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系列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难忘的中秋节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 篇1
我从小就喜欢月亮,因为它总是给我带来新奇。记得有一次,我发现月亮由圆变弯,由弯变圆。我觉得很奇怪,问妈妈:“妈妈,月亮怎么变了?”妈妈笑着说:“月亮是一个大橘子,一个被小狗咬了就能自动恢复的大橘子。”我去问爸爸。
爸爸说:“嗯,月亮是一个大盘子,一个会变形的大盘子。”越听越糊涂,只好又问奶奶。奶奶和蔼地说:“月亮,是一袋棉花,一位老奶奶正在用这袋棉花做棉衣!”我这次明白了,说:
“月亮是魔术师!”奶奶笑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中秋节晚上,银白色的月亮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美得无法形容。我甚至不想眨眼睛直视它。月亮好像一直被我害羞的盯着,躲在云层里。我不看月亮,怕它生气。月亮真的懂我的心,慢慢从云里走出来。然后我开始背诵关山月:“明月从天山升起,在云海的无限雾霭中。风来千里,打在玉关城垛上。”月亮听到这首优美的古诗,知道我在赞美,害羞地躲进了云层。哦,月亮真的很喜欢害羞!
现在我在语文书上学到了很多关于月亮的知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月球上没有宫殿,没有玉兔,没有嫦娥,只有广阔的`荒原,高耸的群山。但是月球上的元素种类很多,很有开发价值。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月球将成为人类生活的另一个家园。
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 篇2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个家庭团圆欢庆的日子,更是匆忙奔波后心灵经过一次感恩洗礼的日子。
记忆中,只有小时候在家过过中秋,之后的这许多年,可能是由于在外漂泊又没时间逛街,没有及时感受到那浓浓的节日氛围吧,往往是公司发月饼或朋友带月饼来了,才知道一年的中秋又来到。而此时只有对父母遥寄人间亲人的思念。漂泊异乡的我,无法以传统的形式来和家人团圆,只能静对夜空送去祝福。愿父亲和母亲在中秋节日快乐!
前几天收到朋友顺便带来的家乡味,其中还有几个小月饼,异地他乡,收到这份远来的牵挂和祝福,我热泪满盈。
想起别人写的一诗:临逢中秋/圆月当头/思念亲友/仅能异乡独愁……于是,诸多惆怅便会满怀于心,反而忘记了皓月当空该当对月高歌该对以往进行反思或深怀感恩了。
以前通讯不发达,大家都用写信,用写信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那时每次收到信,心里可以高兴好几天。尤其是中秋的时候如果能收到信,足以高兴一个星期。如今通讯发达了,电话可以让远隔千万里的亲友感觉近在咫尺,但反而是打的`电话却少了。甚至有时候到了中秋那天晚上看到大街小巷堆着各色月饼围着一大堆人在讨价还价才想起该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了,可是那时却是电话高峰期,曾试过好几次也无法拨通,只得作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在父母的爱护和思念下一路奔波,一路欣赏,一边跋涉,一边收获。有过困难挫折,也有过亲人的帮助指点,有温馨的亲情和乡情,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有欢歌笑语,也有感恩戴德,都是在父母的牵挂里伴随着我们匆匆的步履而留下的痕迹。不管过程如何,我们总是收获了生活的馈赠。
一个人,如果常怀一颗感恩世界、感恩亲情的心,那么他就很容易感觉到什么叫幸福,并且随时能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就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切,就会觉得人生是十分的美好。懂得亲情是获得幸福的源泉,懂得亲情也是传递快乐文化的纽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忘亲情和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近。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健康、快乐!
所以,在这个和谐的中秋节,会因为我们的感恩更加美好,即使是寄回去的中秋,也一样能让我们愉悦!
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 篇3
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吃月饼、赏月、家人团圆,因为那天的月亮最圆。关于中秋的月亮还有许多美妙的故事,带着这些憧憬,今年中秋节,我也赏月了。
那天晚上,我在看电视,忽然想起这天是中秋节,便叫上妈妈拿上望远镜,一齐来到小区门口赏月。我们等了半天,天空一片空白,连星星的影子也没有,天上空空的,只有深色,没有其它颜色,我们有些失望了。但是,一会儿,我看见了天上有一朦胧的光芒,也有了一些些星星。我想:星星都出来了,那么月亮必须也会出来。我望着天上,慢慢地有了一丝光芒,弯弯的,一会儿又变成了小船;最后变成了一个大圆盘子。“啊,月亮出来了!”圆圆的月亮在天空上,把它那皎洁的光芒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亮晶晶的。月亮的'银白色光芒照在树上,树像披上了一件白纱衣,照在花上,花像一面镜子,把光线反射到我的脸上。看着月亮,月亮上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噢,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士嫦娥和玉兔吧,正望着亮晶晶的大地。不一会儿,月亮不见了“是什么东西?”慢慢地那东西飘走了,借着月光看,那是云。原先,晚上也有云呀。这时,我发现,地上的蚂蚁不动了,好像也在看月亮。月亮多么迷人啊!妈妈告诉我:“因为人们为了日子能过得圆满,所以,人们要望着月亮许愿。”于是我也许了一个愿:期望每一天日子能过得圆满。
月亮真神秘啊!又圆又美又亮,下一次我必须还会再赏月。
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 篇4
再过一年,中秋节就要到了。去年的中秋之夜还历历在目,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回响。
去年8月15日,——中秋节,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也是团圆日。夜晚,灯火通明,火树银铃,烟花在空中绽放,五彩缤纷,鞭炮声不断,团圆的笑声不断爆发。中秋节的夜晚很美,中秋节的人们很快乐,很幸福。
我们家也不例外,月经的一家人聚在奶奶家吃团圆饭。吃完饭,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吃月饼。玩得开心。
在我们“期待已久的呼唤”和我们无尽的`期待中,月亮姐姐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她那张平静的脸。她静静地站在天空,俯瞰着大地,如此安详安详。她似乎是一块无瑕的白玉,像一面镜子,云从仙宫升起。颜色是如此柔和,月光是如此明亮。
没读过书的奶奶,突然有了兴趣,滔滔不绝地讲月亮女神、吴刚伐桂、月下老人的故事。我们都被迷住了。没想到奶奶肚子里装着这么多动人的传说。被这些故事感染,我们拿出水果和月饼拜月,忙得不可开交。我忍不住抬头看月亮,月亮姐姐害羞地捂住了脸。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嫦娥和月宫里的白玉兔,还有吴刚,他一直在砍桂花树,但永远不会砍掉。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他又重新做起了以前的工作,说道:“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很多学者在这一天都给后人留下了名句,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我喜欢打断。“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共万里’”上幼儿园的弟弟忍不住了,奶声奶气地说:“还有老师今天教的那首关于月亮的诗:‘我一个小时不认识月亮,我叫它白玉盘。我也怀疑姚太镜和青云飞到底!""
