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读后感(热门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15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花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荷花读后感 篇1
《荷花》这篇文章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叶圣陶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读来使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荷花,随着微风翩翩起舞,使人陶醉流连忘返。每一次读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使我爱不释手!
一个星期六,我到外婆家去。她知道我喜欢荷花,我以为外婆会给我一个惊喜,外婆真的给我了一个惊喜。她买了荷花的种子莲藕给我,外婆还帮我种了下去,我实在是太高兴了。
以后我每个周末都去外婆家观察,荷杆已经长得有一米多高了,就是不见开花。过了几个月,我放暑假时,已是夏天了。夏天是荷花盛开的`日子,我到塘边一看,它们全都开花了。有红有白,花瓣白嫩嫩的,多漂亮!我兴奋得无法形容!我站在池塘边沉浸在荷花的芳芳里,一边观赏,一边体会《荷花》。
荷花给人美的享受,《荷花》给我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给我启迪:人与自然完美和谐融为一体,这种境界多么美好!
我爱荷花,更爱《荷花》这篇文章。
荷花读后感 篇2
《荷花淀》是孙犁在抗日时期写的小说诗化的文章。孙犁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都是极具鲜明个性的存在。明明描写抗日战争,却甚少描述战势的硝烟,而多在描绘冀中白洋淀一带水乡农民的斗争生活。这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令我尤为喜欢。
《荷花淀》突出描写了一个女性人物——水生嫂。
开篇描绘了夏夜里水生嫂在院中编白洋淀席的静谧场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晚的静,更突出了水生嫂的心灵手巧、勤劳等特征。“她像坐在一片洁白地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句话,运用了两处比喻,表现了水生嫂能干,也表现了水生嫂是一位普通的心灵纯洁的农村勤劳的妇女。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说明了水生嫂每天都会给水生留门,表现了水生夫妻关系的亲密。同时也为下文水生说明天去大部队埋下伏笔。在水生回来后,没有苛责,而是站起来要去端饭,也说明了夫妻俩的信任和恩爱。在后来听到水生要去大部队。“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侧面描写了水生嫂听到消息后,又惊又喜的心理。惊在水生明天就要去出生入死了,时间那么急,任务又那么重,水生嫂对水生的担心和心疼,喜在水生要为国家、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作为妻子也为他感到自豪。“你总是很积极的”同样也是这个意思。
在水生等青年人走后没几天,几个妇人便偷坐一只小船上,去找自己的丈夫。快到晌午,“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句话写了凉
风和水,用一阵风使周围的景都动了起来,生动形象地为下文女人们朝着愉快地事情想,变得快乐起来埋下伏笔。又“水面没有一只船”,说明有大事即将来临,之后,日本船只发现了她们,女人们想:假如敌人追上来,就跳进水里去死吧!表现了这群农村妇女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话,把荷花淀中的大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粉色荷花箭比作哨兵,哨兵是正义的象征,在这儿为下文遇到战士们及水生等人作了铺垫。
女人们在那儿之后,学会射击,学会配合子弟兵作战,与日寇作斗争,表现出她们是中华好儿女。《荷花淀》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的农村妇女形象,令我深深敬佩!
