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后感。
我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整理了以下信息:“教海漫记读后感”,请先收藏本页面下次查找时不用再费力了。我们读完一本有用的书后可以作一篇读后感将其记录,在读了作品之后,心中汹涌的感动久久不能平静。 以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细节,描绘出丰富绚丽的世界。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
看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使我深受感动。他谦虚、随和的待人之道,朴素、精彩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他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给我们无尽的回味。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在教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言语生动,书多。
在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习活泼,有时课堂上还会笑。在这种情况下,我惊奇地思考:为什么老师的课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大声地说:要正视孩子的个性。事实上,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捉摸。
但从书中的内容来看,俞敏洪在教学中最深刻、最有特色、最有效的研究是对儿童的研究。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在教师眼中,学生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和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
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虽然于敏洪说的不是一个深刻的理论,但它让我反省自己。在“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
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举一反三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
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作练习和教材都不规范。它们都是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加上去的。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这本教科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有用好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勤于动脑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
”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正是从这句话中,俞敏洪得到了灵感,爱上了思考。读了于敏洪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后,我对这句话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的确,普通人和非凡人的区别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另一个善于思考。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思的勤奋者。因为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个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不能相遇的认知过程。正常的教学应该展示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而且,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你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便当就是便当,但所有的能力训练都不存在。“不要再做忙而不思的勤奋者。
”我常对自己说。现在,每次课前课后,我都不忘思考。思考什么?
思考怎么上才能上得更好,思考成功,也思考失败。纵然是跌倒了,也要回过头来想想是怎么跌倒的,以免今后再重蹈覆辙。思,可以使失误也变成财富。
人,都是在思考中走向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想我不仅要学会思考,还要善于思考。像老师一样,我应该师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2)
这个严肃无所谓,一晃就是十年,直到老师的微笑教学的角度让我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柔顺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气氛融洽,师生和谐,语文课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成了大多数孩子的乐园。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不减半分,原来孩子们真正崇拜的不是那张板着的面无表情的脸孔,而是老师风趣的语言,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格。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于老师是我们教学团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我们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可一颗服任何困难,快速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3)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这部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课堂上我努力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级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须知,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风。”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课堂上,面对反复读错的孩子,面对摆弄“橡皮汽车”的孩子,面对玩弄蟋蟀的孩子,面对开小差至画画的孩子……他始终抱有一颗宽容之心,微笑以待,诙谐处置。这份微笑,这份诙谐,折射出了怎样的理性,怎样的人格魅力啊?不禁想起了另一个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的一句话:“人,有人品;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
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当然,在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时还有许多文章让我受益良多,也开阔了眼界,不禁被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为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叫好。可以想象在他手下学习的学生该有多幸福啊!我也庆幸自己今天看了《教海漫记》这本书,它将对我以后的教育人生有更多的帮助。在此还要感谢姚校长,这真是一本好书。作文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4)
《教海漫记》读后感
官屯中学 曹营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
这几天,我再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5)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6)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文中,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情,对生活的爱,对周围人的情。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一句实实在在地说理的话语却又发现其实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育人的大道理。它没有直接的说出应该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去教学生,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是通过一则一则的事例去引导我们怎样做。
从此书中我领悟到: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还是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只有去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感情的交流;只有去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心灵的沟通;只有去信任孩子们你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用爱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用爱感化孩子。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7)
