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诸葛亮名言

发表时间:2024-06-18

诸葛亮名言118句。

——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个人都欣赏不同类型的句子,为满足你的需求,OK语录网特地编辑了“诸葛亮名言118句”,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1、但值得注重的是,刘备在临死前,还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意思就是“你的才能远胜曹丕,必然能定国安邦。若是刘婵值得你辅佐,那你就辅佐他;若是他没有谁人本领,你能够本身当皇帝”。诸葛亮听了这句话马上猝不及防,涕泪跪拜。

2、草船借箭体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一面,周瑜年轻气盛,沉不住气,所以诸葛亮的计谋得以实现

3、视今日之事,当思其未始有也。

4、创造不凡好成就,堂堂中华天地耀!

5、廉可寄财[liánkějìcái]能够以钱财相托。

6、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7、适合做律师和企业高管,诸葛亮在江东与群雄辩论,显示出了他高超的谈话技巧,后世的高校辩论赛也正是受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影响,律师需要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过人的思维逻辑,这两项正是诸葛亮的特长,所以极为合适,在三国演义中蜀国称霸一方,正是运用了诸葛亮运筹为握的战略方针,着眼大局,指点江山,调兵遣将,无一不需要高超的领导能力,商场如战场,相信诸葛亮如果用在企业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8、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9、功盖三国八阵图,千载伯仲真英雄!

10、临危授命,初志脱俗。(出自《诫子书》)

1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只是一味的追求名和利,会被名利熏心。只有看名利如浮云,才能明确自己人生真正的志向和人生的意义。

12、俭以养德,意思是用勤俭节约来培养美好的品德。

13、这句话意为无论是未能成功,还是身先士卒战死沙场,都是一位英雄,具有卓越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将激励后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14、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竭忠尽智,效死不渝。《后出师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诸葛亮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流传千古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出此表中。

15、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6、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惜哉沦中路,怨者为悲伤。

17、诸葛亮的诗句:诸葛亮(今声)南阳田里吟梁甫,卧龙冈前自逍遥喜把良谋欺管乐,苦将伟略战孙曹.匡扶宇宙孤忠意,痛看山川归北朝.魂绕定军悲后主,荒原独泣风寂寥.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18、真本事呈现精华,震撼心经典魅力!

19、“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0、昨为共和国护航,今共和国为护航!

21、贤者不惑,必有一得。(出自《诫子书》)

22、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23、此外,这些名言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也被广泛引用和传承,成为了一些人追求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标志和目标。

24、这样的人做老师可以很好的把自己的学识传授与人。做领导干部懂得沟通与理解,善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能够很好的为人民服务。

25、但也要看到,正是他不断发动北伐,国力日衰,最终失败。正如毛泽东所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26、非常感谢大圣悟空邀答。用来形容诸葛亮奉献一生之名言是武侯自己所献《后出师表》末尾的八个字“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世改动一字多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应该写于第二和第三次北伐之间,通篇多为陈述历史上初始前景渺茫却终成大事的例子,以及坐而待毙的事例。以“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结尾。表明了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不管能否实现,但即使受累而死也无怨无悔的追求理想精神。

27、洋洋2浩浩荡荡3郁郁葱葱4没想出来5支支6没想出来7吞吞吐吐8没想出来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渚,日暮客愁新。

28、——诸葛亮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2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自我评价和人生目标。不能真正表达其功过是非。笔者认为对诸葛亮的评价应功过参半。

30、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31、此句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这是我们后人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至死方休。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奈何:为什么;惧之:威吓老百姓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威吓他们。

33、"治国安邦靠的是法制,打仗胜利依赖智谋。"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需要依靠法制,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则要依靠智慧和计谋。

34、这些言语至今仍在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5、此外,诸葛亮还有一句经典的名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臣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37、非学无以广才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8、切勿因自己位高权重而轻贱他人,勿因一己之见不顾他人的建议,勿自恃功勋显赫而失信于人。诸葛亮认为,智者应持有一颗平常心,在贫贱时不卑不亢,通达时保持谦虚待人。如果因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沾沾自喜,早晚会丧失人心,成为众矢之的。

39、夷陵之战,陆逊一把大火,几乎葬送了刘备的蜀汉山河。刘备在部将的保护下,拼死突围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临死前,刘备将蜀汉江汉以及后主刘禅一切拜托给诸葛亮,让他继续遗志,兴复汉室。这就是汗青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

40、"敌军的烟瘴之计,是制敌于无形之中。" 这句话警示我们,敌人有时候会使用无形的手段对付我们,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警惕。

41、3.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围魏救赵》。

42、”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努力争取,但是最终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和努力,还有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所以我们要做到尽力而为,不抱过高的期望,不轻易放弃。

43、诸葛亮,三国蜀汉名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平生都驱驰在救国救亡的道路上,将毕生之心力尽皆抛洒在蜀汉的每一寸地盘上,真正做到了他本身在《出师表》中说的“诚心诚意,死尔后已”。毋庸置疑,诸葛亮已经成为了忠诚的化身,深受后世人敬仰。

44、妙用排比式开篇(记事)我即将告别生我养我的故乡,告别亲我昵我的亲人,告别亲切善良的乡亲,踏向南下的列车,去追求我的理想,我的信念,我的灿烂明天

45、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46、7.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三十六计·反间计》

47、诸葛亮的这句话我认为用在周恩来总理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他一辈子都在牺牲自己的“小我”,成就整个国家的“大我”,一辈子真的是做到为国家为人民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8、中华儿女竞风流,精忠报国写春秋!