荷花读后感 篇3
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军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军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她。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
经典时能经过时间冲刷的,而《荷花淀》堪称经典。它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日年代,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怀着强烈的名族尊严,谱写了一章辉煌。
诗文绘乡,乡土育人,贵人有乡情。《荷花淀》,这本灌注了孙犁对家乡全心全意的爱和赞美而成的一本经典,用诗情画意打动了我,用对乡村人民的歌颂,打动了岁月……
荷花读后感 篇4
孙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婉约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大群冀中水乡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严酷的现实,还是激烈的战斗;无论是凄凄惨惨的分别。还是死亡的冷酷无情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诗意氛围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长的苇眉子,女人缠绵绯恻的情意,体贴得无微不至的话语,含蓄婉转的内心波澜,像静静流淌的水,让月光冲刷得皎而洁,纯而圣……全没有“乱石蹦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气魄,也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也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只味一地“戏斟低吟”或“倚门口首”,留一个“拢抱琵琶半遮面”的浅笑让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可谓充满了讲情画意,细节的点染强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语言的描写,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画意生动的细节传神的对话,其风神流美之致,虽诗之《蒹葭》《西厢》之拜月,《红楼》之葬花,也大致不过如此。
《荷花淀》看似无技巧,其实是技巧之极致。这种诗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残酷的战斗场面描绘成一场诗情画意的游戏,甚至是一次蜜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荷花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这篇短文。荷花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这使我觉得荷花是那么合群。古语说:,百花齐放春满园。做人也应这样。记得有一次,我语文测验是全班第一,就得意极了,心想:“哈,真好,这回又是第一名了。”放学后,老师要我帮助不及格的同学学习,我有些不愿意,心想:“她自己不会学吗?”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是春,许许多多花一齐开,开得才灿烂。”我觉得很有道理,便把老师那番话牢记心上,鞭策自己。当那位同学在我的细心帮助下,由学习成绩中下进入中上时,那种满足感,真是难以形容。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啊!原来荷花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我学了这篇文章,文章中讲的是种子有超人的力,我觉得荷花的生命力并不比种子差,记得有一回,我在姨妈家拿了一些荷花回家种,头两天,我挺有精神细心照管它,但时间一长,就没怎么理它了。一个月过去了,那荷花竟长出了小花蕾,我真惊讶。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那是荷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的`缘故。
读了《荷花》这篇文章,使我得益不少。文章中的荷花和实际生活中的荷花是相同的,它们都有着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
荷花读后感 篇6
荷花,有令人一见倾心的美貌;有清新淡雅的芳香;还有色彩缤纷的美丽。
《荷花》这篇文章既写出了荷花的美丽,还写出了作者思乡的心情,“在初识的那一次就是一见倾心,不忍离去”作者的这种感受,我们又怎么会没有呢?那种纯洁,仿佛荷花就像仙女一样,十分神圣。
读到这里,我觉得荷花很幸福,因为它做出了奉献,为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与美丽的环境,我还想到了河流、小鸟、蜜蜂、粉笔和落叶等为人们做出的奉献,它们也是幸福的。
河流的幸福,在于提供水源,进行水力发电,输送到千家万户。洗涤衣物,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所以,河流欢乐地向前奔跑。
小鸟的`幸福,在于每天欢快地歌唱,为大树消除害虫,给美丽的大自然带来生机。所以,小鸟在枝头放声高歌。
粉笔的幸福,在于让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清楚的笔迹,让同学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粉笔与黑板谈心事。
落叶的幸福,在于当秋姑娘来临时,投入大地的怀抱,化为营养,滋养大树。所以,落叶在风中欢快地歌唱。
蜜蜂的幸福,在于每天辛勤地劳动,努力采集花粉,酿出香甜可口的花蜜。所以,蜜蜂欢快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所以,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我们应该学习它们,在学习、生活中做到为他人无私的奉献,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幸福。
荷花读后感 篇7
今天,我在百看不厌的《作文选》中读了《荷花》这篇文章。
《荷花》这篇作文讲的是:小作者全家去公园看荷花。同时“爸爸”问小作者和他弟弟,“谁能说出荷花的好处?”小作者的弟弟抢着说:“荷花香,莲蓬子可以吃。”小作者说:“荷花美,它的根——莲藕也可以吃。”“爸爸”说:“荷花的好处很多,最可贵的是:荷花生长在污泥里,可它不怕,而且生长得清爽干净。”
小作者不但把荷花描写得很具体,并用它的生长条件来告诉大家:做人要像荷花那样,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多么复杂的'环境中,都能坚持正义,保持高尚的品格,不要做那种随波逐流的人。我想,现在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光天化日下抢钱包、抢首饰、撬门进屋偷东西,甚至杀人吗?如果他们个个都能像荷花那样保持正义,不受别人感染,社会里就不会有这些小偷、强盗了,人们也可以好好地过日子,那该多好啊!
