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记叙文展开作文

发表时间:2024-10-21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

怎么写出一片优秀的作文呢?作文能力对于学业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城市甚至是生活中所迷失的方向。好的作文是值得被人们长期阅读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1)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生活中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源泉,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儿童是富有想象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孩子的想象,是创造活动的萌芽。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的阶段是孩童时期,孩子们可以恣意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任一些神奇中蕴涵着伟大的画面和点子毫无顾忌地浮现在他们小小的脑瓜子里,给接受了丰富的知识,逻辑严密的大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以及不可思议的吃惊。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已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很多语文教师早已提出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语文课堂上。

《想上屏幕的小花猫》通过生动的图片,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引人的情节,使学生的情感跌宕起伏。学生阅读、创作的激情不断涌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可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的言和心理活动。可根据课文中心,想象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和多种结局。可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这样天长地久的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想上屏幕的小花猫》首先通过说话训练,出示画面,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而后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把这个小花猫的动作说出来,然后教师出示问题:这只小花猫在想什么? 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猫比较熟悉,所以他们肯定会说的有条有理,那么案例的开始三个画面设计巧妙,从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教师引入课题, 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他们喜欢上了小花猫,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

其次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叙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然后是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文章可以分几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2.文章写了几次上当?都是谁?原因是什么?3.小花猫最后得出的教训是什么?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必须得认知课文才能回答出这几个问题,无形中就给学生了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回答问题时学生肯定出现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有不同看法,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时的教学过程 是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课堂上就出现了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学生在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中获取了新知,从而很快地总结出了每段的段意,同时也知道了文章写了两次上当,第一次是小花猫上了西装笔挺人的当,原因是他想到电视上表演一番,第二次是孩子们上了小花猫的当,原因是他们盲目地听信了虚假广告。小花猫最后得出教训:遇事不动脑筋想一想,盲目听信别人,是要上当的。通过学生讨论总结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幻想,大胆的想象,奇丽的夸张,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反映了生活的真谛。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他们的想象能力是一流的,只要他们敢说,敢想,只需我们的老师打消他们小小心灵上“不敢”的念头,那么他们就会有我们所期望的“人无我有”的精神和成果。最后我们要让孩子们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以其合理化的创新成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那么他们就会拥有想象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因为他们会从自己想象的成果中再次走向实践的成功。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抛弃束缚学生思维的“合理”,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让古老的传说在今天复活。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2)

你们都听说过“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吧?但是你们一定猜不出我说的“丑小鸭”,友情提示:一定不是人!想知道就请跟我到我家做客吧! 我们家的柜子里有很多相册,电脑里也有很多“相册”。首先我给你们看柜子里的相片吧。 这一张黑白相片,是我妈妈8岁时村子里来了一位摄影师,刚好住在姥姥家,他给拍下来的。你们看火炕上有个圆桌,桌上点着一根蜡烛,有三个小朋友正围在一起讨论呢。短头发女孩就是我妈妈,扎着辫子的女孩是我大姨妈,还有这个男孩是我舅舅,后面坐着一位中年男子望着天棚,手里拿着个收音机,是我的姥爷。我妈妈说这台收音机是当时她们家唯一的家电,别说空调、冰箱、电脑,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后来他们村里有一家买了九寸黑白电视机,全村的人都来看热闹呢。 这一张黑白相片是我妈妈小学毕业留念,你们看他们的表情还有他们的衣服!看他们的学校还是个平房!听妈妈讲以前他们的校园到处是坑坑洼洼,下雨天一滑倒满身都是泥,但是现在他们的家乡也盖起了楼房,铺起了公路。 这一张彩色相片是我妈妈大学时候在火车站照的,挺漂亮的吧。

