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2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范文12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

在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亲近就在我身边,这也让我从新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因为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画面感超强。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字没有秋天字眼,却道出秋滋味。

《牛奶可乐经济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把原本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

“牛奶可乐”成为通俗代名词,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生活不是战斗,快乐是一种需求。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书中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更多解释。本书的宗旨就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

书中关注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告诉你背后的经济学,看完后醍醐灌顶呐!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2

这个学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说实话,我没舍得缺过一节课,一方面原因是第一节课就感觉冯老师讲得很好,而且感觉老师授课很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这门课很有吸引力,觉得这门课不管是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还是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很有用,很有帮助。

冯老师之前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要求同学们去图书馆借一本有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来读,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我到图书馆找了两次,然后找到一本从书名就感觉有趣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感觉与自己的平常生活联系很大,牛奶可乐嘛!所以我借了这本书,在业余时间仔细阅读。我的感情很深。这本书通俗易懂。

然后写了这篇读后感,有什么写的不好或者不对的地方希望冯老师给予指正。

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作者,每年吸引6000多名学生。他安排了这样的书面作业:

“利用经济学原理,**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不要在文章中混用复杂的技术。假设你在给一个从未上过经济课的亲戚讲故事。”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是一本这样的故事合集。分析工具非常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项行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在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列举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解释一些简单易懂的经济原理。

例如,为什么畅销书经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

因为对于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书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预见到哪些产品更受欢迎,卖家通常可以提前准备足够的库存。

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为什么现在的票卖得更高,而现在的演出票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要么很富裕,要么可报销,对**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在售票处购买票的大多数人都对* *敏感。

为什么企业奖励员工的是豪车而不是现金等价物?

经济学家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却不想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为什么很多酒吧一杯清水卖4元钱,但可以随意要求咸花生?

理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尽管花生的生产成本高于水,但花生和葡萄酒是互补的。客人吃得花生越多,点的酒或饮料就越多。虽然水不贵,但客人喝得水越多,点的酒就越少。

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

作为一名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和一名西方经济学的学生,这本书让我很高兴读到。作者罗伯特教授独特的观察角度,一个圈子也不绕,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简单易懂,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从书中列举的大量日常生活实例中,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经济学原理。

读完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后,我更加深了对经济学的兴趣更激发了我学习经济学的动力,现在了解了原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经济学道理,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密切,我们应该认认真真的学习经济学课程,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理论,并且让他们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我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些改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3

这个答案给你一种启迪的感觉吗?我看到这个问题时,也是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先想了市场竞争,再想到为了提高公司知名度,可是但真正答案揭晓时,我才发现原来真相是这样的,它似乎就在我的脑海中,却并无法表达出来。这本书帮助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样我以后可以用更专业的语言来解决经济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经济学著作都是可怕的著作,充满了恰当的术语和历史事件。但当我打开这本书时,它让我吃惊。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窥见到广阔的经济学世界。难怪这本书能风靡全球,占据各大书店的畅销榜!

除了帮助我们在市场上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外,当我们从经济角度看待问题时,还有许多其他丰厚的回报。基本上,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所有特点,都是成本与效益相互消长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用敏锐的眼光,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许多相关的结构和模式。

在未来,发现这些有趣的现象可以看作是一次奇妙的智力冒险。这将极大地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感谢《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完]

南开中学高一十三班杨心语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4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一本充满趣味的书,书中并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原理。相反,作者美国教授罗伯特将生活中的一些很普通的事物与经济学的原理相联系,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向读者阐述其中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读后让人感觉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可以说整部书就是个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

为什么牛奶在方盒子里,可乐在圆盒子里?因为牛奶是用方形盒子包装的,可乐是用圆形罐头包装的,因为牛奶需要放在冰箱里,方形容器节省了储存空间。为什么律师花在汽车和衣服上的钱比同等收入的教授多?

因为一个人的收入和能力大致成正比。 没能跟同事保持同等支出水平的律师,会显得比真实能力要差一些…… 另一个原因是,律师们要吸引客户相应的是,教授们要**文、申报课题,而负责做这类决策的人不太在乎教授穿什么衣服。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例如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新车比新车便宜得多?为什么餐馆会提供免费**?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挣得多?

