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放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4

放学读后感9篇。

您能在以下资料中找到跟您所需相关的内容“放学读后感”,好的书籍通常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收获。 阅读是一种有益于开阔视野的行为,感谢您光临本页请您耐心浏览!

放学读后感 篇1

一口气读完全书,心里直惊叹,东野圭吾真是个天才,无论《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假面山庄》,亦或是《放学后》,每本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一连串案件,每一连串案件都描绘得精彩绝伦甚至天衣无缝。

东野圭吾的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一头雾水,一直在讲一些看似与主题并不相关的细节,即使看到三分之二处依旧一头雾水。这样那样的细节的强调,让读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这样那样的结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隐藏的越深,越是被视为不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案情进展的关键。读完全书总感觉东野圭吾就在远处看着各位读者,任你如何揣测,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觉得此类小说不过是把一个小故事放大了来讲,吸引眼球,让读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并无深度可言。不过回过头细细想来,小说当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刻画,如此反观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心理,倒感觉字字珠玑,写的很是深刻。

《放学后》有很多篇幅都写到女子中学的男老师对女学生们的邪恶之思,不雅之举,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却和两位女同学搞暧昧,虽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我”的贪得无厌,虽知不可能,却还总是抱有幻想。这大概是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最好刻画。另一方面,老师“我”对于当教师的态度自始至终都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无所谓什么高大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虽不像这般极致,但也确实应不乏少数。

再就是对于女子中学高中生这个年纪的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画,也真是相当精彩,这个阶段的学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真乃相当精辟的总结。高原阳子被老师拒绝后渐渐梳理了自己的学霸闺蜜,和小混混一起骑摩托车飙车变成问题学生,惠子惠美为保护这个年纪最想保护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而构筑起的一系列杀人案件。

最终的结尾仿佛有些仓促,却令人产生无线遐想,仿佛还没到结局,却又像已是最好的结局。关于社会的态度,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此书的伟大之处。

放学读后感 篇2

《放学后》读后感500字:

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是在高中,他的每一本小说无论是从逻辑上来说还是从人性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这本推理小说不愧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品,它诱导人往真相背道而驰的地方寻找真相的逻辑令人赞叹,更让人猜不到结局。

如果说,谋杀只是结果,那么,作案动机才是隐藏于背后需要寻找的根源。东野圭吾善于把握细节与心理描写,以及关乎人性深层次的探索。这本书从多角度直击日本的社会问题,更让人警示:那些女生认为纯粹、美好的事物一旦被夺走,恨意便开始萌芽。如果彼此不沟通,开导不顺利,那么恨意就会变为杀意。文中的惠美就是如此。

那些青春期的脆弱和自尊,容不得轻易被打碎。正因为单纯地维护着,绝望时的反抗才会更激烈。而对于一个成年的女人而言,她们需要维护的更是自己生命中的选择与把握。我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

我最喜欢的是密室那一部分,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的揭示出来。

放学读后感 篇3

本月利用十几天的时间读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这本书。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

读罢小说,深深佩服东野圭吾的故事设计能力,从有人多次要杀主人公开始,故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谋杀案扑簌迷离,引人入胜。作者不愧是学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样理性十足。我对故事主人公有一个印象,他很像个机器人,他的机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在家因为太理性了,精于算计而剥夺了爱人生育的机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在学校也是因为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利用,成为连环杀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设计的棋子。

书的结尾:“一直以来有人要我的命,其实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这一点,却是以这种方式,并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杀,多么讽刺!”他最终被刺倒在马路上,还在想着怎样开脱他爱人的罪责,“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犯”。主人公多么富有理性,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有算到被爱人追杀,实在是一个笑话。

放学读后感 篇4

一本推理小说,若是剧情单纯全是案件、推理、动机、线索的堆砌,读起来难免索然无味。这本《放学后》是东野圭吾拿江户川乱步奖的作品,早期的风格跟描写尚未成熟,但已有些后续作品的影子,尤其是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不突兀,真实,有迹可循。

书本的剧情,经得起推敲,有悬念,不是那种看了开头就能猜得出结局的老套故事。书本的精彩在于把真凶隐藏的很好,前半本书基本上只放线索,但是有意识得把线索都引向别处,只单纯通过射箭社团的活动,来让真凶悄然出场。其实看到书本把射箭社团重点描写了很多情节,多多少少也能够感觉到是跟射箭社团的成员有关,因为书本把主人公家庭情节描写的比例不是很多,反而把社团活动占了很大的比重。一般来说,想通过生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应该家庭方面会多描写一些。