我真想让大家向荷花学习,让世界充满正义,充满和平!
荷花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篇课文,荷花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文中写了荷花的美丽,荷叶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碧绿的圆盘中间冒出两三片花瓣,荷花像穿着雪白的衣裳的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作者看着看着,以为自己也是一朵荷花呢。荷花不仅美丽,而且还有高尚的品质,她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我很喜欢荷花。
荷花是多么美丽、优美,可是,现在一些乱丢垃圾的人把荷花都弄受伤了。我看见有人在河里乱丢垃圾,我就对那些人说:“你们以后不要再乱丢垃圾了,要不然会把荷花弄脏、弄受伤的。还会污染小河,把小河也弄脏,还会对我们地球人身体有害处的。”他们听了都表示他们知道自己错了。
我想对荷花说:“只要有我们爱护环境的人,你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平时都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爱护坏境。
荷花读后感 篇9
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张兴良教师以一个神话故事的诞生——荷花淀导入,加深了学生对“诗化”的理解帮忙学生融入到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很早就被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荷花淀”文学流派由此诞生,华北明珠白洋淀所以名扬天下!
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篇文章,荷花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的感动了我。“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塘······”这使我觉得荷花很团结。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做人也一样。记得有一次我语文测试是全班第一的时候,心里特别得意。心想:又是第一真好。老师让我帮我不及格的`同学,我心里有些不情愿。心想:“他自己不学,关我什么事。”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是春,许许多多花一齐开开得才灿烂。”
我觉得很有道理。当那位同学在我的细心帮助下,学习成绩从不好到好的时候,那种喜悦真是无法形容。荷花的生命力特别顽强,记得有一回,我买回几颗荷花放在池塘里,前几天我还特别细心的照顾它,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一个月过去了,那荷花竟长出了小花蕾,我惊讶极了。我才知道荷花有顽强的生命力。荷花一生出来,人们就用它煮凉汤,而且营养很高。荷花果真有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啊!
荷花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本书,荷花那不孤傲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荷花从不孤傲,一要开就是满地满塘……”这使我觉得荷花是那么合群。古语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做人也应该这样。
记得有一次,我语文测试得了全班第一,得意极了,心想:“哈,真好,这回又是第一名了。" 放学后,老师要我帮助不及格的同学学习,我有些不愿意,心想:“他自己不会学吗?” 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是春,许许多多花开才灿烂,那才叫春天。” 我觉得很有道理,便把老师那番话牢记在心上,鞭策自已。那些同学在我细心帮助下,学习成绩由中下进入中上时,那种满足感,真是难以形容。
我要学习荷花那不孤傲的品格。
荷花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心血来潮,拿起前几年学的语文书读了《荷花》这篇短文。
荷花那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这使我觉得荷花是那么合群。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霎时,使我明白了做人也应这样。记得有一次,我竞选班长被竞选上,便得意极了,做事也没有以前认真,心想:“真好,又不用自己劳动了。”放学后,值日生本该做值日,可全逃跑了,我就要代替做值日,顿时我有些不乐意了,心想:“之日不会自己做啊?”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是春,许许多多花一齐开,开得才灿烂。”我觉得很有道理,便把老师那番话牢记心上,鞭策自己。从此,值日生就算逃跑了,我也十分乐意代替他(她)做值日。每当教室被我打扫的一干二净时,我心里乐开了花。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啊!原来荷花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我学了《种子的`力量》这篇文章,文章中讲的是种子有超人的力,我觉得荷花的生命力并不比种子差,记得有一回,我在姨妈家拿了一些荷花回家种,头两天,我挺有精神细心照管它,但时间一长,由于没有时间照顾它,就没怎么理它了。一个月过去了,那荷花竟长出了小花蕾,我真惊讶。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又一遍读了《荷花》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那是荷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的缘故。不仅仅荷花有……
“荷花毫无私心,她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献给了人类。”的确,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荷花一生出来,人们就可以用它煮凉汤,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荷花读后感 篇13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的文章《荷花》。
这篇文章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叶圣陶爷爷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读来使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荷花,随着微风翩翩起舞,使人陶醉流连忘返。每一次读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使我爱不释手!