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含糊不清?……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罗伯特教授却用经济学的眼光加以分析,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根据这些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让我轻松地掌握它,并且体验到经济学的美妙之处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 反而让我们感觉其实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

正如同弗兰克教授所说,其实经济学的基础并不那么高深晦涩, 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惊喜地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一个经济学视角中的社会,仿佛灰色高墙后面是一片烂漫的春野。 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可爱的小点心, 只要能够人们引发更深的思考,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那么这便是研究与前进的目的。

是的,经济学也可以是优雅的、睿智的、快乐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这一点。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而不是他人的煽动,这是经济学中最宝贵的冷静。读完这本书,我也有一点灵感:

其一,主题与角度很重要。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近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近,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的案例,确定书籍的范围。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习得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5

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知识?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是方盒子,可乐是圆瓶子?

为什么**的大小和cd一样,但是**的包装盒比cd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在解释这些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没有标准和准确的答案。每个人都可能给出越来越合理的解释。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思考并在生活中运用它。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博物馆的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时,也许正如作者所说,我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但当我读完它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其它问题时,我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曾几何时,我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但当我接受它时,它将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那时起,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经验。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6

看到书名就直觉是一本“投我所好”的书,因为“牛奶”与“可乐”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东东。看完之后,确实大感过瘾,上瘾之处如下,愿与各位共享:

1、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期间就有大文章。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酒吧里白开水比花生卖得更贵?”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那么我们其实从同样的现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根源。

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装的扣子设计时,究其原因是历史上英国宫廷的服装都很繁杂,而女士的衣服多由仆人动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如此设计。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那么,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时代,是不是把女装设计成右排扣子,也会非常流行呢?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历史的东西在一定时期内也就可以颠覆了;

2、激发人的思考兴趣:

除了非常严肃的学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实这本书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你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不能,也许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式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3、从B2C到C2B:

书中多数是从企业如何追逐利润、如何控制成本的角度来探讨各种经济及生活现象;不过从消费者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顺应这个变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的思路来考虑,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服务的客户在营销战术上的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但他们缺乏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前瞻性的趋势变革,所以,作为市场研究人员,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业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折扣方式或定价方式,迎合的是消费者的哪种心理需求,当我们找到根源后,对应到某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有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4、举例的方式,生动且形象,报告的表现形式也应如此: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这也是作者挥舞的大旗誓“将通俗进行到底”的决心。其实,调研报告的生硬与“大学教授的语焉不详”、“经济学中图表充斥”同理,尤其在为客户解决特定问题的商业调研中,客户要的并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动的原貌展现与易读性强的“工具书”,那么我们也不妨讲报告写得灵趣一点、诙谐一点、津津有味一点,我想,只要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客户不会而降低对我们的专业性的认可,反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种这样的标签:零点的东西好用又好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7

这本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虽其所涉经济学知识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初学经济学者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仍然颇有益处。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总会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给学生布置一篇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借此收集了生活中各种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与整理,便有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出版。

不同于其它经济学家用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等难于理解的形式写就的经济学著作,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舍弃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以及非专业人士无法理解的图表公式,而是采用通俗的语言并且列举各种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向我们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初入经济学甚至从未学过经济学的读者都能够看懂并产生兴趣。

这些小故事无疑都是源自生活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虽然其中的很多例子取材于美国,但中国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事件和案例,这让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陌生或者不知所云。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应用在在这本书里,就可以转化为“生活中不缺乏经济现象,而是缺乏应用经济原理解释经济现象的心”。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们司空见惯以至于常常忽视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了不少,这帮助读者去重新审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止于此,他还总是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向读者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常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掌握并灵活应用经济学原理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机会成本概念、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定理、产权明晰、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所有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原理。没有公式图表、没有专业术语,作者以一些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巧妙的进行了原理解释。比如在提到成本效益原则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室会亮,冷冻室不会亮?”,对此,作者给出了如下解释:

首先,从成本方面看,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固定成本”,它是不随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其次,从收益方面看,冰箱里有一盏灯会让人们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室的次数比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室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室安灯比在冷冻室安灯更划算。

当然,成本效益原则也有例外。比如一个收入足够高的人不仅愿意在冷冻室安灯,甚至还愿意给每一层单独的冰格安灯。这个小小的例子很明显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记住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而不至于觉得它枯燥无味。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笔者眼里的经济学似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可恶可恨”成了如今的“可爱可喜”。笔者曾经粗浅地以为,经济学只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各种各样的图表和怎么都理不清的一大串数字和公式;而这本书展现的经济学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着的,充满着千奇百怪的足以勾起好奇心的小问题和用许多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进行解释的答案。诚然,这些答案并非都是标准答案,有些可能无法让读者真的信服甚至觉得有些牵强,但就是这样才更加激起读者对经济学的探索,鼓励着读者亲身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答案。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来,经济学也是一门要历经实践去发现或检验真理的专业。

