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1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实用十一篇)。

根据您的要求我找到了以下内容:“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参阅。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作品为读者带来的生活感悟是颇多的。 阅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领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1)

教师应是一个牧者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提高学生素质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周围的同事和同事,我们是不是更把教育当成一种共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他们绝不是真正的教育家。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该书提出:“为了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是一个牧羊人,学生的学习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独立有效的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

男孩问:“当海鸟啄食海龟时,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

女孩说:“这个导游很奇怪。他是一位生物学家,对海龟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但他为什么还把小海龟扔到海里?"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

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的,回首过去,我们是否经常犯和这位年轻女教师同样的错误?我们中有多少人来自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又有多少人通过实践测试被证明确实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

我们教学设计的学生在**?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该刺激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尊重学生是学生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学生本位教育是教育与人的生命和自然的和谐结合。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虽然困难,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2)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终端考试的优异成绩,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翻开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开篇就读到了这令我心动的句子。本书作为《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续,洋洋洒洒三百多页,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字,字里行间洋溢的是对千万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对美好教育的愿景。读罢本书仍觉意犹未尽,不由地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感悟。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

的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教师职责的概括,然而从传授解,从这几个单向指向意味明显的动词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似乎是被动的,而非互动的过程。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因此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自己在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转变教师校色,改变课堂授课方式。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往往使我苦恼,达不到预期效果,发现很多过程流于形式。时效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3)

上个学期师傅(王大勇老师)借给我一本书——郭思乐的《用教育激扬生命》,副标题是《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让我好好看看,将生本教育运用于平凡教学生活——《用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虽然这本书我总是在断断续续之中去看的,但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首先,这本书中的引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将教师作为主体来看,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教师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第二,将学生作为主体时,应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师的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进行展开,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万校长也在物理学科开展了这项实验。虽然我没有去听过万校长的课,但这也不禁让我想到我们的高中时的政治课堂是否也可借鉴这一理念?在平凡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真正去运用这一理念?

大教育家张伯芩说过: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政治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死板、僵硬与枯燥的,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为本,专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是生动活泼的,如何通过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学?这是我在日常政治教学之中一直思考的。通过很多次“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让我更加坚定的明白,学生自己学、学生互相学、学生乐学、学生好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向被认做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更加应该注重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也许作为一个平凡教师的我,并不敢于去一次性尝试将改革进行到底,但我认为我可以从一点一点去积累,去运用这一种新教育理念。

第一,“生本教育”将鼓励学生先自学,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要求学生能在课前自己总结整理和归纳知识点,这一点我将要求学生首先完成基础行的《要点落实》,当然这里的完成并不是强制性的,我会大力的表扬已经完成了的同学,读后感《将生本教育运用于平凡教学生活——《用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当然,自觉之中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老师不教而教。这一点我做得并不理想,但是我会更多地让学生上讲台来讲时事,在说时事的过程之中加入学生自己的观点或谈谈它们与课本中哪些知识点是有联系的。

第二,“生本教育”应该是关注于每一个学生的。书中一个来自于厚街中学孩子的文章让我深受震撼。这是一个转校生,转来时成绩很差,几门功课不及格。他说:“请不要忘记,阳光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如果你长久看不到阳光,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忘记了希望。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太阳的指纹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阳光。”这篇文章已经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有“差生史”的孩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心中的那束阳光,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角落。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如基本知识尽量找“学困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组内其他人补充,典型例题让中等生来展示、讲解、点评,方法小结一般让“优等生”来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老师仅在关键处点拨,也就是“讲在关键处”。这个关键处可以是知识点,可以去促成团队合作之时,也可以是引发思考之时。

第三,我认为在“生本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发挥这几种作用:首先,在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该是“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的调控,过程的组织,困难中的引导,成功时的鼓励。其次,教师应该还权利于学生,如还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不打断学生的发言(我的性格比较急燥,正在努力之中),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不以裁判自居,还学生犯错以及自主改正错误的权利,不急于指正,还学生发现的权利,不急于点破。最后,教师应该分享学生的成功,除了分享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分享学习的体验,分享学生学习的成功。教师应该主动体验学生的成功,为学生的成功喝彩,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要讲究“稚化”艺术,可以说“你这个想法真有新意,老师还没有想到呢!”切不可像有的老师说“这个方法还是换汤不换药,没什么新意!”一下子将学生创造的欲望扑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向其他同学学习,这样,同学之间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真正的合作得以开展。

第四,我做班主任的一个座右铭:“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我想这也是生本教育的一种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再去爱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也遇到了“双困生”,班上孩子的成绩及行为习惯并不是太理想,可我坚持给每个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理解,我认为现在这个方式是有效的。到现在我真正惩罚过任何一个孩子,可他们却在慢慢长大,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我认为在这一理念中我收获到了更多的开心!