陈爱华《教海漫记》这本书自从学校发下来后就一直束之高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在个人的悟性和资质一定的情况下,只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人的理论与方法未必适用于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直到有一天,我百无聊赖之际,想起学校发信息说校长要检查读后感,才随手翻阅一下,却立即如中了魔一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这本书“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在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 “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在“掩卷沉思”之余,却又“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通过几十年的小学教育经验,俞敏洪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名师是造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于老师,就是一个真正的“爱的教育”的践行者。本书的102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
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只有爱才能滋养童心,留下情感,一切教育都不能因为这种爱而谈,老师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阅读能力有了提高,老师会摸到孩子的后脑勺,在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表现常常赢得孩子们的理解惟肖。
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知道如何用最美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
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
读到这里,回顾自己十三年的教学生涯,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爱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为学生的作业、考试而焦头烂额、着急上火的时候,这种爱已荡然无存,学生完全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了。
更为重要的是,于老师的爱是一视同仁的,不因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品行是否端正而厚此薄彼。在教育篇中,大量我们眼中的“差生”在于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改邪归正”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扪心自问:
我给4(5)班的46个学生调了一碗水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关照”了周子乐、杜雨涵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生怕他们不能茁壮成长,却又对温鑫玺等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者动辄厉声呵斥,“痛下杀手”,或者漠然视之,不屑一顾。
诚然,我的内心是清楚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真没有“好”“坏”之分。经验证明,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往往更加知恩图报,有情有义,这从那些毕业后仍回母校来看望我的学生基本上当年经常被骂得“狗血淋头”可以看出,而曾经苦心栽培的“好学生”,早已音讯全无了。由此,我想起这样一个笑话来:
一位新老师到学校报到,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你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专家教授,会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你们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小学老师,跟我们是同行;你们班上成绩一般、调皮捣蛋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企业家,会赞助我们学校;你们班上成绩最差、言而无信、嘻皮笑脸的学生,你更要对他好,他将来必定是政治家,决定我们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虽说只是个笑话,确实发人深省!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方能百花齐花,多元发展,和谐共存,单一的“学***”绝对是一种灾难!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迷失、犹豫、反思。语文课该怎么办?如何平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有效整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如何既保证学生素质的培养,又满足当前教育的功利性需求?……我曾经苦苦思索,不知所措,顾此失彼,力求面面俱到却事倍功半。
在教学篇中,于老师同样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阐释了教学是一门艺术,展示了他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巧,平实自然,得心应手,让我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其中,有两篇尤其让我获益匪浅,一是《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是对我们“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见过太多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课前总要铺垫一番,上课时才能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有某个学生“不按常理出牌”,或不按“计划”执行,则将打乱整节课的节奏,手忙脚乱。还有些老师课堂效果不理想时,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素质太差”,须不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亮点总是出现在对“差生”的引导和提高上。
还是于老师说得好:“如果课堂上学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要学生配合老师,那谁是主体?
谁是学***人?”第二篇则是《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完此文,我的很多疑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没有纷繁复杂的形式,没有眼花缭乱的花样,化繁就简,反璞归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很久没有这样心无旁鹜、一气呵成地写一篇文章了,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文章。四岁的女儿一诺带着茶和水喂苹果,苹果有点茶味和香味。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似蜻蜓点水,虽肤浅却真实,权当抛砖引玉罢了。
写于2012年8月24日晚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8)
我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的《教海漫记》。在读这本书之前,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课上得好,书读得好,是一个教学很实在的名师。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一读,竟爱不释手,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大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彻底地走出无情偷梦者的行列,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
以心唤情是转化后进生的根本,宽容教育是转化学生的催化剂。当老师把自己与孩子平等起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认真研读,理智反省。感慨颇深,如果我早10年或者20年看到这本书,那该多好啊!现将以下四点记下,时常提醒自己: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让教育充满爱心。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教育的确很简单。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9)
大家都说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但许多人并不能意识到教师肩上的责任和教师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0)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
学号:z13080047p>
姓名:王慧燕p>
报告时间p>
报告地点p>
题目:教育,将快乐进行到底p>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
指导教师签名p>
教育,将快乐进行到底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
时间过得可真快,快得让人来不及收拾和整理逝去的年华。一年,两年,两分,一分,这与我的工作年限成反比,就是我工作之初的热情在逐渐降温。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是非摆在我面前时,我不禁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教育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我从中得到了多少快乐?我的学生又从中收获了多少乐趣呢?