蒙田曾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而这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妙趣横生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弗兰克和他的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挖掘其中的经济学原理,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想要了解或者学习经济学的人一个福利。

联想自身及身边同学,却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可以说是漠视了,更不要说是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大部分同学并不清楚最近的股市变化,不了解银行的利率浮动,也不知道今年政府又发布了什么财政决策……细细思考,这也难怪总有同学小小年纪就常常感叹生活无趣,原来是自身平时观察的太少,思考的太少。

当然,随着大家学习经济学的不断深入,回首再看这本书会觉得它的理论知识过浅,甚至有些内容会模糊遗忘。但这本书的意义不会让笔者忘却,即它给予了一个在面对无垠经济学草原望而却步的胆怯求学者以勇气和希望,让这个求学者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光彩以及才干。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8

我认真阅读经济学知识。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学的是治理经济学,理论性很强。所以我认为经济学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准备读这本书时也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到此书,看到它**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再看到封面上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的扣子在左边,**的扣子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多?

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含糊不清等等,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很有趣的列子,但我们通常缺乏思考。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著,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大学的教室里通过询问和回答学生来收集这本书中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这本书解释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和边际成本的概念,并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了100多个例子,教我们从经济的角度看待生活和工作。

1、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在从事这项活动时放弃了其他东西的价值。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

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鲍勃·迪伦**会的票是40美元。要看埃里克·克拉普顿的演唱会,我们惟一要牺牲的就是看鲍勃·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

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生活中关于机会成本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工作要加班,也就放弃了娱乐、陪家人的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你把大部分钱花在打扮上,你就必须放弃一些人际交往,提高自我价值。

二、本书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行动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应该采取行动。它不仅用在经济上,而且用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日常生活中。

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方便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通过分析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产出比,相信今后的决策会更加理性。这本书中有许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接下来,我将举几个我认为更有趣的例子,并给出我的看法。

一。为什么牛奶在盒子里,可乐在圆瓶子里?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这本书的解释如下:首先,由于产品的不同,大部分牛奶需要放进冰箱里保鲜。如果是圆形的,会降低冰箱的利用率;焦炭不需要保鲜,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其次,圆形可乐适合在手饮用,很少有人用牛奶盒饮用。

另外,我认为牛奶应该装在盒子里还有其他原因

一、由于牛奶的保质期短,生产到饮用的周期短,所以采用纸制,以减少成本;而可乐等软性饮料的容器却不能用纸制,因为它们的保质期、周期都较长,纸制相对而言过于脆弱,不适宜长期保存。第

二、牛奶的盒子是纸质的,如果做成圆柱形,在挤压碰撞之下,相信只会变得不方不圆、不伦不类,而方形反而更加稳定;而可乐等软性饮料多为玻璃或金属容器,显然制成圆形要容易得多,何况这些材质本身足够坚固,不易变形。第三,牛奶特别是大盒装的牛奶,通常都是一家人共饮或者一人分几次饮用,相信许多人都会将大盒装的牛奶分几次倒在杯中,这个时候,方形盒子打开所呈的直角口子,十分方便倾倒,相反,圆形的口子常常会使牛奶倒到被子外面来,不仅浪费,而且不卫生

2、为什么自动贩卖机卖报纸的时候,允许顾客付一份钱拿若干份报,卖饮料的时候却不是这样?

该书的解释如下:首先,反复购买一瓶可乐要求更高,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而更多的报纸并不容易,因此顾客不会贪图这个便宜。二是按照饮料贩卖机机械装置比较复杂,造价贵,从收益方面说,报纸自动贩卖机使用必要性不大。

另外,我认为这与国名的整体质量和具体国情有关。在中国这一观点不一定合理,中国的报纸自动贩卖机如果可以拿若干份报纸,会出现亏损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从理论上说一群人完全可以共享一份报纸,但从中国人心理来说,免费报纸还是会人手一份。第二,有些人可能会无限期地拿走报纸,然后以低于自动售报机的**卖给其他人。

三。为什么许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衫的费用比男士衬衫高?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汽车等可还价的昂贵商品上,女性往往比男性少出钱,但洗衣服服务属于不可还价的商品。**衬衫的加工更复杂,熨烫更容易被机器压碎,**衬衫更容易熨烫。

因此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贵。这是从人所耗费的劳力也就是成本来分析。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从男女心里差异来分析,大多数女性多外在更加注重,对自身更加要求完美,男性更加随意,因此对洗衣店需求更必要,而对某些男性来说不具有必然需要。

3、 折扣门槛的概念也非常有趣和巧妙。在逛商店时,几乎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虽然降低了,但是随之会带动销量的增长,商家正是以此获利。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挑战,是防止愿意按标价付款的买家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

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而这些门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愿意跳过这些门槛的人,要不是碰到大幅打折,本来一年里根本就不会购买买该产品,至少不会大量购买。那为什么其他人不跳过这些门槛呢?