最后,我想说:运用教育新理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如果你并不敢于去尝试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实,我们也可以在我们平凡的教学常规之中点点滴滴地去灌输这些理念,最终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们也会硕果累累!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4)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较以前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感觉缺少某些重要的东西,束缚自己不能大胆、很好的突破常规的教学。

在读《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时,让我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促使课堂依赖于学生、信任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切实展开讨论,怕的是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教学重难点放手,怕的是学生出现错误等等。这样的心理出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介绍进行生本教育关键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被考试成绩、眼前的一点功利所左右;要教师彻底放手,不被教科书、教学任务的完成牵着鼻子走;需要教师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认同学生、欣赏学生等等。

取得好成绩,人们还有一种顽固的思维习惯:我们只想用老办法,如果老办法不行就更加变本加厉的用老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教学醉心于题海,而忽视基本的和人的生活与思考密切联系的部分,学生做题一旦出错,我们就不断地加题目,永远把做对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道题目上。结果,一个错误产生一串题目,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和更多的题目,们很少反思学生对于基础部分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相信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和这样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明明做过这一题目或上课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仔细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做到相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原因。导致教师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辛苦的搜集题目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不能利用教师辛苦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相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在日常听课、课堂评价中,教师们不再特别关注授课教师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的情况。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不断产生种种思维碰撞的课堂才真正吸引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兴奋的脸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教喝水”的现象。“教喝水”的故事是这样的:本来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将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变成教材,进行讲解,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而第n章则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而,邻座听得十分疲惫,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而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当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笑起来,但慢慢的又进入静静的思考中。我们总以为学生懒、学生不好教、学生不会学、学生学不好等等,而以教为本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把学生当成了一无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去关注过,我们习惯了教,因为我们教师对于自己的掌握知识是胸有成竹的,总想将自己的这些让学生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这样给教学进行定义: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扬、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依靠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达到提高学识的目的。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5)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她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们可以看课外书、画画、做手工;开始的时候,班级里很安静,渐渐的声音就大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现状,拒绝高分低能的遗憾,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彻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蕴有,才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教育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吗?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这着个性,而班级授课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放弃努力,自由散漫。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6)

舞阳一高胡丽平

假期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不是靠教学,而是靠主动学习。

人们***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学生学***大的帮助。

自学三四次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采取行动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强壮,也越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有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匪浅。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和学生的共同感受来学习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都遵循这种方法,但秧苗的产量还是一样的。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但能带来好收成。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是一样的。他们是我们的幼苗。当我们把知识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详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受外力设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考的一部分,而是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同意。

总之,要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一朵花。总有一天它会盛开的。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7)

我学习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著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全新生本教育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这本书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据。这句话充满了千万教育界同仁更新教育理念和美好教育愿景的期待。

近年来,学生本位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倡导和提倡的一种素质教育。它最大的特点是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习,优秀的探究,优秀的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张把一切作为教育者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力量。从教学到促进儿童学习,教师工作要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儿童学习生活。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点燃一把火炬,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装满一壶水。

郭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生成长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不是外界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应该去找学生,平等地与他们交谈,鼓励和帮助他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

郭教授以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我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树立了先进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及时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把大量的

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需要合作、交流并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本节学习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的教学改革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活泼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我们实行的“自主学习”,其实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给每个孩子提供成功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逐步获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态度,最终实现“自主成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发现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

因此,如何正确地提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活动,如何使学生在自由发展的同时产生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使教学活动健康有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8)

4.培养小组长。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是徒劳的。学生要么盲目行动,要么犹豫不决,根本没有合作。

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和纪律混乱,教学只能事半功倍。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领导者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和数学老师协商,每周培训一次组长。

5.小组奖励。为了激励每个小组能积极向上,我实行小组加分制,每一周总分一次,排出冠亚军。对获得冠亚军的组员进行实物奖励,并拍照传到班级**群。效果还真的不错。

我很高兴在团队合作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改善。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小组成员的确定花了我很多很多的时间,座位确定后,在短时间内组内成员是不做更改的。孩子固定坐在某一个位置肯定不好,于是我采用一周一次大组与大组之间交换位置。

我还试着前后交换位置,但是小组成员不变,结果由于学生太小,搞得非常乱。恐怕只有时间久点才能实施了。

2.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

”对小组长的培养相当重要。我们做了一些培训,但是我们不知道细节。有时因为学校里事情太多,本该花在培训上的时间没有落实。

三。如何让小组在课堂上更有效地交流也有点困惑。有时候耽误了大半节课,也没有交流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读了《教育激扬生命》,我懂得了如何进行更有效地教学和管理,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我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向同事学习。

