离开它。

人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吃饭,喝水,维护人伦,实施道德,都是率性,即为“道”。“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正常反应。但这种感情的宣泄也要有所尺度: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

身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中,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和谐,我们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万物才能平等共存,生活才能有序。

看来,中道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成功更为重要。它是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新时代的教师更需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

生活中,我们亦会用到“中庸”。“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我们的生活圈里,每一个人的素质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也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也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更是有天壤之别,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之类的话语。在家庭中,我们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样家庭才能和谐。

朋友之间,大家要相互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定要把握交友的度。一天释迦牟尼问**我们怎么能让一滴水永远不干?**们回答不出。

佛说“放到大海里去”。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力量是一滴水,我们的同事、家人以及亲戚朋友汇聚了一个大海,只有把自己放在这个大海里去,这一滴水才是永远不会干的。

学会刻薄,会让你敲开幸福、幸福和成功的大门!学会刻薄,阳光和鲜花会填满你生命的每一英里!

仔细阅读这本书,越来越多的感情触动着心灵。人的生活并不总是平坦的,坎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曾经总是在迷茫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现在,我的前方闪现出一抹光亮……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5)

最近花了些时间读了这本书,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说不清的感慨,不能说读懂读透这本书,但从书中能有所收获,下面是我自己在这本书中的感想。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最直接的收获便是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个整体印象。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在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曾将百家大致分成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随后史学家刘歆在六家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家。本书以司马谈六家思想为基础,简要介绍了道、儒、墨六家思想的渊源和发展

10、 二十一章描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详写道儒两家,略写其他五家。

儒道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儒家由孔子创立,提倡仁与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孟子创立了儒家唯心主义学派,荀子创立了儒家现实主义学派。

这两个分支在儒学的晚期发展中一直存在,它们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家思想一度衰落,在西汉董仲舒的努力之下,与道家、法家、阴阳家相结合,取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儒学再次衰落。

隋唐时期虽然开创了科学的先河,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但其影响却不及佛教、道教。经过唐宋文人的努力,加上吸收佛道两家思想,儒家再度焕发新的活力,并逐渐分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分支。清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儒学逐渐衰落。

道家是老子创立的,崇尚自然和无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中指出,要注意区分道教和道教,不能混淆两者。道教虽然是老子创立的,但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杨朱,后来由老子创立,再由庄子发展。

西汉初年,道教因顺应统治需要而一度具有重要意义。儒学在获得正统地位后,逐渐衰落。魏晋南北朝之际,社会动乱,道家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加之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重新形成被冯友兰先生所称的“新道家”思想,追求率性风流、强调自然自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佛教与道教的结合,产生了中国独有、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禅宗。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对中外哲学都有所涉猎和研究,因此善于用整体的眼光去研究哲学问题。在介绍中国某一流派的哲学思想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观点,常常借助于西方的相似或相近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说,从而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哲学思想的理解,也使得全书具有世界眼光。在书的最后一章,指出中国哲学缺乏清晰的思维,西方哲学看不到否定方法的充分发展。

因此,他希望中西哲学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创造发展了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16章和第27章中,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

“中国人历来是以文化差异,而不是民族差异来区分自身与外族。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来自文化,而不是政治。”既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非自政治,所以汉文化在国内的推广便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哲学简史》还让我学到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发现乐趣,体会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从而超脱万物,达到圣人之境界。可以说,这本书带来了很多收获,它的许多观点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用。

冯友兰先生在全书的末尾写道:“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这句话十分值得品读。修养性,沉淀心,人人可为圣。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6)

当我的朋友们都在为世界杯刷屏世,我读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全景图》展示了先秦至1940年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时代。

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西方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提高知识,而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是使人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7)

众所周知,哲学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理解和明确哲学在历史上的影响,而且要理解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始终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较。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

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们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字,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启了儿童的启蒙之路,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孔子创建的《论语》等作品皆是一问一答式的哲学体裁,并从这种体裁中形成政治哲学、文化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哲学范畴,使哲学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学科门类,让哲学的属性和其历史意义更加丰富起来。

一切哲学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识历解和体验历史的必然因素。考察社会的基本发展,一无历史不行,二无哲学不行,三无社会常识不行。历史的哲学是一种思想,哲学的历史是一种观察,而历史哲学则是一种辩证法的形成要素,生活要素即生活常识却是哲学的本质条件,没有生活常识的哲学,就没有思想的要素,就是哲学上的一种思想缺失。

其次,结合自己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情况,论述哲学对现代艺术的意义。一个民族、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哲学和艺术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和学说,是社会意识的能动反映,而艺术则能更好地将这些观念和学说以抽象或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国传统的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哲学的深刻观念和内容,它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能有效地带动民族精神的形成。艺术与哲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广义上说,艺术也是哲学的一部分。强调这一点是民族化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也可以建立现代美学的哲学研究体系。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其理念表达以及观念展示中以抽象性、写意性以及表现性为主,都是源自于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联系,以哲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鉴赏和研究,以艺术化的传达方式来表现哲学精神,也使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