每当我为教育是更快乐还是更痛苦而操心的时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位快乐的老人和快乐的老师——于永正。我有幸目睹了他的主人风度,他在课堂上的快乐举止,以及学生们的快乐反应,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原来课堂是可以让人如此快乐的舞台。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能像孩子一样爽朗地笑,是什么让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快乐教学,将毕生的热情奉献于教育事业。
闲暇之余,我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当真正走近于老师,感受其小学语文30多年从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时,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也许很多人喜欢于敏洪,因为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幽默,他的智慧,他的自信,所有这些都让他在教学的海洋中愉快地旅行。
但这与我无关。在现实生活中,耀眼的星星离平凡甚至平庸的我太远了。我只是抬头看,没有共鸣。但《教海漫记》中那个始终朴实无华,始终严谨踏实,始终微笑教学,始终宽容爱生的于永正却让我感觉如此的亲切,他让我渐渐读懂得了什么是“坚持”。“坚持”,这个词语对于像我这样越来越心浮气躁的年轻教师是多么的珍贵。
常常幻想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无奈,有点不好就开始抱怨,总不能完全冷静下来教书。而于永正老师呢,他用毕生的努力实践着“坚持”一词的含义,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实在令人敬佩。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于永正的微笑教学理念。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他本人的肯定。他说:“给予了学生宽容的微笑。
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
虽然,只需要几秒钟。”是的,于老师是这么说,亦是这么做的。他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
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当知道有学生偷吃别人的黄瓜时,他只是俯下身子,微笑着问他“黄瓜好吃吗?”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纸条的魔力”、“蹲下来看学生”等等,都将宽容的微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直认为微笑教学应该是每个老师所需要的。
我自己也是一个爱笑的人,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我也不断尝试着采用“微笑教育”。每天带着最灿烂的笑容走进教室,在课堂上向孩子们微笑,微笑着和他们聊天游戏,微笑着对待自己的错误。想象着一切都能如于老师所说的那般和谐美好。
但学生是三维复杂的,人总是感性的动物,教育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一学期末的一次写话练习,是让学生说说学期结束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老师或父母说的。其中一个小女生的一句话极大地触动了我。
她说:“我希望王老师喜欢我,能够笑眯眯地看着我。”我看得一头雾水。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非常喜欢她。她怎么会觉得我不喜欢她?我偷偷地找她了解情况,原来是她觉得上课的时候我总是笑眯眯地请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似乎总是看不到她。我讶然,微笑的魔力原来可以如此深入孩子的心底。
当我以为自己已经将灿烂的笑容给予每个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问一问孩子们有没有感受到呢?当我不断地对那些聪明活泼的孩子微笑时,我是否忽视了其他孩子的感受?当我过多的将目光停留在“问题学生”身上时,脸上更多的是不是冷峻而非笑容呢?
年轻且粗心的我似乎没有好好地去留意这些,思考这些,而单纯且敏感的孩子却察觉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忽视学生,受到惩罚的往往是教师自己。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教育也要从细节做起,关注最小的部分,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微笑教育真是一种艺术,一门极深的学问。如何用微笑亲近学生又保持教师的权威形象,如何以微笑平衡宽容与纵容的利害冲突,如何用微笑实践快乐教学理念,我一直苦苦思索,而《教海漫记》中的于老师倾尽毕生的心血作出了回答。
正像于老师所说的那样:“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育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这种境界绝非是年轻的我所能达到的,但它却是年轻的我可以去追求的,也是值得我去一生追求的。
从来没有幻想过要成为像于永正那样教育领域的一代大师,但我却渴望成为像于永正那样的快乐教书人,用自己最灿烂的笑容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直至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挂起一片永不落的灿烂!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1)
一本《教海漫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共548页,它是我的至爱。这个暑假我跟随着特级教师于永正漫游其中,看到了教海之中无尽的精典,享受到了教学的无穷乐趣。我细细品味,反复思考,发现自己为自己增添了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吧。
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他和张庆、高林生、赵志翔等同事,花力气搞了一套硬笔字楷书字帖(各年级字帖中的字都是课文中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学过的古诗)。每天早上7:50分到8:
05分是写字课时间,学生早晨一到校就在优美、沉稳的乐曲声中一笔一画地描红、仿影、临帖。字无百日功,一个学期下来,就见成效,所有的学生都写得一手规范、美观、大方的字。写字教学不仅使学生把字写好了,学生身上的许多坏毛病也消失了:
患有多动症、上课管不住自己的学生变成了坐姿端正、学***的学生;生来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大胆、活泼开朗;不讲卫生、不文明的学生变得爱清洁、有礼貌;粗心大意、毛手毛脚的学生变得认真而细心……通过写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恒心和毅力。于永正感慨地说:“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啊!