现在我给你们介绍一下电脑里的“相册”,我电脑桌面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图片,太让中国人骄傲了!我的梦想也是登上月球! 看,我的屏保!是我的偶像姚明叔叔举着五星红旗带领奥运健儿进入开幕式现场的图片,太让中国人激动了! 这是我的“相册”,这么多文件夹里都是精彩的数码相片,有高楼大厦,还有飞机,有名胜古迹,动物园,跟我妈妈那个年代比,太幸福了! 从柜子里的相片和电脑里的相片比较,我们的'生活、学校、环境都改变了!变得像白天鹅一样,如此美丽!现在你们应该猜到我说得“丑小鸭”是谁了吧?猜对了!正确答案是:“我们的祖国!”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3)

芳华是一册书

须要有意去品味和赏玩

芳华是一条路

充溢着崎岖和迷雾

趁我们年轻

怀揣着期望去碾出一道远行的道路

虽然芳华的书里也会有孤单

但只要不被芳华的嬉闹和顽耍操纵你前行的脚步

俯首挺胸

自始自终的支出

愤怒与旺盛势必成为我们生活的所有

或许崎岖

但留住的是我们奔放的背影和坚忍的脚步

或许衰落

但当我们把它当作胜利的基石

去亲吻胜利时

那将是一类别样的美好

或许悲惨

但当我们长成一株屹立的大树

再次去回望

芳华的芳草地

因为本人辛苦的莳植而没有荒凉

到其时

我们眼里溢满的势必是满足与美好

总之

我们要了解

胜利之曲的音符里

势必溢满辛苦者涩涩的汗珠

芳华是一首诗

也是一副画

切切不能当作得意画来观赏

也不能当作沙发床来坐卧

芳华的漂亮

在于持续的拼搏

持续的进步

在于爱惜每时每刻每秒的朝朝暮暮

朋友们

打开芳华的党羽吧

在太阳腾越时

飞入期望的晨曦

生命会从而而更加庄严厉穆

 一年级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正反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懂得宽容,使你获得更纯净的友谊。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懂得宽容,你便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那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相识满天下。若一个人不懂宽容为何物,常常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失,讥人之误。这样的人,往往是被人敬而远之,众叛亲离。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5)

陈怡章

许多人有很多奇思妙想,我也不例外,我就来说说我未来想发明的黑科技,魔法帽子。

我想发明的帽子其实和一般帽子长得没什么不一样,可是它的功能非常多,对生活很有帮助,那就是如果你要什么就有什么,戴在头上还非常轻。

下面说一说具体可以给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第一,你早上起来,吃早餐的时候,刚好你吃的东西没有,你只要想到,说出来,帽子就会自动生成你想要的东西。

第二,你吃完了早餐到了学校早读时,发现哪本书没有带,你跟帽子说,帽子就会变出那本书。

第三,你早上的课都上好后,要回家吃午饭,可是没有车子带你,帽子就会定位看你家在哪里,知道你家在哪里后,看看远不远,远的话会变出车,不远就会变出自行车,送你回家。

第四,如果你晚上没有写作业的笔,帽子还会变出很多很多笔给你选,还有很多功能,我就不说了。

这就是我想发明的东西,一个非常有帮助的帽子。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6)

林加力

上天,给了猫九条命,猫回到了家,决定去寻找太阳的踪迹。

他走过一位猎人的旁边,他正在寻找他的猎抢,“我的枪不见了,这样我该怎么打猎啊!”猫走到他的旁边,说:“我来帮你吧。”猫说,“真的,太感谢了。”

可是猫在找的过程中,经过了不少的困难。猫在找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一把枪的开关,击中了自己,可他还活着,因为他还有八条命。可情况更不妙了,打猎队听见了枪声,就来到了现场。他们以为猫是猎物,就朝猫开枪,猫感觉不对,立刻拿枪回到猎人的家里,可猫又被二颗子弹击中,猫又少了两条命。来到猎人家里,猎人终于拿到枪,可猫又接连被击中了六颗子弹。

猫的灵魂飞上天,猎人知道猫再活过来肯定还会做很多好事。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7)

