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舌尖作文

发表时间:2024-06-15

舌尖上的家作文。

写作文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的习惯,通过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要写好作文除了先天的天赋外后天的积累也很重要,作文大致层面上要怎样写、如何写?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舌尖上的家作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小到吃饭大到交往,礼仪无处不在,如果你懂得礼仪之道,那么无疑你是受欢迎的人。上周末,我看了梁宏达主持的一档关于筷子礼仪的`节目后,受益匪浅。今天,我就来好好谈谈关于筷子的礼仪吧!

放筷子是一个简单却又讲究的动作,又有多少人注意呢?不讲究的随便啪地一放,筷子一前一后、歪歪斜斜地摆着。古人讲究吉利,对这样的摆放叫做“三长两短”,什么意思呢?过去人死后都要入棺。棺材共六面,卸了棺盖便成了五面,三面长板两面短板,这叫三长两短,即死,非常不吉利,所以这样随便放筷子是很不礼貌的。

还有一个叫“定海神针”。这让人联想到了孙悟空的棒子,但在筷子礼仪上却是不好的,用一支筷子去擢食物,是十分遭人反感的。

“泪箸遗珠”听起来是多么诗情画意呀!但在饭桌上可就相反了,当大家用筷子夹起带有汤水的菜,又因没有及时地用碗接住,致使汤汁一路滴淌,像筷子流泪似的,你说那场景看着能舒服吗?

此外,还有“挖坟”“乞讨”“巡城”等不礼貌的用筷方法,我便不再一一举例了。

筷子,是个毫不起眼的物品,却暗藏大大的礼仪,筷子礼仪是众多礼仪中的一种,只有不断地学习礼仪、尊重礼仪,才能传承这份中华美德。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2

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广水,这里有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应山滑肉。

滑肉的颜色是浅黄色的,汤色清亮,香气浓浓,肉质软软的,就算是牙齿掉光的老人,一抿就掉,那味道真可以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来形容。你知道滑肉是怎么做的吗?我来告诉你吧,首先将五花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加上鸡蛋和淀粉搅拌均匀。再放进锅里炸,炸到金黄之后再放进瓦罐,加上自己喜欢的蔬菜,炖上两三个小时,起锅前调味,就大功告成了。

关于滑肉还有一个故事,在唐朝时期的应山县,有一个姓詹的大厨,当时的皇帝生病了,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只好寻找人间的大厨给皇帝做美味的食物。詹大厨给皇帝做了一道汤,皇帝一闻到香味,立刻胃口大开,一连喝了好几碗汤,夹块肉放嘴里就滑到肚子里,皇帝吃完了之后,直呼:滑肉,滑肉!所以就起名叫滑肉,詹大厨被皇帝称为厨王,滑肉也流传至今。

滑肉既美味又营养,老人和小孩子都喜欢吃,我喜欢在早上吃一碗滑肉面,可以给我带来力量和营养。除了滑肉应山还有很多美食,如果你来了,我就带你去尝一尝。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3

xx年,央视推出了一部现象级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引发轰动效应,“舌尖体”甚至成为红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

今年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重返荧屏,观众对它满怀期待,收视率非常高。

然而,与极高的收视率相比,“舌尖3”的口碑却一路下滑。在豆瓣评分系统中,“舌尖1”获得9.3分,“舌尖2”获得8.4分,到了“舌尖3”,只得了一个4.1分,可谓口碑崩塌,惨淡收场。

“舌尖3”没有俘获“吃货们”的心,而是沦为了一场“吐槽大会”。

网友们给它总结出很多问题:煽情过重、美食无味、剪辑太乱、常识错误……

节目播出后不断有观众为其纠错,比如:作为中国传统鲈鱼出镜的其实是美国大口黑鲈;云南石锅并非起源云南;豫西并无拜大厨一说;以“水盆羊肉”出名的城市其实是渭南而非西安……

这些散见于各集中的常识性问题,让观众对本季制作的严谨和主创的用心程度打了个问号。

更为严重的是,片中部分内容还在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给人以误导。比如第3集中出现的“自制中药口红”,姑且不说口红与美食有何关系,单是宣传这种未经正规研发和卫生检验的“三无产品”,本身就是原则性的错误,制作方的出发点令人费解。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大获成功,对于第三季制作团队来说,这既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挑战。优势在于“舌尖”已成为一个知名Ip,具备了强大的观众基础;挑战在于起点太高,只有在前两季的水平上有所超越和创新才能得到观众认可。