”看完之后,我又联想到我自己,这些年来,很少重视写字教学。学生的写作只是口头要求。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好,他们也睁大眼睛闭上眼睛,心想:这么多学生,能抽出点时间吗?
如果写得不好,那是因为他生来就是这样写得。这是手的问题。所以,班里个别学生写的字极不规范,不按照字的结构大小布局,写得乱七八糟。学生的写字本我分为三个等级,写得规范、端正、美观的得“优”,旁边还画上两朵小红花;写得规范、端正的得“好”,旁边画上一朵小红花;写得不规范的得“中”,旁边没有小红花。
就是这样的方法,也没有激起学生写字的兴趣。看来,是我对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于永正老师说:
“写好汉字离不开字帖,离不开读帖和描红、仿影、临摹,这是写好汉字的规律,是写字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把字帖撇开,想当然地写,谁也写不好汉字。”是的,让学生写好汉字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学生上了高中或大学,汉字写不好,那是我们小学老师的错。
阅读教学要以问促读,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阅读课文时,他们经常让学生一开始就读两遍,然后在字典里查找不认识的单词。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
现在我读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于老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的1-4节。学生在第一句话中丢了一个字,漏了一段又重复了一遍
三、四处。于老师微笑着说:“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
注意不要紧张,慢一点,看准每一个字。”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流畅多了。在阅读教学中,于永正提倡以提问促进阅读,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月光曲》中的一句话“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了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于老师问学生从“断断续续”中看出了什么,开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他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看出来。最后,许多学生举起手来。于老师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让他们补充。每一个都比另一个理解得好。
俞敏洪说,读书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仅仅是为了找到答案并不容易?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中,于老师的微笑教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课堂上,于老师总是保持愉快的心情,用微笑和幽默来解决课堂上偶尔出现的不愉快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吧:
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作文,只有小涛在玩橡皮——把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角,然后把作文本翻过来。余不生气,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小心,不要开车进山谷。”。小涛赶紧抓起橡皮放进抽屉里。俞笑着说:“既然橡胶没有出错,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
再说还要用它呢!于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小涛急忙开始写作文,直到下课。
这件事要是一般的老师都会毫不客气地没收小涛的橡皮,然后责令小涛写作文,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小涛会去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吗?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处理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一次在我讲课的时候玩玻璃球,我气呼呼地走过去,一把抓过来扔到窗外,然后继续讲课。
他不敢吭声,怯怯的,可是眼睛一直向窗外瞟,直到下课也没有认真听。假如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微笑着说摸摸他的脑袋说,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抽屉里,先认真听讲,咱们下课再玩好不好?
那么这个小朋友就不会老往窗户外面看了。
我看了这本书中的好多事例,于永正老师都把微笑教学贯穿始终,他认为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正是这种阳光的微笑和无私的爱,使他成为一名名师,成为许多师生眼中的一盏明灯。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2)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3)
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刘萍
享学校之福,吸教学精华。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的确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掩卷沉思,突然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教师的成长也是三个境界的诠释。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迷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心中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小时候的我,与多数女生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旁,在学生面前“激情飞扬的指点江山”。但当我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不知所措。老师真的是我一直追求的职业吗?
