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协和医事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28

协和医事读后感。

经过OK语录网编辑的认真筛选和归类这篇“协和医事读后感”呈现出更好的质量,大家一口气读完作品之后,想必都有很多想说的话。 发表读后感可以拓展我们对作品的观点与感受,享受阅读的同时也别忘了分享这篇文章给身边的朋友哦!

协和医事读后感 篇1

平时很少有机会好好地读读书,最近得到一本好书——《协和医事》,认真读了一下,的确是获益不少。《协和医事》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

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作者尤格,真名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联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部。毕业后赴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抗结核药物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基因治疗研究两年。

2002年回国后投入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的临床开发。现居北京,任职某制药公司。协和是她的母校。

她没有按照历史的顺序列举史实,而是以情感为基础叙述过去的事件,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和谐,使之既可读有思辨。

读了这本书,我最感触的是协和医学院的创新精神和领导精神,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是不容易的。协和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注定了它的不平凡,也是靠着这些方针和制度,才能从其中走出如此众多的医学人才。

八年的学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八年制包括三年医预科,其课程重点为物理、化学。

生物学和数学,还有中文、英文及第二外国语、选修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巩固丰富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中国医学院中首创的制度。

开办高级护士学校。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具备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和师资的内容,因此同时开设高级护理学校和医学本科。对于刚刚脱离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来说,招收女学生的决定是大胆的。

学生名额少,选拔严。为了培养高层次的一学人才,协和一直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每年招收的一学生和护生不超过30人(1935年医学生最多32人,护生最多21人)。医学生入学后还有严格的淘汰制度,特别是在第

一、二学年,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健康等原因而留级或转他校者,往往占入学人数的1/3或更多。学生的录取不仅凭入学考试的分数,还要参考其医预科的学习成绩和推荐情况。学生对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不仅是以大考为基础的,更是以定期考试和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态度的观察为基础的。

用英文教学。协和式飞机自成立以来就明确表示需要用英语授课。原因是英语可以直接吸收世界医学知识,也是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学生所用参考书主要亦为英文,早期在学校中占多数的外籍教师不可能用中文,而只能用英文教学。

病人的病案、处方、化验报告等亦用英文。因此学生必须得能听、讲、读、写英文。

办进修教育。除了培养本科生外,继续教育(医生和护士)也是我校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从学校开办至被日寇侵占时为止的二十余年间,曾在协和进修学习和工作过的有二千余人。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院、医院和卫生部门,少数来自国外。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在临床前期各基础学科或临床各科、各部门进修学习,时间长短不一,数月或一年。他们进修后多数回原单位工作,少数被本校留为正式工作人员或教学人员。

我国有许多人成为了成功的医生或医学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制度。在医学本科的最后一年(第五年),学生们去主要的临床科室实习。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直接负责住院病人的诊疗工作。

他们要对病人“每天24小时负责”。实行毕业后继续培养的临床住院制度,每年聘用一次。三年或四年后可任总住院医师。

由于编制限额,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师的“人选”都要经过相当激烈的竞争,成败取决于工作成绩。住院医师任期完毕即可定向发展成为专才。

聘请客座教授。 协和的另一个重要制度为客座教授制度。每年邀请欧美国家多位国际知名权威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一般为期一年。

从开办之日起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一制度一直连续执行。这些学者教授的内容包括临床前基础科室和临床科室。他们不仅加强了师资力量,还介绍了各学科的新进展,传授新技术,培养年轻教师,开展新领域的科学研究。

这对于提高和保持学校的学术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这样的政策和制度将不再一一列举,但总而言之,是全面细致的。所以我认为,任何一个单位要想发展得又快又好,首先要又正确的政策和路线,然后要建立全面、详细、合理的制度,然后只要能够落实,其余的自然会来。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肤浅的想法,今后我需要做更深入的思考,其中的文字不一定值得推敲,有权成为我自己的读书笔记。

协和医事读后感 篇2

连续一周拜读完前辈的《协和医事》感慨颇多,特别是协和的教育模式让我对医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书育人

教学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强调“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辩证法、对立统一”

一、整体、开放的思维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结合未来的实践培养以提升学生在医学领域的悟性,也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创新思想,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完成项目攻关的优秀人才,而非具有医务劳动能力的普通医务劳动者。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反思反观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已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培养人力,这是典型的形式教育,是对教育浮躁、急功近利的表现。人才的培养应以发展观为基础,重点是为学生建立一套科学的,发展的,自我成长的道路。学生有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基础学科水平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展高度和悟性,什么样的悟性又决定了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社会发展离不开进步和创新。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领魂。"

