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大鱼海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2-02

海棠读后感五篇。

海棠读后感 篇1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恐怕周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说到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我就不多阐述了。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们看各种张学良的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直性子人,甚至可以说相当单纯,这种性格的人处于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是很容易出事。

比如说中东路事件,老蒋说,中东路是不平等条约,你张学良要给我把路权从苏联人手里收回来。张学良根本不多思考,OK,既然领袖要我做,那我就做。根本不看当时东北军有无实力与苏联抗衡,也不考虑蒋介石此举是否有削弱东北军实力之意。结果呢?仗打了,输惨了,当初老蒋允诺的种种帮助一分一毫没有看见。这一仗东北军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同时东北军的实际战斗力被一旁观战的小日本看在眼里,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不要说换成老帅张作霖,就是换成任何一个其他的军阀,都不可能对蒋介石的命令如此言听计从的。随后爆发中原大战,即便吃了老蒋的暗亏,但是张学良并没有记仇,还是从大局出发率领10万大军入关调停,让蒋介石得以坐稳的位置,也让老百姓不再受战火的涂炭,更让中国维持了统一的局面。由此可见,张学良绝对不是一个虚伪的唯利是图的政治家,他是一个不计私利从大局着想的人。

回到西安事变上来,当时的张学良身背国恨家仇,头上顶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心情可想而知。而蒋介石调东北军去西北打仗,一方面东北军远离乡土士气低落严重受挫,另一方面蒋介石不停的催战而丝毫不顾华北面临的危机。是中国人继续打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这个问题如果让其他的政治家们想,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是在单纯的张学良这里,没有其他的答案!简单的人往往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西安事变过去好久了,现在有些吃饱了撑着的人发出种种非议,他们就想不到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么蒋介石当时势必调“中央军”精锐到西北打红军,双方如此消耗下去,到了七七事变之时,面对日军的突然侵略,我们中国人拿什么抵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是张学良将军用一生的命运挽回了局势。再次回到我的观点,就是张学良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是合格的中国人!

海棠读后感 篇2

再识张学良,是在读了长篇纪实小说《张学良的幽禁岁月》一书之后。它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在改变历史进程之后,身遭恶运,历经半个世纪幽禁岁月的人生实录。它交织着成功与牺牲,光辉与惨淡,感奋与忧郁,布满着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书作者在广泛研究与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以“西安事变”为开端,细腻的描绘了张学良这位身威赫赫的将军和重要的政治人物,从发动兵谏到被蒋介石长期幽禁的半个多世纪复杂而神秘的经历,着力描写了张学良的性格与心态,挖掘了作为将军的张学良和作为囚人、隐士等的张学良在不同生命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精神。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熟悉一位历史英雄,同时亦可以走近一位伟大的受难者。本书采用年代而叙的方式,牢牢围绕张学良的活动,记叙描述了他与蒋介石的政见之争,他与宋美龄、宋子文、张群、张治中、戴笠、蒋经国等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关系,他与周恩来、杨虎城结成“三位一体”的内情,从中还可以看到国民党上层团体的复杂背景,看到张学良仓促放蒋的真实心境和后来东北军的悲惨命运,同时亦可弄清蒋介石为何要杀杨虎城而对张学良施以长期幽禁,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张学良的'性格、志趣、爱好。

最为感动的是他与粉红知己赵一荻数十年如一日的坚贞爱情,这从台北《联合报》发表的关于张学良与赵一荻女士正式结婚的新闻报道就可以看出来。三十载冷热岁月,当代冰霜爱情少帅赵四,正式结婚粉红知己,白首缔盟夜雨秋风,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还有他绵绵不尽的乡愁和回回故土之心.......这是一部详叙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真实生活的纪实小说,书中的人物情节都源于事实,同时又有符合人物思想性格逻辑发展的艺术构思,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意识形象,或者说是形象化了的历史人物。

海棠读后感 篇3

以前总认为心花就是“新花”是人们物质上的美好东西,应该是那种充满传奇的东西,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直到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懂得什么是心花,心花的含义是什么。

