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候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17

2024候鸟读后感推荐十一篇。

了解“候鸟读后感”不妨看看OK语录网推荐的这篇文章,阅读了作品之后,其实很多读者都是心有感触的。 大胆把内心的感悟写下来,如果您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话题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候鸟读后感 篇1

婚礼在即,而新娘黎璃却突然失踪不见。伴娘带着黎璃的十五本日子,找到了她曾经的好友裴尚轩“兴师问罪”。他一一打开日记,每本的第一页上都写着“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了”。这句话,让裴尚轩恍然大悟,原来整整十五年,黎璃都深爱着他,从未改变。裴尚轩猜测黎璃会当落跑新娘,必然有她不得已的苦衷。在寻找黎璃的路上,裴尚轩回忆起跟她的过往,高中时代的欢喜冤家、进入大学前的歃血为盟、毕业后的短暂甜蜜,曾经的一幕幕如潮水般扑面而来。二人间的分分合合,越发虐心难舍。

经过一番波折,裴尚轩终于明白,黎璃之所以突然另嫁他人,完全是因为身患重病,不愿拖累自己。于是,裴尚轩赶去两人曾经相约看候鸟的湿地,可惜晚到一步,与黎璃擦肩而过。黎璃留下一幅候鸟飞逝的素描,只有裴尚轩相信——候鸟终有归期。他等待着黎璃回来,实践那个“裴你一生,不璃不弃”的承诺。

候鸟读后感 篇2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她说,假如有人欣赏,谁真的愿意自开自落..

1990年世界杯,他和她打了一个忘了下赌注的赌,他赌德国,她赌阿根廷。她输了,而他和她都没想到,这个赌约她欠了他十五年,比她的半生还要长。

等,是枯坐,待,是盼望。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更何况这等待还不知尽头。

这一年,她十四岁,黄浦江畔,四根迎风摇曳的蜡烛前,那个眉目清俊的少年对她说,黎璃,生日快乐,从此以后,你要勇敢。他是她生命中第一抹暖色,从此,她甘心沉沦,万劫不复。

他替她抄笔记,带她配眼镜,教她游泳,为她出头,护她周全。她以为,即使不爱,只要能陪在他身边,也好。可是他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人,你当然也要喜欢。十五年后的病房外,有个人挥拳告诉他,这句话对于黎璃来说,是多么残忍。

原来再多的关爱,当真正的主人出现,都会被无情的收回。那么,假如不爱,请不要对我这么好,因为这好都成了缠绵的毒药。

这一年的春节,她在带锁的笔记本扉页写下一句话,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这个笨蛋。可惜经历整整十五个春夏秋冬,却从未如愿。她陪他一同走过张扬青春,经历失败的初恋,人生的低谷高峰,她始终握着他的手,用鲜血淋漓的誓言重复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看着他身边不同的红颜来来去去不留痕迹,她只是安静地在他身旁不离不弃。

她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她对他说,等我们白发苍苍,认不出彼此的模样时,可以凭这个伤疤找到我。

年少时,他对她说,黎璃,假如三十岁时,你还没有嫁出去,我就跟你结婚吧!她对他说,假如三十岁时,你还没有凭借这张脸骗到一个老婆,我就勉为其难,考虑一下你这个笨蛋。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他终究没有等到她的三十岁,而她用大半生等来的那一句我爱你,却已经太晚。

假如漫长的十五年还不能让你看清她的心,那么,又何必再蹉跎更多的岁月?她给你的爱,就像是迁徙的候鸟,只是这一次,没有归期。

十五年,当候鸟已经有了归期,当他终于肯开口说出那三个字,而她却没有时间消费这个奢侈的爱情。

十五年的等待,漫长而又苦涩。她说,太晚了,裴尚轩,我没有力气再飞回来了。

那一天,天气睛暖,落叶铺出一地金黄,又是一年候鸟迁徙的季节,她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听他说第一句情话,他说,黎璃,下辈子,我要先爱上你。