再看协和的育人,协和在育人方面,提倡有序的竞争,建立和谐的竞合关系,而这种关系也符合物竞天择的社会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快了医学发展的进步。在竞争中,中国共产党要努力走发展进步、优胜劣汰、合作共赢的更好道路。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的"三严"是严格的定义了医德的标准,为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工作订立的行医规则。

严格的师生制度确立了教师和父亲一样对学生负责,学生和孩子一样需要服从老师的指示。

反观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进了高校要做"四有新人",有旷过课、有挂过科、有恋过爱、有上过通宵,可以说这些学生是存在着严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错误。不仅不能建立起正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而且不能为恶、错、不能做的事情建立起竞争与合作关系。

再看老师,多数老师是只教书不育人,老师上课来了,下课走了,路上学生碰见了老师不理不问,老师碰见了学生不要说叫不上名字,是自己的学生,十个有八个认不出来。在过去,老师和学生是第十族的关系,明朝大儒方孝孺便被灭了十族,因为学生是老师思想和知识的传承者,我们不是有句俗语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都说明了老师和学生本应该的社会关系。现在这种关系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如果考试不及格,你可以给老师吹秋风,送点礼物,如果考试不及格,你也可以通过考试。

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学生腐败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代比一代差。

对于医学的教育,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协和所教育出来的医学人才,也需要人力,不论是牛刀杀鸡还是鸡刀杀牛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医务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才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大利用、才是正确的。

协和医事读后感 篇3

这是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么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1917-20xx)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作者讴歌(本名常青)曾是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的一位毕业生。我不是学医的,本职工作和医学也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出于对协和的好奇和对三联书店的崇拜,才买了这本书来看一看。看的过程中,并不觉得枯燥,而且还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同时又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书。看后最突出的感觉,都集中在了一个严字上。

严体现在协和对医生的选拔培养上。从1917年协和开始招收医预科学生,前后大约十年的艰辛努力,换来的第一届协和毕业生只有三人。到了后来,即使招收学生增多,整个学校的学生总数加起来也常不足一百人。校园里的老师比学生多,是一个稀松平常的现象。协和的老师们,已经习惯去带领这支以一当千的精锐之师。如此苛刻的宽进严出,培养出来的医生又岂止以一当千呢。

严体现在协和对年轻人的行为要求上。这点尤其在名医、大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张孝骞查房的严厉会让学生吓得直哆嗦,在他手下做总住院医一点都不能偷懒,内科所有病床的疑难病例情况都必须了如指掌,对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倒背如流,这样才可能不被张主任问倒。林巧稚如果在查房时看不见实习医生,就要问实习医生去哪儿了。有一次,她甚至亲自拿了一个手术标本去找已经由妇产科转到内科实习的学生,让他看他管过的病人的手术标本。吴英恺要求年轻的外科大夫切皮是一条完整的直线,缝合每一针和每一针必须均匀流畅。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这样严格的名师带出的医生不仅会学到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更会受到导师思想境界和人格风范的感染,将来注定会成长为一名好医生。

严体现在协和对规章制度的一贯坚持上。内科大查房在协和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医学院创建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协和典型一景,基本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是选择病例;第二步是准备病例汇报;第三步是病例汇报;第四步是自由讨论;第五步是大内科或专科主任总结性发言。几百名协和医生集思广益,百家争鸣,为一个病人会诊,解决病人诊治中的疑难问题。如此高水平、如此热烈的临床病例讨论景象现世罕见。这五大步骤坚持了八十多年,每一个环节都认真严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绝无后来学术沾染上的浮躁、作秀、走过场的色彩。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令不少圈内人惊叹,并被它背后散发的力量所震动。正是协和人视做学问为命根子的信条,正是组织者理想主义的坚韧,让这一制度历经八十余载而生生不息。正是这种坚持,成为成就协和的重要原因。

其实,严还体现在协和的其他好多方面,由于看得也是囫囵吞枣,在这里难以一一赘述。联想到我工作的企业也经常把严字当头挂在嘴上,可我们的严不具备协和的那种魂,是机械的、冰冷的和运动式的,所以其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只能是有限的。

摘抄其中一些精彩的句子,算作对自己感触最深地方的记忆。

1、公平诚实地去赚你能赚到的钱,尽可能地攒住钱,然后尽可能地给出去。

2、钱要用在关键拐点。

3、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招聘最好的人,并让他们开心。(孔宪铎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

4、三份治疗,七分护理。

5、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非常重要的是准备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