心花,顾名思义,乃心中之花,是心里那最美丽的一朵花。心花是藏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人们碰不到它。

鲜花都是在特定的季节开放的,心花也是一样,它也有特定的季节,只不过每个人的心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罢了。

但是心花一旦开了,便开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姿。

心花一开,便让人们的所有的烦恼都忘却了,可以把整个世界都装在自己的心里,这样一来,心花才算是真正的`开了,心才是真正的大了。

很长时间,我都在想,如果自己的心花开了,那我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的心花直到现在还没有开。

好想让自己的心花现在就开,因为,我特想看到自己的心花开放时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说是有点迫不及待了。

海棠读后感 篇4

以世界为眸,静观心花,以心田为花,坐观天穹。

——题记

梨花木莲彼岸花,樱花以世界为眸,静观心花——读《心花开了》有感昙花虞美人,世间的花的种类可谓是一个未知,目前已经统计过的花种已经是让我琳琅满目,望着这些或意境或柔情的花名,我不禁感叹世界的美妙和物种的神奇。或许你身边不经意瞥过的小花,也有一个诗情画意的美名,或许那些美的倾国倾城的艳朵,也是那些野花的姐妹。无论是单朵的娇艳还是花絮的朴素,都有各自引人之处,花如是,心花亦如此。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心猿意马,心无旁骛,关于“心”字,百度可不缺关于它的词组,我们的胸腔里,也真实跳动着一颗活力满满的心脏,只是真实拥有并不一定可以轻而易举的打开心房,不去用心浇灌是开不出心的花朵的,即使你用尽全身力气,也不一定会见到最阳光的心花。

一花一世界,一心一境界,这颗心若是用真诚的溪水浇灌,必将开出最纯洁的花朵,无色无尘无染,只有最纯净的氧气供应着心的呼吸,简单的呼吸,没有杂念杂尘。

植物有花,心房又何却?只是植物上的一抹明媚可以用双目去看到,而心上的一丝纯净,则是无色无味的,人不够细致的双眸,是看不到的,只有心的瞳孔,在过滤过纤尘万染,拿下它的面纱之后,才可以看到心花怒放的情景,那是无限光芒闪耀的璀璨,那是一种透彻心灵的清凉,一种甘而不腻的沁甜,是转身远走苏州里,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美好。

花需要水分的滋润,而心花自然也不能缺少心泉的流淌,心花不同于花朵,不纯净的水,心花是不会接受的,而这些羁绊,会让心花失去原来的光彩,变得暗淡,与黑白无异。

心花开了的人是戒骄戒躁的人,他们不会盲目追求一些没有意义的事物,不会为所谓的空尽欢而倾心,他们不傲不骄,却具有傲娇性格的冷静和沉稳,这样的心花,虽然没有迷人,却有昙花一现时的耀眼和太阳花的阳光。

觉得身边十分完美是因为心花不够成熟,觉得黑暗时刻笼罩是因为心花缺乏阳光,以世界为眸,静观心花绽放,花开了,心笑了。

海棠读后感 篇5

之前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西安事变和东北易帜对于中国近代的意义。也没有这么清楚的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二比较引人入胜,讲述少帅从出生到37岁的社会环境经历的政治军事事件。还有他生命中对他影响巨大的父亲张作霖上司蒋介石友人周恩来,以及几个重要的女人。到后面无非是锦上添花讲述他老年之后生活中的趣事。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言语生动,引经据典,从多方面解剖张学良的个性,夹叙夹议。虽然看完本书之后对张学良的理解会带上作者的.个人看法,但大体上作者呈现给读者的是比较客观真实完整的张学良的一生。为少帅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为其敢于挟蒋介石而逼其联共抗日而敬佩,为其敢作敢当光明磊落而敬重,为其轻信蒋介石而致54年的软禁生涯而惋惜。对蒋介石的反感增加了不少,一介恶心的政客,为达目的用尽各种手段出尔反尔。

民国的那些个名媛们富二代官二代们的故事好像都很精彩。

以上,就这么零散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