一个星期六,我到外婆家去。她知道我喜欢荷花,我以为外婆会给我一个惊喜,外婆真的给我了一个惊喜。她买了荷花的种子莲藕给我,外婆还帮我种了下去,我实在是太高兴了。以后我每个周末都去外婆家观察,荷杆已经长得有一米多高了,就是不见开花。过了几个月,我放暑假时,已是夏天了。夏天是荷花盛开的日子,我到塘边一看,它们全都开花了。有红有白,花瓣白嫩嫩的,多漂亮!我兴奋得无法形容!我站在池塘边沉浸在荷花的芳芳里,一边观赏,一边体会《荷花》。
荷花给人美的享受,《荷花》给我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给我启迪:人与自然完美和谐融为一体,这种境界多么美好!
我爱荷花,更爱叶圣陶爷爷《荷花》这篇文章。
荷花读后感 篇14
假期我阅读了一本以描写抗战时期的大背景下的冀中人民生活为主题的书——孙犁的《荷花淀》。这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他的写作风格颇具冀中地区的特色。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水生嫂”这一角色上的描写很多,水生嫂乐观向上、勤劳善良。而以她为代表,书中许多冀中地区的妇女皆是如此,书中前几章就充分体现了她们的品质。以水生嫂为例,她的丈夫水生要去参军抗日,她虽舍不得丈夫去吃苦,但她懂得“舍小顾大”,
她对水生和家的爱是小,冀中乃至国家的安危是大。于是她毅然给丈夫收拾了行李,送他参军。
作者笔下的白洋淀妇女不仅善良朴实、顾大体,而且也是坚强、勇敢、聪明、爱国的。水生和白洋淀其他男人参军不久,水生嫂便和其他妇女一起划着小船去看望他们。但在返回途中遇见了敌人,她们熟悉地形,在广袤的白洋淀里弯弯绕绕,甩掉的敌人。最能证明她们坚定沉着、视死如归的,还是她们自己说的那句话:“敌人若是追来了,绝不投降,宁可跳下水!”冬天,她们还学会了射击,拿着枪,组成自己的队伍,来回巡视……
她们还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书中开头几段描写了水生嫂编席子的情景,先是美丽的白洋淀风景的描述,引人入胜,然后又写:“不久,她身下就铺了一大片席子,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云上。”以景衬人,在美丽祥和的叙述中,将白洋淀妇女的勤劳、聪慧表现出来了。
《荷花淀》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中人民的生活,但并没有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没有那些鲜血淋漓的场面。而是更多的描绘的人民的朴实生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人文画。而作者也通过描写水生嫂等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变化,从侧面展现出中国人民抗日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完美演绎出抗战时期人民“心向往未来,永远朝胜利”的美好愿望,歌颂了包括这些妇女在内的千万抗战民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渴望和平的满腔热情和激扬于他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读后感 篇15
这是本图画书,介绍了城市男孩阳阳为给奶奶过七十大寿,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乡下,和姑姑到荷花镇的早市买东西的所见所闻。
一页页的画面翻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江南的水乡风景。
那白房黑顶,立刻让我联想到乌镇,也许作者就是在那画的或画的就是那吧?
狭窄的`水巷犹如东方的水上威尼斯,出门就是河,房子都盖在水上,河就是路,船就是车。
那浓浓的水彩将早市上的热闹熙攘刻画的淋漓尽致,将农村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表现得真实温馨, 这种情景小时候的我们还见过,现在,恐怕很少有孩子见过,甚至有的同学连活猪都没见过。
最好玩的是作者把农村常见的标语也画上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看得出、想象得到作者对农村的观察、了解很细、很深。
唯一让我感觉有些别扭的是,作者的文字叙述和图画有的没有保持一致,读了这页文字得翻到下页才能看到相应的图画,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这本书整体上很舒缓,没有跌宕起伏。可读完,又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城市的孩子哪有机会去感受农村生活呢?现在的孩子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与大自然还有多少机会亲密接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