原因很简单:那些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往往觉得太麻烦了,无法跳过门槛。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

我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现在商家常用一种手段是赠送优惠卷,鼓励消费者多买商品获得优惠卷,在下次购买时抵用。消费者为了获得优惠卷而购买本没有打算购买的商品。

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

四、书中还有一些例子涉及心理学的内容。把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心理亦如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要想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对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

1、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

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除此之外,从奖励豪华轿车和现金效果来看,轿车可以在生活中随时用到,从心理上来说,员工也随时会想到企业给自己的鼓励从而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2、为什么多数百货商店把**摆在较低楼层,而**摆在较高楼层呢?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女性选择衣装时比男性更为谨慎认真,因此必须乘坐电梯才能抵达**部,并不会打消女士们买衣服的念头。反之,哪怕微不足道的障碍,也会让许多男士对**部望而却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路过**部的女士,很可能顺便帮丈夫买双袜子。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把**摆在高楼层,**摆在低楼层更合理。从男女购买衣服的过程来看,男士多是有了购买衣服的需要,直接去**部购买。而女士很多时候是逛街路途中看到喜欢的衣服而临时有了购买欲望。

因此楼层高对男士购买衣服影响不大,而**楼层低会让许多本没有购衣打算的女士购买衣服。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9

利用职场收入与贡献的关系,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挣得多?利用折扣的经济性,为什么许多餐馆会提供免费的**?清晰的产权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

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的信息经济学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信车都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文化和其他差异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短信使用比美国普遍得多?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引入人类经济学,分析为什么谦卑有时会导致单行道效率低下。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各种社会行为,包括爱情和婚姻。

然而,在今天的经济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在向我们复述书本上的经济学原理,不注重叙述,更多的是把我们淹没在经济学书本上的公式和图表中。目前的经济学教材大多依赖于数学,但数学并不是我们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有效载体。就我这种文科生而言,漫天的公式和图表并不能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也不可能真正的掌握“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思维方式。

我们大多数人只注重理解数学的细节,而忽略了经济学概念背后的常识。人类的大脑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吸收各种新的新息,但大多数大脑以相对简单的方式吸收信息。因此我们吸收公式和图表会比较吃力,但由于我们这个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变得乐于听故事,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很轻松地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应信息。

本书中弗兰克教授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例子,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说明,用浅显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将原本在人们心中高深神秘的经济学平民化。弗兰克教授这种“授之以渔”的方式给我们灌输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思维模式,远比传统经济学课堂上“授之以鱼”的填鸭式教学要好的多。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这本书中接触到的经济学原理依托于我们每天看到却从未问过为什么的现象,使我的兴趣盎然,引导着我不知不觉的读下去。一旦深刻的经济学以一种亲切的形式出现在这本书中。看完之后,我有一种“倾盆大雨”的感觉。同时,我对经济学原理有了一顶的了解,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解释更多的生命现象。

此时,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了经济学的“粉丝”。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使我掌握了看似深刻的道理。认识世界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0

博登海默说:“如果某人未接受经济学的训练,那么他就无法认识到法律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关系在许多法律领域都存在着……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法律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的方法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一个法理工作者如果不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那么他极易成为社会公敌。

”所以说,法律工作者学点经济学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说我们生活中经济现象比比皆是,但之前我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它们背后存在的原因,就连平时比较关心的利息调整,股市浮动、房价飞涨等,也很少深究,最多就是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或者看报了解一些政策导向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本没有分析其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张先生的课使我对经济学感兴趣。我决定选一些关于经济学的书。因为时间实在有限,目前仅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

我们之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主要是因为我们害怕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和公式。

对我这样刚开始学经济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好书。虽然经济学专业人士会认为书中的理论知识太浅薄,作者对一些例子的解释也太浅强,但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例如,为什么牛奶放在方盒子里,可乐放在圆盒子里?

为什么畅销书经常打折,而流行电影却不打折?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一样?为什么硬币上的肖像像,而纸币上的肖像像呢?