大家都在笑啊笑啊,都八点了你才知道。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秋晚会。从晚会上,我们知道地震灾区人民正在和我们一样庆祝中秋节,“神舟七号”即将上天,宇航员将在太空行走。
看着它,父亲意味深长地说:“虽然科学家为月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有故事的中秋之夜是多姿多彩的,有文化的中秋之夜是迷人的。年复一年,几代中秋之夜都会上演更多动人的诗词。”我点点头,不是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故事的人生是有趣的。
去年中秋节,一家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中秋过后,在人们的期待和举世瞩目中,“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神秘的太空也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逢喜事人皆大欢喜,从一月到中秋格外明媚”。
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 篇5
今天是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中秋节又名团圆节,象征着团圆。前天还清净些,所以妈妈让我写了一大部分作业,不过我爸爸一个早上都在忙,还好并不吵。到了昨天我也忙起来了,爸爸在忙来忙去,我就得在旁边帮忙,昨天竟然是晚上最忙,搞得我昨天都有些困倦。
终于到了今天,知道了今天要去和很多亲戚去舅舅家吃饭,我立马乐开了花,因为我知道今天一定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想到这里我咽了咽口水,突然感觉之前没有白忙活。
晚上,一出门我就看到了又大又圆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好漂亮啊。”我心中默默地称赞着。我们先去了斜塘老街,却发现人太多了,无奈之下只好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虽然只拍了几张照,但是就是因为能拍的照少,斜塘老街又很美,拍出来的照片都很好看,其中我最喜欢的就属嫦娥奔月了,嫦娥身边闪烁着光芒,周围还有玉兔,仿佛已经置身于月球。
到了舅舅家门口,我迫不及待地冲了上去,进去后我在姐姐的`房间里和弟弟妹妹玩了会儿,就去另一个房间吃饭了,吃饭中我们愉快地在聊天,吃完饭我们又聚在了一起玩耍,因为我们很少聚在一起,而这次中秋节又聚在了一起,所以这次比平常都开心。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今天的月亮有些瑕疵,但是我们的团聚似乎让它更圆了。
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 篇6
春节里,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
压岁钱。春节,大人都要给小孩压岁钱。这不是没有由来的。相传,古时候的中国曾经有个怪兽叫“祟”,这个怪物经常在除夕夜到小孩家里吃小孩。于是家里的大人都把钱装在红色的包里,夜晚悄悄地放在小孩的枕边。等“祟”来到床边时,红色的包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将“祟”吓跑。因为“岁”与“祟”同音,后来,长辈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小孩,这样小孩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了。到了现在,压岁钱已经变成了在新年的第一天,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会拿出压岁钱给晚辈。
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原本写在桃花木上,桃花木是红色的,有驱邪避难的寓意,所以选择桃花木为春联的选材。现在的`春联不再用桃花木了,而是用纸来代替桃花木。并且模仿桃花木的红色。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
贴倒福。曾经有户人家,有个奴才不识字,春节把“福”字贴倒了,主人火冒三丈。但一个奴才急中生智,说:“我常听人说,这家的福到(倒)了!这不是意味着您家的福气大了、到了吗!”主人一听,转怒为喜。重重的奖赏了不识字的仆人和急中生智的那个仆人。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家家都贴倒福。
中国的习俗真多!中国有趣的习俗真多!
关于中秋节风俗作文 篇7
在潮汕地区,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首先在端午节,我们必须要吃粽子,为什么我们要吃粽子呢?这是因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在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还有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
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潮汕的端午还有一种吃的习俗,那就是吃栀粽,栀粽的'主要原料有栀子、浦姜、糯米浆(粿浆)等等。因为栀粽的原料是糯米,所以成品后非常黏,一般刀具切下去会粘着,反而不方便切割食用。所以聪明的人想到执纱线,牵拉切粿,成为一小片,粘着盛于瓷盘上的白砂糖。
吃完粽子,接下来就是赛龙舟了。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但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潮汕的端午节习俗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就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了解和发掘。