然而,无论从内容把控还是制作水准上来说,《舌尖3》都明显逊色于前两季,其口碑滑坡就是必然结局了。

素材解读

做节目和做美食一样,需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投入。只有秉持着工匠精神,沉下心来精雕细琢,才可能打造出受人认可的口碑和品牌。

然而,总有人抵不住金钱、名利的诱惑,想趁着势头多赚一笔,结果因粗制滥造而砸了品牌,丢了人心。

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相关话题也经常出现在作文题目中,《舌尖3》正好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章丘铁锅”一夜爆红

虽然“舌尖3”惨遭吐槽,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捧红了一口锅――章丘铁锅。

“舌尖3”第一集专门讲烹饪器具,其中包括“章丘铁锅”,节目播出刚过几十分钟,“章丘铁锅”网店的2000余口库存锅悉数卖光,后续又收到10万口左右的订单。

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没有这个功夫出不了这个产品,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83岁的章丘铁匠王立芳,言语间透着手工匠人的朴实和执拗。正是这种朴实和执拗,成就了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成就了“章丘无锅”的当代传奇。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4

导语: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主动的去捍卫。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捍卫舌尖上的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欢迎你们阅读和借鉴!

舌尖上的中国,深夜播出,却火遍全国。舌尖上的中国“很美很诱人”,可“嘴边上的中国”是不是这个味儿?这是摆在老百姓面前的严肃话题。反观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无论是粮食危机问题,还是食品安全问题,都成为考量政府智慧的考题。做好“舌尖上的中国”这篇大文章,破解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需以舌尖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

舌尖上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到“吃得饱”。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调和无味,味道不仅仅关乎食物的烹饪,还关乎自然哲学。中国历来是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民族,历朝历代都有过和饥荒作斗争的历史,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温饱得以解决,短时间内解决了一个历史顽疾,而百姓也就由过去求温饱转向求美味。

舌尖上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到“吃得好”。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解决了国人的温饱问题;即使引起广泛争议的转基因作物也确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每一硬币都有两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百姓吃得饱的问题,但是这些粮食品种的迅速普及,也给物种多样性、粮食品种多样性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带来巨大挑战。要在思考并解决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同时,为解决让人们“吃好饭”的问题做好技术以及农作物上的准备。将祖先历经千百年培育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传统农作物品种及相关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为人类未来高质量生活、多口味需求,保留下更多的物种、技术与人力资源。

舌尖上的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要“擦得亮”。从烹饪精细的贵族美食,到技法各样的市井百姓饮食再到各具特色的民族、宗教饮食,古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色香味浓之誉,无华而不实之嫌”,如何才能发挥出中华饮食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舌尖上的中国》将人与美食的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满怀诚意,不仅带来了视觉盛宴,同时传承了民族文化,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化产品一样可以取得成功,而这背后正是强大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只有产业化,市场化,才能真正地激化活力,擦亮舌尖上的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

事虽难,做则必成。捍卫舌尖上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既要保障粮食安全,留好我们的口粮,也要保障我们的食品质量,让我们在吃得饱的同时,更要吃的安心、舒心、放心,更要吃出健康、吃出增长、吃出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才能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5

丰县孙楼中学《太阳雨》文学社黄品欣

说话,是艺术,是学问,能传达信息、交流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法。有些时候,长篇大论的阐述自己的见解容易,但要陈述内心最细腻的情感却很困难。

那年我初一,爷爷正因长年来偏头痛困扰不已,四处求医也不见好转,想法愈来愈悲观。那些日子,我深刻明白什么叫头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只能眼见身上病痛折磨的爷爷日益憔悴。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一如往常的坐在客厅看报纸,突然间一直面向鱼缸发呆的爷爷朝我说了句“我不知道我还陪你们多久。”听到这句话的当下我犹如五雷轰顶般整个人傻住,为什么要对我说这种话呢?我根本完全无法反应,像是中了邪般动弹不得。听着爷爷像在交代遗言般的喃喃自语,我的身体不敢挪动分毫,因为在报纸后面的我早已泪如雨下,却又压抑着不敢哭出声音。我好想立刻对爷爷说话,但是话就是停留在舌尖,硬生生的打住,我开不了这个口,说不上任何安慰的话,一种庞大的、仿佛就要失去至亲的彷徨朝我袭来,那从没勇气去想像的画面窜上心头,而我却无半点儿抵抗的力量……

难受与后悔简直把我淹没,我承受不了这一切,就连那句早已演练百遍的“你一定会长命百岁”也说不出口。我这才明白,原来“说话”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原来自认的感性完全不敌自己的害羞,更不敢面对生命的现实无奈,连鼓舞自己至亲挚爱的人的话语都说不出口。那天晚上我带着深深的自责与泪痕沉沉睡去。