为什么许多计算机制造商提供市场价格超过计算机本身价格的免费软件?……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和边际成本的概念,这是我以前经常忘记的。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在从事这项活动时放弃了其他东西的价值。在课堂上,张老师解释了我们周六来上课的机会成本,他说机会成本是放弃休息、购物、陪伴家人和娱乐等活动的价值。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观看音乐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

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鲍勃·迪伦音乐会的票是40美元。要看埃里克·克拉普顿的演唱会,我们惟一要牺牲的就是看鲍勃·迪伦的演唱会。

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

这两个例子让我理解并记住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建议,只有当行动的额外收益超过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行动。

它不仅用在经济上,而且用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我们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方便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原则。通过分析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产出比,相信今后的决策会更加理性。

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一。为什么一辆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是每天40美元,而一件500美元的晚礼服租金是每天90美元?主要原因是汽车租赁公司库存汽车的利用率远高于服装租赁店。

大多数礼服只在周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有。星期六,一家有上千件衣服的出租店可以租到大约一百件;一周中的其他日子,最多只能租五件。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另外,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并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相反,租车公司收车后,只要加满油就可以租给别人。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2。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元钱,但可以随意要求免费咸味花生。花生的生产成本一定要高于水的生产成本,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喝花生的人吃得越多,他们点的啤酒或酒就越多。

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且每一种酒精饮料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空间,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3.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

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

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还有一些例子,牵涉到心理学的内容,也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1.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2.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改变了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上一款高级**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3.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怎么样,下次知道怎么挑选礼物了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人生因此充满乐趣。

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心裁,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基础的经济学概念。

看这本书的感觉和书名一样轻松愉快,我没有学过经济学,以前没有看过经济学的书,但至少,但它让我记住了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什么是边际收益。

《日常经济学》的作者罗斯·吉廷斯说,“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而本书的作者和他的学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以经济学原理解释身边许多看似无心,实则“饱含深意”的小现象,稳稳站在红尘万丈之中,用兴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现象,思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偷着乐,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牛奶可乐经济学》里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不信?我也依葫芦画瓢,也举出几个例子来试试。

1.“限塑令”一出,为什么大超市积极响应,农贸市场的商贩却我行我素?是他们缺乏环保意识吗?

这不是素质问题,是成本收益对比问题。通过“限塑令”的实施,大超市不但可以节省下每年几十万元的免费塑料袋,而且还可以从几毛钱一个的环保塑料袋、几元一个的无纺布袋中获取利润,同时还营造了环保的正面形象,当然积极得多。而农贸市场的多家商贩们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不能提供免费塑料袋的,可能就把顾客赶到隔壁那家菜摊去了。

2.为什么买盗版书会有内疚感,而从网上在线收看、下载视频,大多数人完全不内疚?

首先,是书籍往往是个人作品。我们买盗版书侵害到了这个人的利益,一个具体的受害者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内疚感。而电影背后往往是一个团队、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我们就不太容易惭愧。

而且,很多小众电影,在电影院和碟片市场根本无法看到,因为这种电影的市场太小,商家无法从上映和出版碟片中获利。这种即使想花钱买正版也无处可买的无奈也冲淡了负疚感。

3.为什么淘宝网“秒杀”一栏里会有店主打出广告:“范冰冰同款羊绒大衣只要1元。”?

原因很简单,相信大多数人会点击进入,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抢不到的,因为这种商品可能只有1件。但是,一旦你单击进入商家店铺,看到一幅广告:“本店新开张,服装一律7折,满100包邮,满200包邮再打9折。

”你看不看?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进去逛一逛,那么,这家店铺的点击量陡增,营业额直线上升,那件羊绒大衣的成本,很快就回来了,而且店家会盈利,会获得信誉,会上一个台阶。这又是一个成本效益原则的例子。

这样观察、分析身边的现象,着实很有趣。德谟克利特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我们没有德谟克利特那么伟大,能一生以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必然性为至大乐趣,但起码,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总是有意义的吧?

其实读这本书,和上老师的课一样,收获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书中的举例很有意思,虽然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在里面,不过基本不会影响我们去理解。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可以读一读的。我更希望自己能够由浅入深,再多读一点专业一点的经济学书籍,目前正在读《微观经济学》,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的微观经济学校人满为患,每年吸引6000多名学生。他给学生布置过这样的作业:

“利用经济学原理,**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字数限制在以内。假设你在给一个没上过经济课的亲戚讲故事。”罗伯特教授上课时经常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经济学现象写下来,并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

这本书的一部分来自学生们写的短文。

本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这些例子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这也正是罗伯特教授讲解经济学的方法。这种**同学爱听,写出书来读者也爱读。

这本书关注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而未被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的扣子在左边,**的扣子在右边?