零食,是许多小孩子的最爱,看到它,会让你垂涎三尺;打开它,你能闻到阵阵飘香;吃掉它,让你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好吃了,胜过一切山珍海味!但是,你接受它,不代表身体接受它,若让它长期居住在胃里,你会拉肚子、上火,打“魔女护士”的“毒针”,吃“魔鬼医生”的“毒药”,我就是一个受害者。于是,忍无可忍的我终于决定杜绝零食,与零食展开起了“回合战”。

“志锋,去逛超市吧。”妈妈便穿鞋边说。什么,超市!那可是零食的发源地,万一我去了那儿,经不起诱惑,吃了零食,肚子又要和我闹别扭了。不行不行,坚决不能去!我意已决,向老妈申请了拒绝,妈妈听后,带着有些惋惜又有些兴奋的语气说:“这样啊,那你就呆在家里别乱跑吧。”说完,便走出了门。唉,我的零食,呜呜呜,好像有一点后悔了。

“志锋,我们今晚要加班,你自己下楼买东西吃吧!”二老交代完“遗言”,连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一张十元大钞,呜呜呜,不下去是不行的了,我又不会做饭,但是,我如果下去买东西,就会看见零食,看见零食就会忍不住,忍不住就会买,买了就会吃,吃了就会拉肚子、上火,拉肚子上火就得治疗,治疗就得……简简单单地下去买东西,被我搞得这么复杂。于是,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下去”和“不下去”两大派,最后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我仍饿着肚子。

“明天,我们要去春游。”老师亲切地说,“耶,太好了!”同学们欢呼着,只有我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要去春游,就要买很多零食,况且是春游,你总不能不去吧。可是,如果去的话,岂不是又得让我“破戒”,脑海里“战斗”了许久,零食主义占了上风,所以就——

所以,我与零食的回合战到此结束,而我以失败告终!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8)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声音展开想象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生于自然。自然,梦幻般的碧绿境界,它赋予了人类生命,赋予了人类家园,赋予了人类无限的欢乐!

走进自然。一股绿的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绿,给人以闲适的情感。

一阵微风轻轻袭来,一丝凉气直透内心深处。瞧!那树叶迎着微风打着旋儿徐徐落下,踩上去发出那悦耳的“嚓嚓”声。忽有一片叶儿从我面前飘过,在它飘过我的鼻子前时,一丝清新的气息随之飘进我的.鼻子里,尽管,那只是一刹间。

我俯下身子,拾起那片叶儿。让我吃惊的是,我本以为那叶儿只是完全一样的绿,但在我手心的这片叶儿,散落着深深浅浅的绿,也许,只有马良那奇幻的神笔才能描绘出来。只见,在叶片的碧绿中,隐隐约约地看见一条条亮绿的细丝,而且那细丝是流动着的呢!在叶儿的边缘,有着一圈深绿色的边儿。似乎是父亲在保护着那幼小的婴儿。这片叶儿,在阳光的映照下,绿的光芒亮得耀眼。

我置身于自然中,我听见了,我听见了鸟儿“叽叽”的鸣叫声,听见了风儿的“呼呼”声,更是听见了大自然为我到来它那颠沛流离的一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生活的地球充满了绿色,无论你处于何处,均可望见柔波似的绿色。它赋予了人类生命,让人类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处。

但是,人类不以珍惜来回报大自然的恩惠,却肆意得砍伐树木。

瞧,现在,我们美丽可爱的大自然,正慢慢地在这个地球上减少。自然已被我们污染的面目全非,像我置身于的这片森林这样的绿地,已经,少之又少了。

我听见了自然悲哀的呼声,我的心不禁深深地感到震撼,手心的那片叶儿也随风飘走。

人类啊!是否应该敲响警钟啊!