于是,十五年漫长的等待,所有心痛,苦涩,伤害,煎熬,都有了一个最好的结局。

候鸟读后感 篇3

带着对留守在家女儿思念的的情绪我读了网络文章活着《小候鸟》

内容贴切生动地描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因对不同目标的追求而使分离的亲情支离最真实的倾诉。为了能攒住钱,把幼小的儿子留给六十多的老母亲。一老一小在家的生活状况如何暂且不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无人知晓。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能追求所谓富裕的生活质量,付出的代价是:年迈的老人不能享受晚年之乐,幼小的婴孩被本应休养的老人照料。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老人一生对社会的无奈接受。老人的世界里却重复着年轻时育儿的辛苦和不堪。

客车因天气不好耽误了,让二个年轻人担忧了半天,因为这个时刻如果出什么意外的话,每个人都会系心头,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谁知道呢?只有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母亲知道。失职的父母只用一句:孩子,对不起。那对老母亲的愧疚,只有一句妈妈,孩儿不孝。大人尚可理解为了追求进步,跟上社会的步子。不得已而为之。那小孩呢?他的童年付诸于教育父母一代的老人的所知所解。孩子的成长乐趣只有奶奶知道,父母却无从知晓,只能旁听一言半语。并且所传之事是母亲所解的诠释。

文中一段:有一天奶奶咳嗽得厉害,浩天跟奶奶说,奶奶你不要有事,不要剩下我一个。听了这些话,武胜军内心被重重地刺了一下。这是一个很对小孩子很实际的心理感言。他的世界里只有奶奶疼他,爱他,照顾他;怜惜他;对他的点点滴滴有及时的回应和教育指正。他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在他的印象里就是:在浩天的记忆里,父母通常只是电话里头的那段声音。父母想念他时,就会跟浩天通电话,但浩天往往说上两句就不耐烦地就走开了。孩子是多无奈啊,父母想念时就打电话给孩子,那孩子想父母时,父母又在哪里。父母不只是失职,最重要的是失了陪伴教育孩子成长的最佳时间啊。

文章里的字字都渗透性地穿透我的心,我每读一句都很沉重,久久地从文章里走不出来。我的女儿三岁了。家公近七十了,基于想回家的打算不想耽误孩子在家的入学时机。也狠心地将孩子留在家里,以前对留守儿童最多只是心里的疼惜,现在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孩子,对不起。妈妈的爱因为距离被搁置了;孩子,对不起;妈妈不在你身边,奶奶比妈妈更爱你,请你接受奶奶的爱;孩子,对不起,妈妈,像其它农民工一样,因为追求生活上片面的富裕暂时把你先置放一段时间,只是这期间,爸爸妈妈在你的生活世界里缺席了;孩子,对不起,妈妈现在比任何时间都想和你在一起,因为我想你,想你带给我们家的乐趣和人生繁衍的快乐。孩子,对不起,你虽然小,请你替爸爸和妈妈充实下爷爷和奶奶晚年的生活,尽管在此期间你会觉得有些时候爷爷奶奶不太懂你细微的感受。孩子,对不起,爸爸妈妈不能及时扶正和教育你,除了寄爷爷奶奶外只有寄天赐予你了。因为妈妈知道,你想听妈妈给你讲〈狮子的阴课〉《三只小猪》《拇指姑娘》《丑小鸭》,奶奶不会讲,你只依稀地记着妈妈的声音,和你幼小记忆的领会感觉封存它。

现在对孩子的愧疚大过于对父母。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父母年迈了,只要健康的,给他提供一个富足的物质条件就好了。其次就是他对我们的期望,让他心安,让他在村里人讲起来不是那么地不值一提。我们理解父母,父母体谅我们,我们让父母放心,父母让我们安心。可孩子呢?他在成长,他需要的是点点滴滴和积存,失职的我们把

候鸟读后感 篇4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她说, 假如有人欣赏,谁真的愿意自开自落………….