相信我一定会在小组合作方面越走越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9)

然而,这学期的教学活动太多,我没有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所以只能用一些零散的时间粗略地阅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说实话是以种很好的感觉,因为过去读的教育书籍都是以教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贴近我们教育的第一线。而《教育激扬生命》中更多的是专业的教育术语和理论,我这个年轻的小学教师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透彻了。

现在就浅谈一下对“什么是教学”的理解。

一、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从字面上看也是先由老师的教再有学生的学,而我们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环节和教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完全符合教师的意愿。显然,由于教师的主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二、教学环节去繁就简

在“喝水与叫喝水”的小故事中我们一下就能想到自己的课堂有时也会因为教学环节或方法的设计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反而更糊涂的现象。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可笑,但这样的现象却很多,因为很多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亮点,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展示自己备课的艰辛。殊不知这样的花架子并不吸引学生,还有可能把学生绕糊涂。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其实很简单,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达到什么程度,再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去除那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使提问更具实效。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要尽量选择直接的方式,避免东西转向,使学生更加困惑。

就如同“教喝水”一样,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却被老师弄得复杂化,原本会喝水的学生反而不会喝水了。

三、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是向导,而且是先锋。他们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还有一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说多少、说多少,绝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必须转化为学。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进行艺术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本能地学习。

在传统的角育观念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多年来,我们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他们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文本文字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等多种途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我认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权威,也是学生经验丰富的组织者和合作伙伴

总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协助者”“引导者”,教学环节化繁为简,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10)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二、三、四次的自学准备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采取的行动越多,你的习惯就越强,越能经得起考验。我相信,有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会在一生中受益匪浅。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情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存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记忆力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但能带来好收成。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是一样的。他们是我们的幼苗。当我们把知识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详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考的一部分,而是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同意。

总之,要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一朵花。总有一天它会盛开的。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学校:乐山中心校

教师:彭如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篇11)

所谓“生本”,即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孩子发展为本之意;也就是将需要或者能够托付给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孩子们,不加太多的修饰与点缀。”;“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p>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把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我也有这样的怀疑。为什么要谈论教育中的生活?书中:“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

”我反复理解了很多遍,然后才渐渐明白了其中教育的意义:教育不应是对生命的控制,而应是对生命的激扬。书中倡导的“起点非零”、“回归本体”、“发展悟感和情感”、“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等等观点都是真知灼见,且作者妙笔生花,既热情洋溢激情满怀,又不乏细腻灵动收放自如,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下面结合此书说一下我读后的感想:

一、从人与自然的另类对话中感悟教育的规律

“多少年来,人类为了更舒适地生存不断地改变着大自然,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事物,甚至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然而,大自然的报复却使我们终于明白,人类对大自然的任何改造都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教育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为我们的孩子做一件简单的事情或思考。这正是我们关注的:

“尊重幼儿、尊重规律”,即尊重每一位孩子,使之人人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幼儿教育的规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

二、在“起点非零”的儿童观中改变教育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百年老店、老品牌的产品肃然起敬,是因为它们经受了百年历史的考验。三岁也是一个有历史的人,但他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继承了人类千百万年的发展。因此,他的高级本能是经过无数次锻炼和消除后留下的精品。正因为如此,一个正常孩子的先进本能必须足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认识和理解世界,或学习相关学科,不需要特殊的语言天赋、数学天赋等,只要是正常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反思并且认识到班级里面调皮的、捣蛋的、老摔跤的、爱说话的、坐不住的,无疑都是可爱的,因为这些孩子们就好比每片绿叶的纹路、大小、形状的不同,而不是绿叶和枯叶之间的差异,更不能说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了,“起点非零”的儿童观提醒了我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教育工作

一四年元月份,我们每个年级都在做幼儿园园本课程,其实我有很大的困惑与不解之处,之前看到郑渊洁在教子经中说到:“因为编教材的人不是为自己的孩子编教材,所以编不出适合孩子的教材”,很荣幸的是我们所做的,正是在寻找、思考适合我们班级中自己孩子们的教材。本书《让小花朵更鲜艳》(东莞二幼园本课程)一文中,“每个年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每个主题下又生成多个子主题;年级间的主题也是有序的安排,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大的主题网络,延绵不断,编织一个无边无际的教育网络,让孩子在其中快乐地玩中学”让我顿悟,我们所做的正是在激起幼儿生命自身的动力,让生命被激扬起来,正是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生本”的理解,我想我又更深刻了一些。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这本书的帖子。有人感触良多,有人称赞这是精神享受。所有这些都给了我阅读和理解这本书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可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端正教育态度。在实践工作中,静下心来、沉下身去聆听孩子,聆听“生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