让我们共同走进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呼声,共同保卫这片绿色吧!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9)

转瞬即逝,时光的脚步匆匆让我迎来第二学期的学习时光,烂漫青涩的脸颊,绽放如花蕾般的微笑,多么宁静而忙碌的学习生活,我默默的感受你赐予我的炫彩斑斓。

一个假期即将逝去,迎来的是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在这美好的时刻,又迎来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新的开端成长的列车悄悄的载我度过了,小学六年的童年生活和初一的遗憾生活,因为初一那段时间只顾着玩耍,没有好好的学习,时间也不可能倒小学六年的童年生活和初一的遗憾生活,流,逝去的岁月不可能在回来,过去的就不多说了。面对初二我充满了疑惑,充满了巨大的挑战,虽然这条路不好走,但还是要走下去。初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能像初一那么马虎,而且学习难度也增加了,课程也增多了。更要努力学习才行我觉得制定学习目标也非常重要。

英语不行,老师讲课的时候要注意听,不会的要多听录音或者问老师,英语要做到多看,多听,多读,多背,多写,还要预习。语文方面要做到多读,多背,多写。上课要认真做笔记。虽然语文每次都能考在77,78,79,左右,还需要更上一层楼。数学方面要多做笔记,多做练习,要集中公式要多理解。地理方面要做到,善于观察,生物要多理解,多背。至于物理是一门新课程,暑假也没有补课更要努力学习。要多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讲的学习方法,我对此完全赞同。

学了,就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牢记在心。否则,学过的知识,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渐渐淡忘。我希望自己在新学期里认真对待学习,在初二的学习生活里过的更充实,快乐。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1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眼又是一个清明节。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不仅要祭拜先祖,更要缅怀那些英勇无畏的先烈们。

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沿着崎岖的山路,踏着枯萎的落叶,高举国旗来到了烈士墓前。望着纪念碑上面刻着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顿时迎面而来。想着无数先烈们生前守卫着祖国和人民,死后化墓守卫着这座山、守卫着这方土,感觉是如此的悲壮!

我们怀着务必崇敬之情向烈士墓碑敬献花圈。随后,全体师生向革命烈士默哀三分钟。站在整齐的队伍中,我思绪万千,那一张张面孔,一幕幕场景印入脑海……

后,在烈士墓前,我们庄严地立下誓言:学习先辈的思想,继承先辈的遗志,传承先烈的精神。

这次活动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好好学习,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吧!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11)

一、联想法

高考作文构思必须展开联想,这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活动,恰似腾飞的翅膀。考生根据已确定的文章要点,对头脑中现有的各种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始可能是零散的不集中的,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放开的,要占有大量的材料,不要有所束缚,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组合,删除选择,使之成为一个系列整体。联想有纵式、横式等联想方式。考场作文多数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交错运用。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就是典型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所给材料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并举例,具体要求是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这就要求考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圆可以想象很多不同的相似物体,有的考生联想到运动会的跑道,饮水用的井,日落日出的太阳等,这些都是很合理的。1990年给小姑娘作肖像描写,1992年设想情境和人物思想性格,1993年写环境和气氛,写人物的话语和神态等,都是给材料联想和想象作文。考生只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思路开阔,构思新颖。

二、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粒”,在比较中见差异,只有学会了比较法,才能反映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表现出各自事物的特点,作文才会富有新意,别开生面。

对事物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比较,这是一种对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样能把事物认识得更清楚。生活和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既受赞扬,又被批评,在比较中见高低,见明暗,见差异。由此会思路顿开茅塞,而不至于浅尝止。

对事物又可以从相似点或关系上进行比较,这就是类比,由此及彼,使思路顺畅。1991年“三南”的大作文,联系漫画内容就“要学会关心别人”/“谈回报”任选一题,由此想到类似的人和事,对爱心与奉献问题展开议论。1995年全国作文题就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就应用类比论证法。七只鸟都毁谤别的鸟,反而又受到别的鸟的恶意中伤,我们可以想到“事修谤兴,德高毁来”;扬己之长,克己之短;团结奋斗,改革进取等观点,使文章针砭时弊,非常有现实意义。