为什么大多数商场都在低层和高层?为什么美国一流私立大学的学费不比二等私立大学高多少?

让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为什么牛奶放在方形盒子里,可乐放在圆形瓶子里?几乎所有的软饮料瓶,无论是玻璃瓶还是罐头,都是圆柱形的。可牛奶盒子似乎都是方的。

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能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那么,为什么软饮料制造商坚持使用圆柱形容器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大多数软饮料都是直接在容器中饮用的,因此圆形容器的重量更大,这抵消了额外的存储成本。

然而,牛奶不是这样。大多数人不直接在盒子里喝牛奶。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超市里的大多数软饮料都放在露天货架上,**便宜,而且通常没有运营成本。但牛奶需要装在冰箱里,冰箱非常昂贵,而且运营成本很高。因此,冰箱内的储存空间相当珍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盛放牛奶的效率。

本例旨在说明产品设计的细节与几何原理有一定的关系。这正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原则。

如果一开始就向大家讲解经济学原理,你一定会感到枯燥乏味,但从这些你每天见到,但从未问过为什么的现象入手,你一定会兴趣盎然,而且读后会有醍醐灌顶之感。你将会成为一名经济学粉丝!

此外,该书的一大亮点是配有教授的手绘插图。在课堂讨论中,他会用一些简单的笔画或插图来解释这些例子。因为这样能将概念更牢靠地植入学生的脑海中。

他鼓励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自己作画,甚至在笔记上乱涂乱画。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学习。

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事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会对这些行为和事件给出合理的解释,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经济学不再是一个讲大道理的老学者,而是一个与你长期交谈、为你解答问题的邻居老师。

我们逐渐学会用经济学的光辉思维编织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思考并在生活中运用它!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2

学术小点心:《牛奶可乐经济学》

一直对经济学感到困惑——很多人被它的火热搅得晕头转向,却无法参透个中内涵。这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会如同无数的高深学说一般,令人深感迷惑与不解吗?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看来这与莫名其妙的理论大相径庭。事实上,作者并没有详细阐述任何先进的知识,而是解释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令人费解的或非思考的现象。他告诉我们这些现象中隐藏的利益关系,并用经济学原理逐一解决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自然史经济学。

在谈到自然历史经济学的这些问题时,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明显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没有标准和准确的答案。每个人都可能给出越来越合理的解释。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思考并在生活中运用它。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博物馆的经济学家。”

正如弗兰克教授所说,事实上,经济学的基础不是那么深刻和晦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将这种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这本有趣的书,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生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社会。无论是盛宴还是可爱的小吃,只要能唤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这就是研究和进步的目的。是的,经济学也可以是优雅、智慧和快乐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是到这一点,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一点。

在追求我们没有的东西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来自自我意识,而不是来自他人的煽动。这是经济学中最珍贵的平静。

为什么牛奶是方盒子,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为什么**的扣子在左边,**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这些问题很奇怪,但是分析工具很简单。整本书阐述了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从事某项活动而放弃其他事物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只有当行动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所有经济概念的**——额外成本是,才值得这样做。

凡事,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你用众所周知的例子去理解和解释,这一点一眼就能看清楚。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比如,在统计工作交流中,如果简单地向企业人员解释报表中指标的含义,由于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且个人理解也不同,企业人员很难正确把握。

如果我们解释每一个单位的特殊性,或者用共同的例子,对方就更容易理解,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的许多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来解释。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和理解这一原则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这一原则的实现也提高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能常常被问题的出现蒙蔽了双眼。事实上,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p>

现在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盒子?在现在的市场中可以看到:

几乎所有的软饮料瓶都是圆柱形的,但牛奶盒似乎是方形的。事实上,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能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为什么软饮料制造商坚持使用圆柱形容器?

星巴克营销“小杯”的秘密方式,使它成了一种歧视性门槛**。阻止对**不太敏感的顾客购买打折“小杯”咖啡的门槛,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小杯”的存在。在大多数市场中,为了找到最具成本效益的交易,**敏感度的客户会比其他客户付出更多。

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期间就有大文章:比如前面牛奶可乐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

综上所述,本书通俗易懂,我们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对于经济学的兴趣,它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