杀人动机没有必要过多深究,很多人觉得凶手杀人动机有点牵强,这个世界上杀人动机千奇百怪,各类人内心想法各式各样,心理孤僻怪异的人也常有,因此不必深究。看一本推理最大的享受是扑朔迷离的破案过程和巧妙掩盖的作案手法。《放学后》的作案手法,有些过于复杂,这也是我给三星的原因。太过于依赖人性和机缘巧合的作案手法,出现一点例外,便无法完成。而且如果要引导警察偏离侦查方向,为何不直接换个作案地点?偏偏要在学校?这样无疑会把焦点引到学校当中,自然会调查学生。

能够跳出推理,细致描写人生,生活困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物内心的抉择、犹豫,这才是一个好故事。机器老师最终倒在深夜中,再也醒不过来,人生就此终止,不如意的工作,似有可无的家庭感情,茫然的空白,也只有精神专注的瞄准靶心,射出离弦的箭,那一瞬间,才有了瞬间的光芒。

放学读后感 篇5

这周末,我读了桂文亚的《走在放学路上》桂文亚讲了她小时候的游戏,有偷吃东西,闭眼睛走路,和找糖纸。

有一次,桂文亚想试一试闭眼睛走路,于是她闭上了眼,眼前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她追着黑点,结果一条直路被她走歪了,她又经过田埂,在田埂上闭上眼,双手张开,像走钢丝的人一样,她先是直着走,享受着阳光,接着又走歪了,头越来越晕,结果掉到了田里,鞋子陷到泥土里去了。桂文亚小时候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游戏——找糖纸,疯狂到了方圆几公里内,你也别想找到半张糖纸。桂文亚先找到一个糖果纸基地,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一张纸也找不到的状态。

桂文亚童年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也有。

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放春假,我一个人在书房写作业,外面时不时的传来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感觉声音来自不远的地方,于是我走出书房,静静地听着,很快,我就找到了声音发源地——厨房里。我去叫来爸爸,让他听听这声音,好像是从吊顶上传来的。于是我们便搬了张凳子到厨房里来,想看个究竟?爸爸打开吊顶,竟然发现有一个鸟窝,鸟被爸爸弄出来的响声惊动了,开始四处乱窜,我觉得挺奇怪,屋顶上没有洞,鸟是怎么进来的呢,原来是麻雀把巢筑在通风管里,树枝越来越多,把排风扇的通风管压掉下来了。顶上只有三只小麻雀,看来大麻雀全都逃到外面去了,在天空中盘旋,等着他们的孩子出来。我们轻轻松松地就抓住了两只麻雀宝宝,可是,另外一只特别聪明,跑到了离我们最远的角落里,于是,爸爸只好把凳子搬了过去,掀开角落的吊顶去抓,可是聪明的麻雀又跑回去了,我也搬了张凳子过去帮忙,守在原来的那个口子上,把麻雀赶到爸爸那边,爸爸趁机抓住,麻雀终于全部落网了。我们把通风口里的枯枝枯叶清理出来,再插回洞口。我用一个塑料箱子给三只麻雀做了个临时小窝,还给他们准备了水和食物,准备收他们为我的新宠。麻雀宝宝因惊吓过度,不停地跑来跑去,把水打翻了,个个都成了落汤鸡,开始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瑟瑟发抖。大麻雀在窗户外面焦急地哭喊着。我来到了二楼露台上,把装麻雀的盒子的盖子打开,等着他们的爸爸妈妈来给他们温暖。我在边上观察,希望大麻雀快点把他们接走,可等了又等,一直没有来,担心这三只已成落汤鸡的麻雀宝宝被冻死。我回家准备给小麻雀找点东西盖上,当我找出我小时候的棉衣回到露台时,盒子里的麻雀已经不见了。一定是麻雀妈妈把他们接走了。

童年真有趣。

放学读后感 篇6

母亲的爱

今天,我读了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放学》。它使我对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令我思绪万千。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出于对儿子的担心,想知道他怎么把15分钟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从学校追踪孩子到家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把本文写成一篇近乎于侦探的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文中有一段描写让我印象颇深: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当我读到这里时,深深地体会到了小孩子浓厚的天真气息。嘟可以体现出对母亲的不满。一层泥一团灰又明显地表明孩子在放学路上边走边玩。与下文孩子的解释形成对比,又为妈妈的跟踪作了铺垫。同时,这段文字又表达了母亲的担忧和对孩子的不满。

天下的母亲是一样的,有哪位母亲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呢?我上小学时,偶尔也会和朋友们在路上逗留一会儿,晚回家几十分钟,怎么会知道妈妈在家的担心,如果再晚一点,我估计她恨不得把全市翻遍,再把我带回家。可怜天下父母心!