我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吗?……所有的疑问不断在脑海盘旋。
经过家人和朋友的仔细考虑和分析,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2011年9月1日,当我走进二小加上教师的“头衔”时,我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取而代之的是忧虑。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家长的质疑,五十多双知识的眼睛,以及我毫无经验的时候,如何管理我的课堂?
该如何出色的完成我的教学……,所有的这些都令我担心不已。
在和班级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进步是我成长的慰藉。如: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发现有个孩子上课永远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和周边的同学说话,也不搞小动作,但更不听讲,只是每次课堂上都爬在桌上,不知道在想什么。
随着在一起时间的增加,我发现下课后,他一个人下楼去快乐体育场玩,一个接一个,看着很伤心。于是我打**向他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一向学***的他,从没得到过别人的表扬,每天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导致他对学***兴趣,甚至很反感上学。掌握了这些材料后,我经常故意让他在课堂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开始,他站起来什么也没说。他回答得很慢。这时,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奖励他,表扬他的进步。
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他慢慢的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不再像是一个被“孤立”起来的孩子,而且我经常能看到他灿烂的笑容及课间和同学游戏、打闹的场景。
这些小小的改进加强了我原来的选择。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想我喜欢这个职业。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索)
尽管我在和孩子们共同学***程中尝到了很多小小的“甜头”,
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挑战等着我。所有的问题都要依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探索。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支红军过河,想找出适合我班的管理方法。
还记得班里发生的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数学小组长收完作业后就各自搬去老师的办公桌了,但当第二节课结束的时候,数学老师向我反映了一件事情,说她买早餐找回的六块钱不见了,时间就是学生交作业的那时间。一听到这件事,我顿时很恼火,没想到班里会有这样的学生,大胆到连老师的钱都敢拿,同时,我也很害怕自己处理不好会伤了一个同学的自尊,或者闹的全班皆知,让那个同学从此在班里抬不起头来,或者给他的人生造成阴影。
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没有冲动,而是把那几个小组长一个个含蓄询问,最终那名同学承认错误并将钱还给了数学老师,这也成了我和那个同学的秘密,我相信她今后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作业的布置、订正,班级的常规管理,亲自活动的开展,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这些事情如何处理,都要自己慢慢探索。看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里面有很多他回答新教师的提问,从中我意识到,原来我的种种困惑、遇到的种种问题,其他的新手教师也有必须面对。如:
于老师写了这样一个案例,他在第一堂课里,走进教室迎接他的是一句响亮的“什么特级、原来是个四眼”,面对这样情况,其他学生责备那位同学对老师的出言不逊、愤愤不平,于老师不但没有责骂、惩罚那位学生,反而急忙“救驾”,然后表扬这位同学的‘观察力很强,一下子便抓住了老师的特点’。从于老师的故事中,我了解到,面对学生犯错,耐心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宽容。
在我老师成长的过程中,在周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老师书中丰富的法宝,我一定会走的更精彩。我坚信!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容)
沉浸在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感受着于老师的从容和大师风范,我想这就是经过岁月磨练后的淡定、从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于老师的书里隐藏着丰富精彩的教育教学故事,其实很多案例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过的,同样的事情,于老师却又很多用不完的智囊与学生“斗智斗勇”,见过了别人的高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转眼间,三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学中,面临着另一个挑战。一开学,我到处向老师请教“如何教作文”,也在网上买了相关的书籍,但都觉得很融通,里面都是一些范文。文章自己也会写,但如何教孩子却成了我的拦路虎。
但看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豁然开朗,就像于老师书中讲的那样,其实学语文很简单,只要孩子爱看书、爱写就不会差到**去,所以我记住了于老师作文中的法宝,甚至是学***的法宝,那便是“多读、多写”,多留心自己周边的事物……,于老师的这些方法成了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