1990年世界杯,他和她打了一个忘了下赌注的赌,他赌德国,她赌阿根廷。她输了,而他和她都没想到,这个赌约她欠了他十五年,比她的半生还要长。

等,是枯坐,待,是盼望。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更何况这等待还不知尽头。

这一年,她十四岁,黄浦江畔,四根迎风摇曳的蜡烛前,那个眉目清俊的少年对她说,黎璃,生日快乐,从此以后,你要勇敢。他是她生命中第一抹暖色,从此,她甘心沉沦,万劫不复。

他替她抄笔记,带她配眼镜,教她游泳,为她出头,护她周全。她以为,即使不爱,只要能陪在他身边,也好。可是他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人,你当然也要喜欢。十五年后的病房外,有个人挥拳告诉他,这句话对于黎璃来说,是多么残忍。

原来再多的关爱,当真正的主人出现,都会被无情的收回。那么,假如不爱,请不要对我这么好,因为这好都成了缠绵的毒药。

这一年的春节,她在带锁的笔记本扉页写下一句话,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这个笨蛋。可惜经历整整十五个春夏秋冬,却从未如愿。她陪他一同走过张扬青春,经历失败的初恋,人生的低谷高峰,她始终握着他的手,用鲜血淋漓的誓言重复“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看着他身边不同的红颜来来去去不留痕迹,她只是安静地在他身旁不离不弃。

她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她对他说,等我们白发苍苍,认不出彼此的模样时,可以凭这个伤疤找到我。

年少时,他对她说,黎璃,假如三十岁时,你还没有嫁出去,我就跟你结婚吧!她对他说,假如三十岁时,你还没有凭借这张脸骗到一个老婆,我就勉为其难,考虑一下你这个笨蛋。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他终究没有等到她的三十岁,而她用大半生等来的那一句我爱你,却已经太晚。

假如漫长的十五年还不能让你看清她的心,那么,又何必再蹉跎更多的岁月?她给你的爱,就像是迁徙的候鸟,只是这一次,没有归期。

十五年的等待,漫长而又苦涩。她说,太晚了,裴尚轩,我没有力气再飞回来了。

广播剧中一把子好听的声音,几度让人垂泪。尽管声线年轻,但曲中迂回依然让人动容。

看过了《何以笙箫默》,我以为世上之情无出其右,看过了《佳期如梦》,我以为不会再有一段感情,让我心痛地无所复加。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又遇到了一个这样好的故事。

忽然想起《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玫也这样说过,她说,原来这些年,一人花开一人花落,从头到尾,无人问询。她说,何必以后,我现在就知道,以琛,你用了太长的时间让我习惯,习惯你不爱我。

或许比起以玫,比起大多数恋而无果的人,黎璃还是幸运了许多。

像是《佳期如梦》里阮旭东给佳期的信中写的那样,下辈子,我要先遇上你,比所有人都早。那一刻,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他用所有余生许一个约定。

那一天,天气睛暖,落叶铺出一地金黄,又是一年候鸟迁徙的季节,她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听他说第一句情话,他说,黎璃,下辈子,我要先爱上你。

于是,十五年漫长的等待,所有心痛,苦涩,伤害,煎熬,都有了一个最好的结局。

候鸟读后感 篇5

内容简介:黎璃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整整十五年,裴尚轩终于爱上了黎璃,但是,她对他的爱已经不在。原来爱情不是候鸟,它没有归期。

十五年等待候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好久没看到这么流畅的文笔和自然的语言了。也有好久没有见到这样足以支撑起整个故事的硬朗的骨骼,那个自卑于外貌的女孩,那个羞于学历的男生,那个不舍得放手和抓起的感情,让他们在15年里顶着“哥们”的名义玩儿“恋爱”。 他知道她的手在冬天是冰冷的,所以他每次看到她都会自然地将手放到自己的口袋里;他陪她配眼镜,陪她过生日......

十五年等待候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半夜三点读完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哈,好像当年许愿树啥么那个系列的文体呢。 暗恋,是一个人的事情。爱他,他不知。对他的好,他欣然接受。怨恨他,埋在心底。头顶上挂上“好朋友”的称号,心无旁骛的在他身边就好。 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是这样傻傻的像个雷锋一样的爱着那个人。而更多的时候是不敢说爱的。患得患失的在他的身......

候鸟读后感 篇6

《万历十五年》是我近期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这本书并非新书,首次英文版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于1981年,至今仍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1982年由中华书局引入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推荐的“改革开放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黄先生以他独特的“大历史观”,跳开习惯性的时间串联叙述,如切片解剖般选取1587年这个明代270多年历史中“无关紧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该书的英文名),从一些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说起,最终推导出了惊人的结论――中国封建王朝的真正衰竭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这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万历年是明朝历史的中兴之年”的历史观念!

