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09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模板10篇。

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

从微信上分享了一篇文章《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写的是百岁老人杨绛。读完此文,我当时在微信上留下的感想:

1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谓的围城,不出去不知道天地广阔,不进入不知道围城里的微妙。

2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人,说不定清扫厕所的就是一代文豪。

3该知难而退就顺势而为,因为心不所属。

杨绛对于我来说年轻时知道她是文学家,但没读过她的大作。知道钱钟书是她爱人,当年《围城》火爆影视时,偶尔看看,但也没读过钱钟书的《围城》原作,只是记住了他的那句名言: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写感想第一条的时候想到的是不仅婚姻是这样,包括事业和人生,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多外表光鲜的职业和人生,内在都会有不堪诉说的难言之隐。感想第二条是看到“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特别感慨,人都有落魄的时候,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同时看人也不能以他此时的状况,看他将来的地位,因此要善待他人。感想的第三条是看到,当年费孝通追过杨绛,而杨绛最终选择钱钟书。此前我知道费孝通是个大家,但不知道他和杨绛是同学,而且追求杨绛。杨绛即使在钱钟书去世后,还让费孝通“知难而退”,心不所属,即使再锲而不舍,结果也是枉然。所以有些事还是顺势而为,不可

偏执。

年初四,又分享《百岁老人杨绛,做主的是人,不是命》,这是一篇摘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短文。之前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只是初二的感慨,感觉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就又分享了。有同事看后问《走到人生边上》,好想读完如评论家所说,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奈何阅历浅,无法体会大家之美。问我读过吗?我确实没读过,上班后同事,就把一本商务出版社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拿给我,我也是N年后看这种纯文学的书籍。

在现在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读书,是人生一大快事。之前,看书主要看些有关电子软件,工作需要的技术书籍,很少看这种纯文学的。用两个晚上囫囵看完了近200页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笔者用通俗易懂的笔调,将自己近百年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不掺杂各种说教又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观点。杨先生认为人有灵魂,人有个性,人有本性。灵与肉斗争与统一。命与天命,天命不可违,但可以通过自己改变命运,当初宁当教员不当校长,是她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她相信命运,也相信鬼、神。对算命先生也不是不信。同时她对孔孟之道很推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的本性是天生的;顺着灵性良心为人行事,就是该走的路。。。。。。应该时时刻刻顺着自己的灵性良心。”整本书她都在表达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或者是朴素的唯心主义。这种思想,没有掺杂那种经过各种说教的唯物论。

“初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妈妈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婴儿长大,能听懂大人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欢;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待到小娃娃知道“自称”我时,孩子开始有“我”,各种罪恶都渐渐露出苗头来。”(P34-36)

由于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没有说教,只是表达她自己的内心记忆或者是对生命的理解,恰如初生婴儿“天使微笑”一样,发自内心。也许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就是指的这个。

这本书,对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读到的人不多。

“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他们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们不是几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科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这么坚定,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境界。他们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2

这个星期读完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让我感动不已。我现在20多岁,正是人生的最好时候,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能三十而立,如何能够成就自己人生的辉煌,很少去想过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人的价值,灵魂,命运。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年纪,能够接触到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我是幸运的。

杨绛写这本书时在2007年,当时她96岁,现在是2018年。转眼间,她的丈夫已经105岁了。说实话,我带着一种敬意去读这本书。然而,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杨绛虽然年纪大了,但她睿智、乐观、幽默的性格和心态早已出现在报纸上。

人们看不出这是百岁老人的笔触。我敬佩这样的作家。

记得在前沿中杨绛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如果我再往前走,会不会什么都没有?当然,我的尸体已经火化了。不,我的灵魂呢?

灵魂也没有了吗?”这就道出了她想讨论的两个内容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另一个是灵魂存在吗?生命的价值,生命,为了什么?

有的人为名,想要流芳百世。有的人为利,所以才会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老人认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她说:“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而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所以,只要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那另外一个内容,灵魂存在吗?还是杨绛先生相信灵魂不朽?她在文中说:

““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看完这段话,我们也有点糊涂了,因为她并没有明确的说相信灵魂是存在的,但是结合她对于人生价值的看法,我们应该能猜到老先生的一些想法,因为她说:

“只要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能够理解老人的一些想法。如果我们想寻求生命的价值,我们就必须有信念。那信仰到底是什么东西。

有人说:“信仰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人们信仰上帝、宗教和政治理想。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信的是真的,是能够指导自己内心的。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也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就是不迷信。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关于信仰的话题还是太大了。我觉得我没有能力说清楚。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还是有信仰好一些,那样就不会迷失方向了,信仰可能是不能被这么具体说出来的,但是它是对真理,信念的一种认同。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同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这是我应该相信的。

感谢读书,能够让我有机会能和众多的智慧者沟通,在岁月中逐渐沉淀自己的思想。

因为灵魂不灭,信仰不息,我们也有无尽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

作者:冯金虎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3

读完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女士写的《走到人生边上》,除了一阵阵的敬佩,还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站在二十岁的风华岁月里,许多事我未曾经历过,许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许多人事我仍不懂处理。许多许多都是未知……但活在当下,勇敢接受锻炼吧!在锻炼中成长!这样,或许当我走到人生边上也能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4