6、教育不能再是把水桶灌满,而要把火点燃。

7、出成果和出人才这两个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重视出人才,才能不断出成果。

8、多看、多思、多帮,最后达到多能。

9、使一个人成功的是天分加努力,使一群人成功,是科学的系统。

10、智力弹性。

11、满足是一切学术堕落与退化的原因,不满足是一切学术发展与进化的秘诀。

12、生命的泉,即使拌和着血和泪,也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淌。

13、病历是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财富。

14、从事物的联系性、整体性看问题,以矛盾统一的观点分析综合,注意时空的连续性和扩展,动态地观察和看待问题,注意共性与个性,学会对比分析、综合推理,处理好观察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原有知识和经验的运用。

15、如果医生不对自己有所要求,医学就不会发展。

16、有一些人,他们有不错的想法,但由于不够专注,这些想法也就渐渐被遗忘了。

17、虽然我的白大褂是洁白的,但我的内心是不干净的,主治大夫虽然弄脏了白大褂,但他的心灵是干净的。

18、病历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己的笔记。必须让别人看的准确、明了、舒服。

19、一个好医生,仅有水平是不够的,还得愿意承担一定风险。

20、医学本身其实是不难的,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内科处方,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但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尤其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好医生,恰恰是医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起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那种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那种对病人的深切同情心,那种看似在重复劳动中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甚至是危机来临时的那种勇敢,都不是医学知识本身所能教给你的。

协和医事读后感 篇4

协和,在还是孩提的时候就已经略有所闻,不过在我们那边偏僻的地方来说,也没有人去过协和,甚至没有人见过协和的人。但是对协和,我一直保持着一种崇拜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协和是中国最高的医学殿堂。虽然至今也没有见过协和的人,更不用说到过协和。 最近喜欢到丁香园逛逛,看到前版主把这本《协和医事》上传,怀着对协和的崇拜,我把这书下载了……

楼主说,这书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兴趣可去买。很遗憾,我没有做到。我舍不得删。这书,好;这书,有感情;这书,不只是书,还是情感的传递。

协和医事,看完也没有究竟没有说过医术,用里面的话说,医生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医德。老协和的医生就是拥有双高峰的医生,就是现在所需要的能够处理医患关系的医生。不谈他们,他们是我们所需仰望的,却不可再企及,至今我也没有遇到过所谓双高峰的医生,也许这并不能埋怨自己的运气不佳,也许这个国家对这些人也是可遇不可求了。不是我对医生绝望,也不是医生的医德不够好,只是在这种医疗环境下,治病的医生有,治病人的医生不敢有。这就是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常有,却没有成为的千里马的条件。 千里马,我也知道,也承认,我不是一匹千里马,所以我倒愿意自嘲一下,我不是一匹马,哪来千里马。想想以前协和医学院是怎么一回事,老师比学生多,能够想象吗?再想想,平均下一年只是培养不到20个医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放到现在的社会,老师比学生多,一年毕业不到20位医学生,那不是浪费资源吗?那么多农民子弟,为什么你老师就不教多几个学生,教出来的医生多了,也好造福社会,我们国家医生比例在世界上还是倒数的呢。这是善意的建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或许吧,某些人以为一个老师带的学生越多,就越能造福社会,允许我从好的方向想,总不能把我原本没有机会读大学的机会现在得到了,倒去说他们的坏话,所以,大学该扩建扩招,一个班只要教室允许,多少人也无所谓,越多越好,我就是在这种上大学最容易的时候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医学生。我们班多少人,说出来一直是让人惊讶,也让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心里爽了一把,原来大学还可以这样快餐式啊,真正地适合时代的发展。我们班到底有多少人,想想读书时候我们最大的教室能装多少人,大概就是那个数了。人多力量大啊。

说回协和,协和正因为小而精闻名。协和出来的不仅仅是医生,是医学家,是心理学家,是学者。协和影响的不仅仅局限于协和这个地方,不仅仅只是北京,而是全中国。当时这么小小的一家医学院,却能引导一个大国的医学走向。这应该值得某些人思考。

不谈某些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不管作为医生,还是作为医学生,总免不了让自己去想想愿景,现实实在是有差距。谈谈我自己。曾经我对医生这职业是没有抱有一丁点兴趣的,后来由于某些缘故,我选择了医学。到了这大学来求学,这里的外在环境真的是出乎意外得好,整洁,宽敞,干净,相对来说,内在环境就相去甚远。我也承认,我这个人的惰性是随环境而波动的,这里让我的惰性呈指数性成长,远远大于我的积极性。

书上说,老协和的那些老医生相当怀念在老协和的日子。虽然在那里,他们的脸被人嘲讽为“协和脸”,缺乏阳光,缺乏笑容的脸,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但是他们在病人面前,又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笑容可恭,认真负责。现在,医院的我们,恰恰跟他们相反,我们在病人前才是有一张“协和脸”,情何以堪。