待到顺着作者的思路,横向(历史年份是纵向)剖析1587年历史中的皇帝、改革家、文官集团以及模范官僚、抗倭名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结论一针见血。

万历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寻常的人物,首先先说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当政四十八年,在即位的前十年里,他勤于学习、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纳谏如流,几乎可以称作是历史上难得的“完美”皇帝;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极大的加强了明朝的国力,经过十年的经营,明朝逐渐由崩溃的边缘变得国力鼎盛,边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堪称不世出之奇才;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被奉为官员的道德楷模;戚继光,精通韬略,军纪严明,抗击倭寇、镇守蓟州,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一个好皇帝配上这么多的文臣武将,就犹如桥牌高手抓了一把好牌,想不打好都难。也的确如此,在万历当政的前十四年,这局牌打得像模像样,用我们现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经济指标来衡量,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的35%(一说80%),当时北京一个民夫一年的收入相当于现在的4000美元,那真是国运昌盛、公私饱满。

但是到了万历十五年以后,一切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皇帝怠政,接着罢工,而且一罢工就是三十年,不上朝,不参加祭祀大典,深居皇宫对政事不管不问;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在他死后的第五年,他生前推行的政策被彻底推翻,人亡而政息,万历皇帝剥夺了以前给他的所有冠冕的'封号和诰赏,子孙也落得了抄家流放的命运;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底孤独的死去,家徒四壁、医药不备,且被妻子遗弃;同样,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海瑞也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十余两,不够殓葬之资。

为何君主勤奋、文韬武略的明王朝在1587年显现出败相?接下来我们根据书中的见解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现实中的皇帝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拿万历皇帝来说,从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大堆的圣贤道德规范落在了他的头上,这些道德规范把皇帝神化、制度化、典范化,一句话,他必须是神而不能是人。他想在宫中挂几个灯笼庆元宵节,张居正劝谏皇帝要体恤民力,灯笼挂不了;他要赏赐财物给宫女,大臣劝谏明君不可滥赏,赏赐赏不了;他要立小儿子为太子,一大群官员和他辩论不可废长立幼,最后放弃等一系列的挫折使皇帝厌倦了与手拿道德大棒的官员之间的争斗,挫折感无处发泄,最后选择了长期罢工。

明代文官“士”的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畸形,数量庞大的文官前赴后继,以因“直谏”被皇帝打板子、砍脑袋为荣,占据“忠直”的道德制高点,犹如政治押宝,以期有一天翻本带利获得升迁。这种直谏的风气在万历年间尤甚,邹元标和雒于仁就是其中的代表,邹元标靠上书弹劾张居正而遭流放在张死后重获升迁。几次三番的与文官斗争后,万历皇帝看明白了这一点,不再把诤谏者当做尽忠,而知道他们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讪君卖直”.万历朝是皇帝与文官集团互不相让、彼此抗衡的一个时期。这种局面的结果是明代政治陷入极为低效的状态。

首辅张居正认识到这样一点: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官。在万历的信任下,张居正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能臣终究解决不了制度根子上的腐朽,他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触怒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加上自身也不清廉,屡次遭到群臣道德上的弹劾、在死后失去皇帝的信任,落得个清算的下场,所倡导的变革也被全部推翻。

海瑞是史上少有的所谓“清官”,他的一生体现了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失去了法制的约束,一滴清水澄清不了一锅混汤,他个人的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所以,他的行为除了作为楷模供奉之外毫无用处,这也是他悲剧的原因。

明朝是重文轻武的朝代,由文官所控制的政府和社会,对武将采取歧视的态度。武将除了在疆场上厮杀之外,在军事上无法作为,更不要提在战略制定上有任何的发言权,国家需要的只是一介武夫。明代甚至让军队自己种地补充给养,还要上缴皇粮(有点像曾经的军队三产),造成了军饷不足、兵源奇缺、战斗力低下。1555年,一群几十人的日本海盗竟然在十几万明军的包围中从江浙到安徽等地大肆虏掠,杀死杀伤官兵百姓四千多人。戚继光也许是个例外,他治军严明、战功赫赫,源于张居正对他的充分信任和授权,他才能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即便如此,体制内留给他施展的空间仍然有限,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体现于整体的战略规划上,而是落实在了小的战术空间内。张居正死后,他同样受到牵连,至死得不到起用。