假期有幸读到了《一个偏见》这篇杂文,深深为钱钟书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与幽默含蓄的谈吐所折服,于是又拜读了《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刚一读,立刻“眼不释卷”,花了三四个个小时,总算是粗读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可是又很富有哲理。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可是了,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可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我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可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可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并且小题大做。可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欢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欢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欢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教师。”

我认为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5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6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7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的创作,前半部分的自问自答的形式,先探讨了神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书的大前提,如果不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不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那么之后的灵魂、命运、信仰等问题根本无从谈起。接着杨绛先生对本书所谈的“人”进行了界定,即人世间每一个具体的人。并且每次谈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都会先进性定义,如“灵魂”、“个性”、“本性”、“灵性良心”等。并且有问有答,内容层层递进,绝没有随意的篇章,逻辑严密清晰。这本书不是学术论文,但是杨绛先生却依然以作学术论文的态度和严谨对待。

如果问及崇拜的偶像,我必答杨绛先生无疑。在她身上总能看到闪光点。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杨绛先生一生在探寻的'过程中审视自我,关注内心,不让生活拿走自己的想法,磨平其棱角,还要保持对自我的肯定与欣赏,保持对人生的。努力与坚持,所以她的人生自带光环,闪闪发光。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8

走在人生边上,除了年龄,还有灵魂。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成。希望将灵魂洗净铅华然后“回家”,对人生来一次深思,对生命进行拷问,到底我们匆匆忙忙来往真正的意义所在何方。

之所以会为人是因为“灵性良心”,杨先生,百岁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为人的定义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灵性良心”就可称人。所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能容忍、容纳很多其实不配称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论看到了,人初生为赤子时的纯白,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努力去纠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东西。而我认为“性恶论”更加符合对现下人的认知,人性里最多最广泛的是灰色地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次才是纠正。人,生来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来修修补补。这艘船上有“灵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风浪的大海上,这一点点的东西要经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验,风平浪静时见不了可贵,最可贵处当在漆黑夜里的狂风呼啸、海浪夺命中。

作为掌舵者的自己,当时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9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时候写的,写了两年。

我惊叹于先生在九十六岁的高龄思维还如此清晰敏捷,书中的引经据典想必是阅读了很多的书籍,查阅了很多资料。

想来或许学习、阅读和思考是保持大脑活力的良方。

读过杨先生的《我们仨》,知道了学者之家的一些趣事,不禁感叹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学者也有着平常人家的家庭琐事和乐趣。

在我看来,杨先生也是乐观之人,虽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遇到没有太多生活常识的钱钟书,也能挽起袖子做羹汤,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娇小的身躯散发着强大的力量为他们的小家遮风挡雨。

《写到人生边上》是杨先生对生死、鬼神、人的本性以及灵与肉的思考,杨先生找来很多的资料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却可以引起读者的很多思考。

在书中杨先生说到灵性良心不能压倒血肉之躯,只能适度让步。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的倒也不少。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

有些人虽然有各种欲望,但是为人却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活得很坦然。但也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着良心去坑害别人,这就是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

杨先生也相信人性本善,所谓修养就是凭借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坚定。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的机会来修炼自己的,尤其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充满金钱诱惑的社会。克制蓬勃的欲望,真是非常需要定力,这种定力也会根据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变得更加的坚定。

但是杨先生也说灵性良心完全消灭肉欲,可说办不到,这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人性。

杨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的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这给我一个很好的提示,真的遇到思考不通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放一放,人生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只是人之愚昧岂能参透生命的真谛。

如此看来,所有的疑惑倒也可以如实的去面对,往后走一走再回头看或许也能找到答案。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就是先生的大智慧。

先生一辈子经历很多的苦难,面对很多生离死别,却如此通透的看待人生,这是如何的豁达。读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为了能获得智慧,让自己在面对任何阻碍和困难的时候都能像先生那般从容的面对。

即使过程非常的难受,结果或许也不尽人意,但是把它当成自己锻炼灵性良心的道具,这就是另一种境界。如先生所说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

这本书最后的注释,讲了几个平常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我特别喜欢劳神父的故事,当我看完这本书还把劳神父的故事讲给七岁的儿子听,对于他将来是否能记住我不做期待,我只是想通过讲出来而让自己更记住这个寓意深长的故事。

杨先生九岁那年,劳神父送给她一盒用十八层废纸包裹住的精美糖盒的寓意,虽然杨先生说她到九十岁才明白劳神父的心意,但是她到九十六岁仍然能记住劳神父给他讲的故事,并对九十年前的过往记忆如此深刻,说明这件事本身在她的人生中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位智慧老人在晚年的思考,虽然对于中年的我们来说人生还很长,但是从先生这些自问自答中我们能获得一些认知,让自己对生命和自然充满敬畏。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0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时的著作。鬼神,灵魂与肉身这些在中国民间中议论千年不断的东西出现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一个是灵魂的去向。

杨绛先生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这两者在同一个个体中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懒,贪,色等七恶,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所以这两者相遇时,人就会出现各种烦恼忧虑,若处理不当自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而当人的肉体经过千锤百炼拥有足够的灵性良心时,人就会要求自己不断的完善自身,驱动自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因为人肉体上的磨练会得到灵魂价值上的累加,灵魂的价值长久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