随着年岁渐长,我终于能在爷爷悲观消极时告诉他他一定会长命百岁,虽然说出这话时依然觉得害羞,但我不会再为这费尽力气却硬生生的将话打住无法道出的感觉感到后悔,就算我再能言善道又如何?我更明白,对家人表达情感与关心更是必要、及时,千万别等来不及时在懊悔没说句“我爱你”!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6

“新年好啊,新年好啊!”跟着新的一年的钟声响起,人们纷繁走出了家门迎候新的一年。

新年的榜首天便是热热烈闹的团圆日。早上,我一醒来,发现自己现已躺在床上了,这是我榜首次单独外出时,我兴奋不已,一边想一边从床上爬起来,我要把这一刻定格下来。所以,我便起来穿衣服,预备去外面买早饭吃。

咱们一家三口人就在街上逛着逛着,街上的行人人山人海,我和妹妹也不破例。咱们先到了一家饭馆吃饭,然后到了一家卖衣服的店门口买了一条新大衣,我和妹妹就刻不容缓的翻开衣服一看,哇塞!很多美丽的衣服。爸爸说:“要给自己穿上哦!”我听了,连忙说:“不必,我自己穿!”所以我便穿上了新大衣,我穿上了新大衣,我和妹妹一同去超市买了一件又一件,心里乐滋滋的,不知道买什么姿态好。

吃完饭,咱们来到了一个超市门口,买一件新衣,就开端逛街了。咱们在一家玩具店里买了一些衣服,然后咱们又去看了一个杂技扮演,可精彩了。接着咱们去看了看其他扮演,有歌唱,有跳舞,还有杂技,最终,咱们来到一家卖衣服的店面,这儿人流如潮,我和妹妹都去买衣服了!我买完了之后,咱们一家人都在那里吃饭,咱们都吃的饱饱的回到了家。

我在这一天中吃完了甘旨可口可口的饭菜,就去逛街,逛了一圈,逛了一圈,我累的满嘴都是油,可我还想再去逛一逛。

我喜爱过新年,由于过新年有好玩好吃的东西,不过要是天天都是新年,我一定要好好的爱惜!!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7

有一种菜食叫家常菜,菜香散溢出一种亲情叫母爱。

从儿时起,母亲给予孩子的关爱似乎一直就是吃。说来也难怪:少年时代的窘困培育了母亲强烈的温饱欲求。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活计似乎一直就与吃有关。她的身影,常年穿梭于家中的厨房和不远处的菜店之间。

半把老黄豆加一瓢水搁灶里煨烂,再加上盐和半块猪肉干,就是母亲将我们兄弟养大的一类家常菜。在幼时的脑海中,母亲煮的菜食素朴清淡,却那么有口感。

包菜,和我们家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小时候,包菜是当家菜,色彩单调的包菜,在母亲手中,总能做出花样来,芋皮包菜、豆腐包菜、包菜饺子、肉丝炖包菜……以至于我现在每当吃起包菜,总会想起母亲来,对我来说,总觉得包菜就是母亲菜。

还有另一道菜,也十分罕见,至今少见别人家做过,叫做酸菜土豆丸。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母亲与在外工作的父亲分居两地,在偏远的闽东山村任教,身边带着年幼的大哥和我。因那时物资极度匮乏,母亲常向农家讨一些形状怪异的废弃土豆来,将外皮削去后在石杵中碾成泥,而后拌上地瓜粉和酸菜末,搓成一粒粒丸子。然后往锅里一倒,用菜子油一炒,一阵香气就飘满整个屋子。那酸酸的清甜味道把我们喂得饱饱的。那时,我和大哥都做过母亲的帮手,但母亲不许我们对外说——不是怕被别人学了去,而是怕被旁人瞧不起。不过,我在津津有味地享用美食时,就佩服起母亲的聪慧来。无论是山上的,还是水中的,凡是能吃的,母亲都想方设法地制作成“美味佳肴”。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很多菜都应该以母亲的名字来注册商标的。

母亲巧手制作的菜肴总会带来十分的惊喜,每日的饭菜都吃得我满面红光。一日复一日,母亲菜都让我有花样变换的食欲享受。

后来母亲调回城里教书,我和大哥也相继长大成人,家里的光景渐渐好转起来。还是在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某一天,无意中撞吃到“西瓜丝”这道菜。父亲告诉我说,单位的宿舍为保持环境整洁,不让职工家属养鸡鸭,而母亲看着西瓜皮丢掉了很心疼,就将表皮削去,用刨刀将它刨成丝,端到晾台晒干用来做菜。母亲在一旁高兴地接过话头:“平时里吃腻了嘴巴,就想换个新鲜的,比萝卜丝还下饭!电视上不是经常讲绿色食品嘛!”