封建末期的明朝,四书五经的道德标准高高在上确立为上至君王、下至庶民行为的规范,道德取代了法律,遏制了法制的成长和发育,明后期几乎没有对洪武时期确立的法律做任何的完善和修改。即便有名君、能臣、道德楷模和技术专家,在以道德为精神支柱、忽视技术、法制缺失的体制内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社会前进的动力被一点点的吞噬,直至消耗殆尽。

黄仁宇先生在本书的最后写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救技术之不及”.消耗掉了最后回光返照的能量,1587年,在中国的东北,一个28岁的满洲青年努尔哈赤兴兵平定关东,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征程,第二年,西班牙舰队开始出征……而此时,中国的明王朝正独自走向没落。

姜汝祥博士曾在《经济观察报》中的文章中写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懂得的是,我们的员工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如果我们不在制度上下功夫,而企图改造人性,能打造出多少圣人?谁又是圣人?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改造的是人性!”

空洞的、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杆只能作为精神的图腾,可衡量的、实实在在的制度才是促使我们明确目标、不断前进的跑道。这就是我读《万历十五年》最深刻的感受。

候鸟读后感 篇7

《万历十五年》是我寒假读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红楼梦》,我在读完《红楼梦》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而更多的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而读罢《万历十五年》,我又不得不为黄仁宇深刻的思考所触动,中国社会的管理过多的依赖道德而不是法制,这哪仅仅是明朝所特有的呢?殊不知,在接下来的清朝一直到如今,社会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或轻或重的管理问题。

《红楼梦》是小说,尽管有许多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毫无疑问,小说的情节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是生活的再现与升华,所以里面大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我接下来论述的凭据。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提到过:中国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这一点在《红楼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或者说《红楼梦》当中的人物关系是建立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展开的,随便举一两个例子,比如黛玉刚进贾府,一个“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方面反映了黛玉的心思缜密,深谙人情事理,但更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交流与相处存在的一种隔阂;又比如众人讨贾母的喜欢,泼辣的王熙凤、“佛爷”似的王夫人、正经而又严肃的贾政还有那宝玉这些自不用说,单说贾母给宝钗庆生辰请邢夫人、尤氏和惜春,一个“不敢不来”已经将伦理体系的大家长所具有的威慑力体现出来。

《红楼梦》里面还体现出了一种强烈而又自然的“脸面观”。在《红楼梦》当中,我们能经常听到婆子骂丫环,或是主子骂奴才,而其中经常出现的词就是“上了脸了”,毕竟在奴才或是丫环的心里,脸面与身份是对等的。“上了脸了”,其实一方面是由于身份对他人脸面价值的内心的不认可,而另一方面是对脸面的有无并且多少与地位的直接挂钩深表赞同。

以上所详述的身份、脸面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德的基础之上的,而贾府被抄家,同样也是由于道德,即在道德层面上社会的不认可。而贾家在道德上的失败,归根仍旧是道德治家的的缺陷。

由家上升到国,这种问题就更加深刻并且以新的形式地暴露在社会管理层面,这在《万历十五年》中有较为详尽的叙述。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以历史上极其普通的1587年切入,从波澜不惊的表面深入剖析了时代背后涌动的暗流,而这股暗流,即社会的发展与传统的文官制度之间的矛盾,即将浮出水面。作者在《万历十五年》中分析了这种文官制度的“顽固性”(姑且称之为顽固性)。尽管有身体力行,得到皇上支持且努力想变革,更确切地说,改善各种制度的首辅张居正,但是以一己之力对付“全天下的读书人”,结局可想而知,并且由于张居正侵害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最后死后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尽管有清楚地认识到文官的双重性格,并且努力地折衷调和的申时行,但是作为首辅的他,承担着文武百官的表率以及与皇帝最亲密的大臣双重身份,一旦不能够履行好其中之一尤其是前者,他将自然为统治者或大臣所不容,所以在最后他对立储的立场被公布之后,自然而然地为百官踢出。以上两位首辅一则自起炉灶,希望行政效率的提高,却适得其反,由于严厉的政策导致的高压气氛最终使文官集团破裂;二则从中调剂,恕道待人,来补救文官之间的空隙,但是单单纯粹的补救永远也挽不回这座欲塌的高楼。他们都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试图来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然而文官制度像固执的一头冲向悬崖的牛,虽然这种制度已经愈发暴露出它的弊端——财政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军备的效能极低,腐败问题严重……国家处于这样的困境之中,但是只要人民能安分守己,这种得过且过的日子,文官们并不准备拒绝。