虽然以后我也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但起码我现在的梦想,当真是踏踏实实地成为一名好医生。但愿一路上没有阻扰,而且有一批志同道合以兄弟相称的朋友。

协和医事读后感 篇5

其实是先想到后读的。自从我知道了301医院曾经是协和系统的医院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西医的博大精深。看看我们国内最好的几家医学院,其实都是有西方人直接过来开办的底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协和医科。当年办校之初,暂时不提谁出的资,只说办学的目标:建立一所中国最好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医学院。它的确做到了。第一任校长是一位当年只有28岁的美国医生麦克林。在组建这个医学院的时候,真是任人为贤。事实证明,懂事会没有选错人。六年之后回国,这位当年年轻的大夫任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内科教授。(不再多述他的事情,这里只作个简短介绍)。协和医科自从新中国接管以后,就不可能和过去一样与西方的医学界有直接的联系了,可是协和医科培养出来的大夫们,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市甚至全国的医疗机构的建立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协和东院,西院(301),都是中国西医的最高水平代表。

我为什么在看了不少中医书,发现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以后,开始说西医博大精深? 因为了解。或者说,真正开始了解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这个土地上的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一切,是在不断的吸收外来的成就和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其实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我们和他们,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中国文化没有吸收并蓄的能力,就不会有一个延续的发展和灿烂的文明历史。而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个灿烂的文明史。西方文化,也是具有吸收并蓄能力的文化,并且这个能力非常强劲。也许任何一个文明在某一个时期,都会像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吸收外面的东西。也会像春天的万物,勃勃生发。我只想看到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展现出如此的生机。

协和医事读后感 篇6

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协和遵守规章制度的要求。协和的内科大查房从医学院创建至今已有8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协和典型一景。大查房的五大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认真严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绝无后来学术沾染上的浮躁、作秀、走过场的色彩。

正是这种坚持,使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令不少圈内人士为之惊叹,并被它背后散发的力量所震动;正是这种坚持,让这一制度历经八十余载而生生不息;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协和。

读《协和医事》感触最深的是给病人以温情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设置,就不能称为一流的医院,它呼应了现代医学的全面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性病,显然受心理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治疗要进行综合治疗,社会治疗是一方面,是说“治人而不仅是治病”。

我们的工作人员应该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我们是否应该知道病人在医院就诊后是否就离开了?医院是否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有没有困难?病人能不能交费?

病人能不能和医生配合?信不信医生?吃不吃药?

只有了解这些情况,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医生来说,最有帮助的事情是随访、病历调查和探亲谈话。

协和有三宝:图书馆、病历和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合作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文献,而老师只是告诉他们方法,判断他们努力的结果。

当时协和图书馆是中国最好的医学图书馆。各种最新、最权威的医学书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所以,协和的学子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在中国,还能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实属不易。病历,是一个医院真实记录病人病情的文字记录,在协和,完整地保存着从开院到今天几乎所有病人的病历,几经磨难,都没有销毁一份,甚至在抗日战争末期,日本人要失败了,最后想毁掉协和的病历,都没有得逞。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并非死于肝癌,而是死于胆囊腺癌。癌细胞侵入肝脏阻塞胆管,扩散到肺、腹膜和肠。因为在协和医院的病历中,仍保留着当年尸检的病历结果。从病历里,我们还知道了许多名人不为人知的“秘闻”,包括梁启超被错割了“腰子”,少帅张学良是如何戒毒的,甚至有冯玉祥将军因腹股沟疝住进协和医院,手术时坚决不用麻药,说我是军人,岂能怕疼?

真的,如果把协和病历稍加整理,一部长长的电视剧就出来了,而且,肯定很吸引人。当然,票房好收入就高了,稍带着捐点钱给协和也是应该的。或者说,今天中国的洛克菲勒在我们自己的医学教育上花点儿功夫,撒点儿银子,那将是惠及后代万世的。

住院医师管理制度是医院对住院医师各种医疗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协和医院的住院管理制度应该是最严格的。比如,要求实行24小时居民值班制度,居民不准结婚,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没有人情味的。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情却深情的严格制度,在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同时,却只牺牲了医生的个人利益。

所以,选择了从事医疗工作,就选择了放弃你的部分个人利益,你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为你今后从事的事业负责。我们不难理解,协和医院著名医生林巧稚为何一辈子没有结婚。这是一事业为先的女人的选择。这是协和式飞机医生的情感和博爱。

虽然我不是协和医院的一员,但我国的每一位医学生都是我国医学事业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协和精神,弘扬协和品质,为国家的一疗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人民服务。就像感动中国的华益慰一样,他真正为社会奉献,让伟大的医生有灵魂,让和谐的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