利用形象的比喻展开思路,也是类比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可以使文章生动具体通俗而形象。如森林和气候的关系来比喻个人、集体与社会的“气候”的关系。

三、分析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应学会由点到面、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辩证分析。近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辩证思维的特点。如1990年高考作文试题,第一个小姑娘提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要求写一篇关于玫瑰园是个坏地方的.议论文。这个小姑娘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却不是主要的方面,没有用两分法看问题,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这样立意就不能高深。1993年高考作文首先要明白梧桐脱皮新旧交替的含义,这就是事物的新陈代谢,人的新老交替,认识到这种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就能体现出作文的辩证艺术。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选择雨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这不仅仅是写社会公德方面的文章,而且要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才属上等的作文。

记叙文的展开作文(篇12)

[要义点拨]

在论说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分层展开,按照各层(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大类。

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层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不论是递进式分层展开论证,还是并列式分层展开论证,都有一个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各层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条理就清楚,逻辑性就强,否则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着头脑。

安排层次顺序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各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或习惯为宜。

[方法点津]

1.层递展开

运用层递展开方法的论说文,往往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针对中心论点,一层深入一层地展开分析,一步进一步地深入论证,最终将这一论点论述透彻。

例文:

“开卷有益”小议

李乃适

前一阶段同学们掀起了一股看武侠小说的热潮。看看某些“啃”武侠小说“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笔者甚为奇怪。问其中一人“读之何益?”答曰:“开卷有益,你难道不知道吗?古人尚知之,况于吾辈乎?”我听了不禁啼笑皆非。

“开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书,好书还是坏书,这就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实际上,看坏书根本无益,譬如牛顿,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半生中读了大量神学方面的书,结果一事无成,殊为可惜。其实,读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试想:宋太宗当年读的若不是《太平御览》,而是艳情诗的话,恐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炀帝“并驾齐驱”了。在当今社会,因为读坏书而走向犯罪深渊的青少年难道还少吗?看来,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读好书是否就一定开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积分》绝对可以算作好书,但若逼着小学生读,能得到多少益处呢?《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让略识“之乎”者去读,恐怕效果也只是对牛弹琴。所以读书还要选择合适自己读的书。

读书不光要注意读好书,读适合自己读的书,而且要注意不可贪多,否则,结果只可能是“嚼不烂”,和无益也差不多。宋朝陈正文,涉猎群书,但边读边忘,一事无成。一天,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百字,一连读上二三十遍。”陈正文照此办理,日子久了,知识果然与日俱增。可见,读书只有专心读适合自己一类的书,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具有了以上几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马克思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时,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从而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与此相反,不久前社会上时兴读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诚然,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却不作一点分析,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连毒素带养料,一古脑儿吸进去,养料没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长,待到吐出来时,反而更脏了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牢记吗?其实如果这些读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进行正确的鉴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为中用”的。

所以,读书,必须读好书,读合适于自己读的书,且精读某一类书,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否则,不但无益,有时还贻害无穷。

解剖:本文在论述如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的过程中,先后从要“读好书”,要“读适合于自己读的书”,要“精读某一类书”,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而这四个方面所采用的正是递进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论点的推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2.并列展开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例文一:

言与行

李焱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例文二:

习惯

这是一条千百年来束缚着中国人的枷锁!

这是一头吞噬了亿万个生灵的猛兽!

然而,这又是为许许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开他们的头颅,清晰可见的雕刻着两个大字——习惯!

读书便是“四书五经”,重病便依《本草纲目》。要出门嘛,好,老规矩,请祭祀祖宗。

习惯嘛,这便是习惯,便是信条,根本不必问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这样过的,你的祖父和父亲是这样过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会心宽体胖,这就是祖宗所赐予的福吧!