宋朝的这种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四书”上的,而“四书”则是这一个庞大帝国的圣经。“四书”被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所诵习,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出优秀的“‘四书’学习者”,组成文官集团,而大大小小的文官,他们所共通并且共同恪守的信条就是“四书”的训示。毫无疑问,一个人并不可能时时刻刻恪守这些信条,纵然有也不会被时代所接纳,举出海瑞的例子,海瑞在大部分的人心中是一代清官,没有错,他一生为官廉洁,死后只留下白银20两,他是令人尊敬的,但这也恰恰反映了文官集团并不是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相反的,内部才会出现像海瑞这样的道德模范。说海瑞是道德模范,是因为他也是文官制度的产物,并且拥有恪守所有道德准则的信念与勇气,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为官时并不被大家所喜欢。最初制定这一信条的统治者,希望依赖这文化的传统来维持和运转整个国家,但是这种文官制度随着时间慢慢变质,而变质的原因,便是因为人具有阴阳两个不同的方面同时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而仅仅凭借儒家一些简单、粗略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有效实行的原则来束缚人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还有一样事物能够弥补以上所有的不足,那便是法律。如果百官恪守的是法律而不是简单的信条,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但情况并不是这样,法律并没有成为国家被治理的依据,相反地,法律在这个帝国的体现简单而又粗略,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只是由乡间的仲裁来判定,只有刑事案件由官府审理,而官府对于这些案件都有固定的规则,如“杀人偿命”等等。而导致这一情况产生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整个帝国实质上是由大大小小的乡村集合起来的集合体,所以如果以法律为本,实际运行中就会遇到操作繁琐、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等问题;其二是因为现行的法律制度是为文官制度服务的,司法从属行政,那么政府的统治便可以实现一元化,归根结底,这有利于巩固文官的统治地位——这也就是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表为公仆实为主人。所以,帝国的一点烛光并不能带领这个帝国走出黑暗。

然而,并不能就这样否定文官制度存在着巨大弊端,毕竟,它曾作为治国的政策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么这种制度的维持,必定是再也不能为时势所容许,但是许多社会管理问题依旧会存留。

文官制度的实质即为道德治国,回归到《红楼梦》中贾府抄家事件,其中的皇上并不曾正面出现,但我们不难感受到,皇上的喜怒决定着贾府的荣衰。试想元妃省亲之时,家父是何等的荣耀,但在道义上被皇帝否决之后(这一点不难从西平王在转达的皇帝旨意:“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祖德,着革去世职。”),家族很快便衰败了。岂止是贾府,社会上所有家庭都处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处境之中。这不难反映在人治社会中,财产权无法得到保护。反过来说,就是家庭需要法律与契约的保护梅因在其著作《古代法》中提到:”所有社会的进步运动,到目前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而从不平等到平等,从等级制度到平等契约,正体现契约精神即法治精神。从《红楼梦》中体现出的“家”的困境,到《万历十五年》中体现的“国”的困境,我们不难看出道德立家与立国的弊端。由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依靠道德为主要途径来感化他人的道路上,而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律进行社会管理,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候鸟读后感 篇8

今天看了一篇很短的小言,《十五年等待候鸟》,似乎是不太出名的一篇小说,甚至文笔稍显稚嫩,结构有些破碎。也许它只是作者一时心血来潮之作,但是小说往往就是这样,或者阅读就是这样,你真正喜欢的,终究是与你有些共鸣,霎时间仿佛灵魂被击中,旧事浮上心头,仿佛那些青春年华里一起唱过的歌,那些珍爱过的旧物。

这样的一本书,黎璃,裴尚轩,很普通的同桌相爱,他们都相识于鲜衣怒马的少年时光,彼时,他们是优生对差生的怜悯,他们因此在自己生活的阴影下以友情的名义心安理得地纠缠十五年。