4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诸葛亮这句名言告诫我们,只有亲自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5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1、三、诸葛武侯·王安石

52、"人不如意十常八九。"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很常见,所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53、反观整个蜀国: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刘备的德行像伪善,诸葛亮的智商像妖孽一样。所以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54、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便宜十六策·喜怒第十一》)

55、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6、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57、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8、一个出色的将领,看的并不是两军对垒排兵布阵,而是看撤退时队伍是否有章法。诸葛亮撤军后,司马懿率大军追击,看到蜀军的营寨和撤退的阵型,没有丝毫破绽,不禁感叹:“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

59、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60、——诸葛亮非静无以成学——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1、十二、定军山武候祠对联

62、包括:“治国安邦、舌战群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63、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64、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三十六计·围魏救赵》。

65、士之不能皆锐, 马之不能皆良, 器械不能皆坚固也, 处之而已也 (诸葛亮 《兵法》 ) 。

66、足够能力捍国土,足够底气护儿女!

67、二、鲁肃:忠厚老实(答应诸葛亮不告诉周瑜就没告诉周瑜)。

68、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69、诸葛亮有一首名为《将进酒》的诗,其中一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享受生活,不要有所遗憾。

70、正色朝端肃,华巅国务劳。西州忽移翣,风木动悲号。

71、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身为将领,应有亲信,应有耳目,应有羽翼。

72、和平阳光国辉煌,骄傲自豪热血腾!

73、大义凛然从容若,最灿烂笑柔软情!

74、舍得一身剐,可受人间诛。

75、鞠躬尽瘁这句话是诸葛亮最好的一句名言。诸葛亮的名言很多,但这一句最好,传世最广,成为了中国人精忠报国的代名词。

76、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77、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又算得了什么呢。

78、风华正茂筑长城,中华民族永丰碑!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汉室复兴,诸葛亮用余生之心血,六出祁山,无奈天不遂人愿,直到临病死五丈原,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

80、诸葛亮为光复汉室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充分地践行了那这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一生,从刘玄德三顾茅庐以来,直到白帝托孤。他与刘玄德结下了千古君臣相遇之情。刘玄德以国士待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刘玄德知遇之恩,所以在白帝托孤之后,忠心辅佐后主刘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正如其在出师表中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1、这句诗来自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意思是说他要在历史上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

82、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83、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 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诸葛亮《君臣第二》)。

84、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以及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85、岁月静好负重行,和平年代英雄赞!

86、第二段(第3~5小节):讲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

87、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 污(诸葛亮《兵要》)。

88、其贡献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9、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三十六计·反客为主》

9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手足间”。谈及诸葛亮,我们都邑抱着一种无比崇拜的表情去仰望这位早已逝去的前人。

91、史诗成熟更绚烂,祖国繁荣更昌盛!

92、——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译文]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做事,直到死亡才停止。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将诫》[译文]不倚仗自己的才华,而在别人面前表现出骄傲的神情,不以被宠爱而扬威。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前出师表》[译文]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

94、第一段(第1~2小节):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95、这是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96、竖子祖余策,犹能走强梁。

97、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前《出师表》)。

98、坚定信念爱理想,不懈奋斗好精神!

99、这些名言不仅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熟知的名言警句,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

100、三、周瑜:嫉妒贤人(诸葛亮),为人阴险(用造箭害诸葛亮),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但对鲁肃却是个好上司(什么事都教他,并告诉他知识)

101、诸葛亮的性格从事公务员的职业,并且从事公务员当中的领导职业,因为诸葛亮是一个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同时她考虑问题,深谋远虑,许多事情早已看得非常的明,而且能提前制定相关的计划,换到现在,领导岗位上是非常适合的,而且诸葛亮懂得识别人心

102、为国献身英雄姿,毕生精力奉献国!

103、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三十六计·连环计》

104、诸葛亮贬义的性格是事必躬亲。

105、5.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三十六计·以逸待劳》。

106、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示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鲜明,如课文第一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枝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经过一番“舌战”,突出了人物形象:周瑜面和心毒,胸藏杀机,为自己的得计而喜形于色。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不露声色。

107、师出有名,才可出兵。名不正则言不顺。诸葛亮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与曹魏势不两立。他也劝刘禅不要偏安一隅,还将先主的遗训拿出来告诫刘禅,可见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108、这句话也体现了诸葛亮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09、此外,诸葛亮还有其他经典的句子,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这些诗句体现了诸葛亮高超的才智、卓越的人品和深邃的思想。

110、第四段(第10小节):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111、一琴一鹤[yīqínyīhè]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

112、诸葛亮并没有留下任何诗句,唯一与他有关的文学作品是《诫子书》。

113、克己奉公[kèjǐfènggōng]克制、约束和严格要求自己,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

114、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忠益者莫大于进人.

115、不仗着才华就对他人傲慢,不自恃受宠就仗势欺人。保持谦虚的胸怀,才能海纳百川,采纳各方观点。自古以来,因这两点败亡的人比比皆是,马谡便是一例。

116、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 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诸葛亮《兵要》)。

117、做一件事之前,如果想从此获利,必先考虑可能出现的害处,如果想成功,必须考虑失败的后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行动之前必须考虑全因后果,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

118、——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