放学读后感 篇7

《放学后》今天看完了,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说,而且还是推理的,感觉结局挺意外的。惠美是杀手,我读一半的时候,直觉告诉我她应该是杀手,因为小说中往往最不起眼的人,偏偏是最后的幕后黑手。也许是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说吧,总觉得作者的文笔过于平淡了,完全是看一部电影纪录片,喝一杯白开水一样,也有可能是翻译导致的语句生硬。总之,不是很适应这种风格,读得不是很顺。情节方面开始觉得很平淡,看到一半时我几乎有了不想看的念头,但是我的好奇心让我坚持了下去。我想知道结局,想知道我的猜测是否正确,也正因为是好奇心,越到故事的结尾我越来劲,今天一个中午便把最后一半看完了。

我发现东野圭吾写作有一个习惯,喜欢把两个人的大段对话以非常紧凑的方式出现。即两个人说的第一句话时会点名各自的身份,然后接着第二句,第三句就会直接写出,以引号分段来区分,中间不带有任何有提示的人称。这让我很不习惯,若是比较长的对话,而且两人对话内容不是很好区别时,我就要重复看两到三次。哎,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语句平淡,提不起劲;二是一开始的情节不吸引我,完全无法深入小说,脑海中没有出现小说中对话的场景。额也有可能是书看少的缘故。

对于情节方面,总体感觉后半段相对于前半段精彩许多,尤其是结尾。虽然猜到了一个凶手,然后就是裕美子有外遇会是最后的BOSS,但是让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帮凶主谋居然是我一直认为可以信任的惠子,这个让我感觉到相当意外。其实在快要结尾,真像浮出水面时,我一直有个期待,希望东野圭吾写的结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样,要让我有点大吃一惊的感觉。最后证明,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就像看悬疑电影一样,结局把你之前所有的猜想,推测全盘否定,然后再推出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真相。这种感觉有点像过生日时,朋友给你准备的一个惊喜,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虽然是1985年的小说,但是作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并且荣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的作品,现在看来也是比较有意味的。给我的感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恨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事件被另一个人所破坏,那么恨意就产生了。若是彼此不沟通,开导不顺利,那么恨意就会变为杀意。文中的惠美便是如此。

额,第一次看了一本小说后写读书笔记,不知道怎么样。希望以后读完一本书就能写一点小感受,OK,结束。

放学读后感 篇8

这周末,我读了桂文亚的《走在放学路上》桂文亚讲了她小时候的游戏,有闭眼睛走路和找糖纸。

有一次,桂文亚想试一试闭眼睛走路,于是她闭上了眼,眼前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她追着黑点,结果一条直路被她走歪了,她又经过田埂,在田埂上闭上眼,双手张开,像走钢丝的人一样,她先是直着走,享受着阳光,接着又走歪了,头越来越晕,结果掉到了田里,鞋子陷到泥土里去了。

桂文亚小时候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游戏——找糖纸,疯狂到了方圆几公里内,你也别想找到半张糖纸。桂文亚先找到一个糖果纸基地,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一张纸也找不到的状态。

桂文亚童年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也有。

我家养了一只小乌龟,我经常会和我的小乌龟一起玩,有一次,我给小乌龟搭了一个游乐场,有跷跷板、滑滑梯、还用装积木的桶做了一个山洞。我把小乌龟放进游乐场的门口,并把门打开,任它在里面尽情玩耍。小乌龟先是左顾右盼,渐渐地熟悉了这里,它便开始顺着我造的“小路”,走到了游乐场里,开始它的探险,从跷跷板的一端走上去,过了中点,就被弹到了滑滑梯上,我在上面放了一块隔板,它见这里没有路,又掉转头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到底该往哪儿走?”,我取掉了隔板,小乌龟往后退了一步突然觉得脚踩空了,不小心掉了下去,翻了个底朝天,幸亏下面是沙滩,它头脚并用,翻了半天才翻过身来,前面是一片“海洋”,它小心翼翼地慢慢往前爬,我用手推动水形成海浪,当乌龟快走到水里时,我击起了一个大浪,它被大浪带到了水里,水里还有几只小船和一些会浮的鸭子,小乌龟竟然爬到了一只小船上,走到了驾驶室里,观望着下面,好似一个船长,在探测有没有海盗在附近。我连船带龟把它放回了龟缸里。

放学读后感 篇9

小说整体很有日本电影的风格,特别是像一些纯爱片。节奏舒缓如轻轻流淌的小溪,不是没有高潮,但即使是在杀人,我却仍然宁静如常,深陷在这种宁静中,不想让任何的人和事来打扰,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

表面宁静的校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东野用平缓流畅甚至是有点平淡的语调,为我们慢慢的道来。因为是推理小说,我们会很注意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但作者点到为止,不着痕迹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地方,最终让我们忘掉。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些小事,当我们把它们忘掉后,它们却在一个出人意料的角落冒出来,变成一个狰狞的恶魔,将我们吞噬。

当我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剧情却又一次让人大吃一惊。而那个名字出现时,我暗骂自己真笨,明明作者前面都有提示的,自己却早已经忘掉。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