黎璃对裴尚轩的情感固然让我动容。

那十五本带锁的hello kitty的日记本上唯一的一句“今年我不要喜欢裴尚轩了”,多么傻,像曾经那个喜欢在满满一张稿纸上写下他的名字,却怕被妈妈发现 ,放学时悄悄销毁的时光;像曾经那个下过很多次决心要和summer划清界限既然他不仁我便不义最终却还是遍体鳞伤。自己喜欢的男生对你说:“你是我的朋友,我喜欢的人你也要喜欢。”仿佛是那个夜晚,是那个聊着聊着就哭了的夜晚,你告诉我,你喜欢一个人,潜台词让我不要再等你,你问我还好吗,是的,我在qq的这头,好不好都会强撑着。那些回忆,真叫人心酸。是不是曾经有一句话叫做,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伤。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纵然离别是不可饶恕的最终结果,可是你们曾相爱,曾经那么心安理得地说,“这是我对象!”你们会霸占着对方那些回不去的时光。这世间最心伤的.怕是单恋吧,若是表错情,其间苦酒唯有一人尝。

若说这部小说的结局,的的确确落了俗套,是的,它毕竟只是一部十万字的小作品。看完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的却是这位让人又爱又恨的男二,柳千仁。

他是爱惨了黎璃的呀!

第一次相见的恨,不经意间的爱,少年蠢蠢欲动的欲望,不可饶恕的罪孽,他背负终身的十字架,不只是他曾经那样的伤害,更是爱与逃避呵。

我猜作者是偏爱柳千仁的,他赋予了他一个完整的成长 ,也让我明白,为什么爱。素来最不喜小说中男女仿佛命中注定般在一起,我喜欢柳千仁,就像当年喜欢《步步惊心》中的十四一样。在重组的家庭中,明明有恨,明明是爱,却总是逃避,又总是被吸引。这样复杂的心情终于在一次独处中彻底宣泄,也为它画上苦涩的注脚。

“为什么爱他?”

“因为我只看到了他给我的温暖吖”

我们曾经以为,自己一定会遇到这世间的最好的儿郎。

却不曾料到,也许自己只是那场相逢中的路人甲。

不是你不够好,只是,那一刻,因缘际会,他的目光只注意了她。

候鸟读后感 篇9

1、每一个人的校园记忆里 都有一个同桌的他 男生 女生 就像天生的死敌 一旦碰到了一起 随时都会爆发出一场战争。

2、错了的作业可以改正,时光却没办法倒流,生命中的`错误没有修正的机会。

3、你要求的一切,我都做到了,我不知道你现在躲在哪里,我会一直在这等你 ----盈风

4、黎璃给裴尚轩的爱情就像迁徙的候鸟,但这一次没有归期。 ----盈风

5、“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人,你当然也要喜欢。” ----裴尚轩

6、他不清楚自己能不能做到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爱一个人,而朋友却能做一生一世。 ----盈风

7、他不爱她,而她只喜欢他,简单得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但是感情又不是加减乘除这么容易,即便用上微积分也解不出所以然。 ----盈风

8、她抬起眼不屑地打量着裴尚轩,说:“如果三十岁你还没有凭这张脸骗到一个老婆,我就勉强考虑一下你这个笨蛋好了。”说完,黎璃重新竖起了课本。

11、也许错过 才让我们将青春记得如此铭心。

12、冷酷的面具,是我害怕被拒绝的伪装。但在你面前,我再也装不下去。 ----盈风

13、“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这个笨蛋!”