也许你的祖先们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为自己保持了长久的习惯沾沾自喜:饭前一支烟,饭后百步走。办事则可以翻翻以前的记录,照这样办,是不会出错了。这样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学傻瓜那样,吃力不讨好,人财两空。

这样的生活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如同一双魔爪,吞噬了无数人的心灵,养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废物。

然而死水也不会没有波澜,总是不断的会有人对这习惯产生疑问,想冲破这以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无数人失败了,被吞食干净。但也终于有些人勇敢地劈开荆棘,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留下的,有鲜血和泪,然而也有喜悦——开拓者的沾着眼泪的喜悦。

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本世纪初胡适之、陈独秀、周树人、郭沫若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冲破旧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文言文的束缚,没有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坚定的探索,现在中国的文学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然而要抛弃旧的习惯,就不免会有牺牲。如第一个打破人心脏禁区的塞尔维斯,一心要向人们揭示行星运行奥秘的布鲁诺,以及为了探索放射性而过早逝去的波兰的玛丽?居里,丹麦的罗兹,美国的沃森。

但这与那些为习惯所埋葬的人们不同,这些先驱者的英名将永远长存,他们的墓碑将永不磨灭!

眼前,我仿佛看见:一盘巨磨碾着一颗颗心脏,在周而复始地转着,转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道,盘旋着通向山顶,两旁却尽是先人留下的鲜血。

我愿保存我的心脏,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与先驱者相伴。

我愿“习惯”这个词永不存在!

解剖: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照分析了对待“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立的行动和不同的结局。正是这种对照式分层论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击传统陋习,热情歌颂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论点显得既鲜明突出,又充分有力。

例文三: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c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坚定的志向,最终是能成功的。

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就拿敬爱的周总理来说吧,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腾飞于世界而奋斗的坚定志向,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终于和无数的革命前辈一起,推翻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创建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得以腾飞于世界。中国女排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女排的健儿们为了振奋国威,为了促进人类的体育事业,她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三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实现了“三连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历史上,那些无志而一生庸庸碌碌,无志而败事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的。由此看来,“有志”的重要性是很显然的。苏东坡说: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虽然也“有志”,但是他们不能获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个是他们的志向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动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与人民为敌,都是妄图阻止历史向前发展,因而总是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有些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脑后,专打个人的小算盘,他们的所谓“志”,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合时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难于实现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们不去作出相应的努力,因而“空怀壮志”,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有志者”会“事竟成”呢?因为他们懂得“有志”与“事成”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而能自觉地奋斗,走完这段漫长的路,到达胜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谚语:“决心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这谚语固然告诉我们“决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着“决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变成“全部”,还得靠人们去奋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总是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的。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即使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后也奋斗不息,写出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也是这样的人,她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尔基说得好:“—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真理。”(《论文学》第340页)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伟大的目标,已经激发起,并将进一步激发起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有了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

解剖:这两篇文章都是用分层论证的方法写的议论文。第一篇文章《说疑》,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确立了三个分论点,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证“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第二层论证“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第三层论证“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三个层次是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的。全文从解释”疑“的含义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到对”疑“的精辟结论为止,首尾呼应,中间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条理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篇运用递进式分层论证的好文章。

第二篇文章《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位高二同学的习作。作者对“志”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各人的“志”有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有的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是专替个人打算的。这些分析都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作者没有认真提炼分论点,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因而文章的层次比较混乱。第—段提出论点以后,第二段用典型事例作论据,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可以的。可是第三段却去分析有的人虽然有志却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第四段又不加分析地说明只要不断努力,有志者就能成功。这样在认识上就不能自圆其说,行文不连贯,因而文章的条理不清楚。这种条理不清,反映了作者逻辑思维的混乱。

这篇文章可以作如下调整:引论部分交代题目的出处,点明“志”的含义,推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四个层次进行论证。第一层,有了坚定的志向,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事业心,因而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第二层,“有志”不等于成功,要成功还得靠自己去奋斗;第三层,新的时代为我们开辟了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第四层,分析某些“有志者”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样处理,可能比原文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