看着母亲期盼的眼神,我随口高兴地点头说:是啊,是啊。

我本想劝母亲现在生活宽裕了,用不着那么节俭,但母亲先用话将我的嘴堵住了。母亲满嘴挂的虽是新奇和有趣的话语,其实我深知她实际在想着什么。

母亲对父亲说的话就证明了这点。那是一次我无意中偷听到的:“孩子们慢慢都成大人了,正是用钱的时候,我们能节约一分是一分……”说这话时,母亲正在刨西瓜皮。当时我抑制不住情感,泪珠子在眼里打转。

我自知劝也无用,深深地懂得,母亲心中那份对孩子们的爱,已化成朴实的持家良习,是这辈子也无法改变的!

“还是以前的.菜好呀,浇的都是自然的肥料。”每当我们兄弟俩回家享用餐食,母亲的唠叨就会响在耳边:“胡萝卜能明目,你们天天看电脑,得保护眼睛;青菜要多吃,不要老是便秘;你们要是怕胖就多吃菠菜,吃得再多也没关系;还有香葱拌豆腐……吃吧,吃完了再给你们做。”看那一桌子的菜,每一棵都洗得干干净净,菜叶鲜嫩饱满。

而一颗心,忽然在母亲的唠叨声中,变得酸软了。是啊!总说单位事情多,嫌回家太麻烦,坐车加走路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可母亲买菜、洗菜、备料、下厨……她一天天地忙里忙外,却没有想过这些麻烦和距离。母亲给予的大爱无言、温情无声,消却了“麻烦”的字眼,消除了时空的距离。

“我就喜欢奶奶煮的菜了!”六岁的儿子一阵嚷嚷,将我从记忆长廊中唤回。

当注视着孙子狼吞虎咽着美食,母亲总会哄着说:“小乖乖,吃得饱饱哟快快长大……”不经意间,我看到她沧桑的眼角淌露着一种无言的快意,一种艰辛酿造的甜蜜。

家常的菜养胃,母亲的情养心。这舌尖上的母爱,是人间的大爱,这爱足以让我咀嚼一生!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8

小时候,最喜欢老家那条街,似乎永远都有人在吆喝叫卖东西。虽然不如大城市那样喧闹,但是多了一份自在的温情。而我的舌尖最留恋的便是它。

那时候,我每天被那甜味迷得神魂颠倒。有一天,我去寻找气味的源头,走遍了老街的犄角旮旯,终于在街的一角发现了他--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他不似别的小贩高声吆喝,反而像一位智者,只等有缘人。我知道了糖画这种艺术,既能看,又能吃,我迫不及待要尝鲜。

老板,来两份。我的声音硬是把人群炸开一条缝。

老板应声喝道:好嘞,大家看好了。说罢,他便撸起袖子,举起一个大锅勺,先从一个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糖汁,那糖汁金光闪闪的,浓稠似蜜,但其香味儿蔓延开来,绵醇如酒。接下来,便是作画了。

他的手用力托起那根不轻的长杆铁勺,但手并没有发抖,悬着的手腕,曲张有力。没想到在他文雅的外表下,藏着一个刚猛的躯体。紧接着,他的手就开始移动了,不疾不徐,那糖汁有规律的被匀出,落在砧板上,由糖汁到作品,一气呵成。这幅画渐渐清晰起来,是一条锦鲤。遇到比较浓的部位,他就顿一下,就像练字一样。整幅画的细节部位也很生动,颇有大书法家的风范,我被他作画的架势迷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却大气不敢出,生怕打扰他。

这时,他停了下来,呼了一口气,又装了一勺糖浆。我知道他要结尾了。他不再像之前慢慢描勒,而是猛得--举起来,快速地将汁倾到砧板上。这次,他的动作非常快,不过他的手臂有点颤抖,一直来回描绘。

我很好奇他怎么颤抖了呢?直到完成,我才意识到原来他是在勾勒鱼鳞。因为颤抖,鱼鳞变得更加生动,仿佛真的有只鱼在砧板上游动,我心服口服。老板把这幅大作递给发愣的我,我欣喜地接过,看着栩栩如生的鱼,我竟不忍心下嘴,只轻轻用舌头轻舔一下糖尖,好甜,那味道化在了嘴里,留在了心间。

这不仅是舌尖上的一场盛宴,更是一场视觉盛宴,至今,我都无法忘怀。每次想到家乡,嘴里就会弥漫出一股甜味,不知那糖画人,如今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