14、朝夕相处的同伴,终有一天将各自离散。茫茫人海,未来的人生不断会有新貌替代旧颜,谁能保证一辈子记得身边每一张脸...... ----盈风

15、冷酷的面具是我拒绝别人的伪装。

候鸟读后感 篇10

《万历十五年》,名头很大,总觉得自己之前读过,即使没读过,也考虑到曾经读了《明朝那些事》,或许没必要专门去读《万历十五年》。

也是这次读书会,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包罗万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黄仁宇独特的写法,似乎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伴相生的。黄先生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不得不说他写这本书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许这也是搞研究的科学方法吧。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科学研究最标准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扰法,选择最平淡、无其他因素干扰的一年――开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说研究封建王朝,探询王朝兴亡的本质。其次他选择了不同个体比较的方法,从七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描述了巍然耸立的王朝内部细节。最后是他选择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不掺杂个人主官意志。尤其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描写没有张居正的王朝运转日常,表现出黄先生很喜欢也很善于用侧面细节描写反衬主题主线。总之,黄先生的写法让我感觉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最终两者终能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是申时行的生平,好像在说读书就能够读出个宰相来。我们承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承认每个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当宰相,但我们也要承认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赵恒的《劝学诗》中写到的那样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此,读了“首辅申时行”的章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书就能做大官?申时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知道他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后来当了首辅。他被人评价“老成”,是因为编撰整理了本朝的历史,其实可能就是眼界开阔些,经验丰富一些,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说还差一些。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毫不影响他的仕途晋升,毫不影响他拿几千年来的经验稳住当时的王朝。真真的应了《圣经》里那句话“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

第二个问题是京官就能管天下?这一章节里也介绍过,申时行之前的大多数首辅,都是终身在京为官,从未到地方上去任职,这不得不令人怀疑,没有基层经验能够管理好国家吗?且不说我们现在常常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拿秦朝和宋朝来说,商鞅是变法前实地查看了秦国的风土人情,王安石年轻时不愿做京官只愿做地方县官,莫非这只是谋划改革、胸怀大志的官员的特质?

第三个问题是个人人生规划到底应该是什么?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国家体系比封建王朝完备许多,当然也还能看出不少以往传统的痕迹,毕竟我们的历史上下五千年,还是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所以,个人的人生规划,还是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同时要把握现实需求,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说我个人,作为研究所行政管理的一员,如果仅仅停留在以往的“身份管理”上,学习晋升级别的政策制度,必定跟不上时代,必须看到现在是人才引领发展的时代,沉下心来到科研一线看看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才是正确的成长途径,才能找到正确的管理方法。而且,黄先生已经教了我们方法――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探寻单位运行的细节――下面要做的就是用实践检验真理了。

最后呢,还想跟大家探讨交流一个问题,万历皇帝是“活着的祖宗”,而我们目前的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祖宗呢?面对这样的祖宗我们又能够采取什么办法呢?而这样的祖宗的存在,到底预示着什么样的王朝发展局势呢?

候鸟读后感 篇11

黎璃的掌心有一道疤, 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 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 永不磨灭。外表的伤痕也许可以随着时间渐渐淡化,真正难以痊愈的却是心口上的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口的伤慢慢腐烂,直至残破不堪。

黎璃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来喜欢裴尚轩,尽管她每一年的新年愿望都是“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了”,然而感情不是自来水,说开就开说关就关。十五年的时光,让黎璃的爱一天天加深,所以,在时间的长河里,黎璃从来没有踏进同一条支流。

难道等待就是暗恋的宿命吗?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青春去守望,去憧憬,去期盼一个一个也许一辈子也不可能的人?这样的爱是否太过卑微?太过失去自我?

很久以前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就被黎璃这种纯粹的爱所感动、所震撼。她可以爱得如此纯粹,不掺杂一丝一毫的杂质,全心付出。同时。我也为她感到不值,感到遗憾。她花了十五年的时光,从十四岁到二十九岁,用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来守望那个看不到她的人。都说不离不弃,是海誓山盟折射于现实的写照,但是不离不弃却是如此难以做到。我不知道爱一个人是否值得为他付出一切,是否应该爱得失去自我。但是如果在感情里都没了自我,那我不知道一个人还能用在哪里寻求一个全新的自我。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有打开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可即便知道下一颗是苦涩,还是应该放进嘴里,因为那是青春的味道。我们每个人在青春年华之时,都会有那么一丝怦然心动的感觉,散发荷尔蒙的香味。那时的我们还年少,很多事无法说出口,所以我们去追逐,去等待,渴望对方发现自己的好。但是,很多时候等待往往是无疾而终的。

难道等待就是暗恋的宿命吗?等到对方看到自己?哪怕只是一句暖心的话语即可满足吗?哪怕只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便足矣吗?

朝夕相处的同伴,终有一天将各自离散。茫茫人海,未来的人生不断会有新貌替代旧颜,谁能保证一辈子记得身边每一张脸......

流年似水,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等待。

也许等待就是暗恋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